秦基偉,我國中將,年僅十三歲就參加了黃麻起義,隨后加入了中國工農紅軍,打過日軍,也參加過解放戰爭。建國之后,朝鮮戰爭爆發,由于麥克阿瑟組織了仁川登陸,朝鮮人民軍陷入被動,向我國求援,我國遂組成志愿軍,開始入朝作戰。
秦基偉當時是十五軍軍長,并沒有被編為入朝部隊。隨后秦基偉連續三次請纓,才獲得批準,在1951年3月,改編成為了志愿軍第三兵團十五軍,歸屬王近山指揮,入朝作戰。入朝作戰后,15軍打得中規中矩,并沒有太大的出彩的地方,直到上甘嶺戰役爆發。
上甘嶺戰役爆發很突然,或者說誰都沒有料到,上甘嶺會成為一場戰役的主戰場。1952年十月之前,志愿軍在戰場上優勢非常明顯,“聯合國軍”所謂的金化防線在志愿軍的進攻中,越來越捉襟見肘。
當時雙方已經開始在談判桌上交鋒,能影響談判的唯有戰場,誰在戰場上取得優勢,誰就能在談判中擁有更大的話語權,更充足的底氣。美方為了改善自己在談判桌上的不利局面,在范弗利特的建議下,開始了攤牌行動。
其實剛開始范弗利特針對的并不是上甘嶺,而是上甘嶺背后的五圣山,五圣山位置非常重要,志愿軍卡著五圣山,就像是給“聯合國軍”脖子上卡了一根刺,讓“聯合國軍”的一切軍事行動都受到了阻礙。而如果“聯合國軍”卡住了五圣山,志愿軍就必須要后退至少1250碼,然后才能構筑防御工事,而一旦退后1250碼,志愿軍將不僅在戰場上失利,更會影響到談判,因此五圣山成為了必須要堅守的一塊軍事要地,值得慶幸的是,五圣山地勢險峻,易守難攻,“聯合國軍”想要拿下五圣山并不容易。
鑒于最終的目的是拿下五圣山,所以范弗利特對于上甘嶺并不怎么看重,開戰前就放出了話,五天攻克上甘嶺,損失不會超過兩百人。如此狂言,在美軍看來并不狂妄,因為這一戰“聯合國軍”總共集結了6萬余人,大炮三百多門,坦克170多輛,還有數架飛機,如此強大的火力優勢,美軍有理由相信,完全可以依靠炮彈拿下上甘嶺,但他們還是忽略了一點,他們面對的是中國志愿軍。
志愿軍15軍這邊,秦基偉也犯了一個大錯,早在上甘嶺戰斗開始之前,秦基偉就獲知了“聯合國軍”的進攻目標是自己防御的上甘嶺,但他錯誤地估計了戰斗的規模,導致志愿軍前期遭受了重大損失。
戰斗開始前,美軍原本打算讓一個營對上甘嶺發起進攻,因為上甘嶺面積只有3.7平方公里,志愿軍在上甘嶺只駐扎了兩個連隊,而且上甘嶺也只能駐扎兩個連隊。但這次負責打頭陣的是美軍31步兵團,這個步兵團前身就是第二次戰役被我軍全殲的北極熊團,該團團長或許是因為吃過虧,所以他覺得志愿軍會進行激烈的反擊,所以將原計劃一個營的進攻部隊,又增加了一個營,用兩個營的部隊來對付志愿軍兩個連,所以戰斗一開始就變得異常激烈了。
10月14日,美軍按照慣例,對上甘嶺陣地進行了火力覆蓋,整整320門大口徑火炮,對著上甘嶺就是一通猛轟,而一通進行火力覆蓋的還有47輛坦克和五十多架飛機,一秒鐘,上甘嶺就會落下六發炮彈,巖石構成的上甘嶺,石削亂飛,志愿軍戰士如同大海怒濤下的小舟,被爆炸的氣浪吹得東倒西歪,有一名戰士直接被活生生震死,從這一刻起,上甘嶺戰役就顯示出了它的殘酷。
戰斗開始的第一周,由于秦基偉錯誤估計了戰爭的規模,雙方都陷入了苦戰,戰斗從14日開始,到16日,秦基偉就連續派出了15個連投入了戰斗,上去的這些連隊,基本都被打殘,還有部分連隊,建制都被打沒了,全連只剩下一半的人。也就是在這段時間,上甘嶺陣地不斷易手,特別是剛開始的一周時間,陣地白天被美軍奪去,晚上志愿軍就發起突襲,再次奪回陣地,打主攻的45師在這一段時間損失特別大,直接影響到了后半段的戰斗。
10月20日晚,45師匯報了戰況,全師傷亡3500多人,主力團134團和135團總共只有三百多人,全師沒有一個完整的建制營。戰斗才開始僅僅一周時間,45師就投入了21個連,占了全師的77%,而參戰的所有連隊都損失過半。直到這個時候,秦基偉等指揮人員才冷靜了下來,開始穩扎穩打,也同時意識到了,上甘嶺戰斗將會是一場持久戰,不會短時間內結束。
