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注意到,家里的長輩在某個時刻似乎突然衰老了很多,他們開始頻繁忘事、反應變得遲緩、交流時思路也不再清晰……這可能是大腦經歷了“斷崖式衰老”。
最近,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大腦衰老并不是線性的,存在2個特定的年齡。過了這2個年齡大腦衰老的速度會顯著加快,呈現“斷崖式衰老”。但好消息是,研究還發現了一個逆轉大腦衰老的黃金期,堅持做好一件事能延緩衰老。
曹建雄 攝
2個年齡大腦會“斷崖式衰老”
抓住逆轉黃金期
2025年3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了一項研究發現:大腦衰老是一個非線性過程,有2個“斷崖式衰老”年齡:44歲、67歲。大腦在44歲左右開始加速衰老,在67歲 左右衰老速度最快,到90歲時趨于平穩。 ①
研究截圖
研究共納入19300名參與者,分析他們的代謝、血管和炎癥生物標志物與大腦衰老軌跡的關系,以及代謝干預是否能逆轉大腦衰老。
結果發現,大腦衰老呈非線性,44歲左右是開始衰老的起點,67歲左右衰老速度最快,90歲后趨于平穩。通過比較代謝、血管和炎癥標志物發現,代謝變化始終先于血管和炎癥變化。44歲時大腦衰老的開始與胰島素抵抗的增加相關,67歲時衰老速度最快與血管變化相關。
研究截圖,健康時報譯
好消息是,研究發現了對抗大腦衰老“黃金窗口期”,在此期間進行代謝干預,可以逆轉大腦衰老的影響,即在40-59歲之間進行干預效果最佳,例如適當少吃或禁食、選擇低碳飲食等。 ①
《大腦深處》紀錄片 截圖
為什么適當少吃可以對抗衰老?
為什么適當少吃或選擇低碳飲食可以對抗大腦衰老?為什么很多研究都提出適當少吃、保持饑餓是目前已知最有效抗衰老的方式?上述研究中發現,適當少吃、保持饑餓可以改善身體代謝,產生酮體。與葡萄糖相比,酮體能有效穩定衰退的大腦網絡,酮體對大腦可以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 ①
此外,很多研究都發現適當少吃、保持饑餓是一個簡單而有效的抗衰老秘訣。2024年12月,廈門大學林圣彩和張宸崧研究團隊在《自然》(Nature)期刊上發表的2篇重磅研究,發現了“適度饑餓的抗衰老”機制。適度饑餓帶來的熱量攝入減少,會提升血清中石膽酸的水平。而體內石膽酸的增加,又會激活體內“長壽蛋白酶”。 ②
研究截圖
研究通過動物實驗發現:70%的熱量限制會大幅提升小鼠血液中膽汁代謝物石膽酸的水平,石膽酸的增加會帶來多種抗衰老效應。例如促進小鼠肌肉再生、握力和跑步能力恢復,以及延長果蠅和線蟲的生命。 ②
在另外一篇研究中證實,石膽酸與受體蛋白TULP3結合之后,會激活有“長壽蛋白”之稱的去乙酰化酶,進而產生多種抗衰老效應。 ③
最終這2篇研究都指出:熱量限制會導致體內的石膽酸水平升高,適度保持饑餓才是抗衰老的關鍵!
健康時報圖
如何科學健康地適當少吃?
記住6個吃飯方法
如今食物真的太豐富了、美食誘惑太多了,吃完這個還想吃那個,很多時候我們根本不是因為餓才吃東西,而是因為美食誘惑、解饞。過多的能量攝入,導致不少人的健康問題真的是“吃飽了撐出來的”。肥胖、脂肪肝、高血脂只是身體給出的信號——其實身體已經不堪重負了。
適度饑餓并不是節食,只是給身體一些休息時間,科學少吃記住這6點:
1. 飯吃七八分飽
“飯吃七分飽,健康活到老”。適度保持饑餓,不僅是我國傳統養生智