而這時的45師已經失去了組織反擊的能力,哪怕秦基偉將軍部直屬部隊和機關人員調到45師也于事無補,于是表面陣地爭奪戰宣布告終,真正殘酷的坑道戰開始了。597.9高地擁有3條大坑道,8條小坑道,以及十多個簡易防炮洞,這些地方將是后來很長一段時間,志愿軍的戰斗陣地。
表面陣地被美軍占領,志愿軍就蟄伏在坑道里面,白天抵御美軍的進攻,晚上則主動出擊,要么單獨作戰,要么配合進攻部隊,奪取上甘嶺陣地。上甘嶺戰斗越打越大,逐漸發展成戰役規模,秦基偉開始請求兵員,45師已經不足以應付上甘嶺的戰斗了。
時間越拖越久,坑道的條件也越發艱苦,23日傍晚,45師組織了一個連對上甘嶺發起了反攻,結果因為連長麻痹大意,導致全連傷亡慘重,僅僅十多人活了下來,而坑道的部隊為了配合外面的部隊進攻,主動出坑道作戰,結果因為外面戰斗失利,坑道部隊經過九次作戰,才拿下的陣地,由于失去了外援,出去一個連隊,僅僅活下來了五個人。這一戰之后,45師傷亡超過了4000人,而剩下的部隊,所有連隊,沒有一個是完整的,而且全部都經過了至少一次整合。
24日晚上,秦基偉將自己的警衛連派了出去,其中包括跟了自己五六年的警衛員王虜,結果全部96日前往上個哪里坑道,最后只有24人抵達一號坑道,其余人全部犧牲,包括王虜。不僅是支援坑道的部隊艱難,坑道的部隊更加艱難,有一個班的戰士,因為彈藥耗盡,在10月15日進入坑道,這條坑道只有15米,這個班因為沒有步話機,和其余部隊完全失聯,其余部隊也不知道還有這么一個班存在,他們完全靠晚上收集的彈藥,和兩箱餅干兩桶水堅持著,直到10天后,部隊幾乎到了絕路,才決定派人突圍,之后這個班又進入了2號坑道,在2號坑道繼續作戰,前后總計在坑道作戰二十多日,是上甘嶺所有坑道部隊中作戰時間最久的一支部隊。
戰斗到10月25日,美軍第七師也撐不下去了,全師傷亡慘重,不得不退出上甘嶺,接替美七師的是韓2師。
韓2師的到來,并沒有緩解坑道部隊的壓力,反倒是增加了壓力,美軍難以撼動的坑道,被韓軍一日炸毀了三十米,志愿軍驟然陷入了被動,隨后經過炮火援助,才緩解了壓力。但隨著美軍的退出,上甘嶺戰役已經陷入了僵局,雙方都在拼消耗,而且上甘嶺戰役的影響也已經擴展到了全球,此戰成敗,將直接影響談判。
上甘嶺戰斗仍在繼續,坑道部隊不斷在外圍部隊的配合下,在夜間出擊,給敵軍造成極大殺傷,曾在九個夜晚,連續出擊158次,平均每晚至少出擊17次,如此頻繁的出擊,也攪得敵軍難得安寧,再加上外圍部隊的反擊,敵軍完全陷入了被動。但相對于敵軍的威脅,饑餓和缺水才是威脅志愿軍坑道部隊的最大敵人,這也就誕生了送一個蘋果就立二等功的故事。10月30日,戰役的天平轉向了志愿軍,15軍開始了反擊作戰,志愿軍在當天中午,開始了入朝以來第一次炮戰,在數次炮擊后,上甘嶺的敵人七成失去了戰斗力,最后,駐守上甘嶺陣地的四個韓軍連隊被整建制殲滅,上甘嶺部分陣地再次回到了志愿軍手中。
之后,敵軍發起了反攻,但都被15軍打退,留下了一地尸體,但這時的45師因為傷亡太大,已經只能守住五個陣地了。鑒于這種情況,12軍頂了上去,幫助45師,駐守了其余七個高地。
上甘嶺戰役從這一刻起,雖然不能說勝局已定,但志愿軍擁有了很大優勢,范弗利特縱然不甘心,縱然沒有放棄,繼續進攻著,但只是徒增傷亡,而志愿軍的支援部隊陸續趕到,范弗利特的“攤牌行動”徹底宣告失敗,“聯合國軍”犧牲1.5萬人后,灰溜溜地退了回去。
這一戰對美軍來說,是一次難以恢復的打擊,直接打擊了軍心士氣,而對志愿軍以及我國來說,則是一場揚威之戰,中國自此真正讓世界認識了自己。但同時,志愿軍也損失不小傷亡1.15萬人,只比“聯合國軍”少三千多人,所以拋開戰略和后續影響,上甘嶺戰役,志愿軍只是慘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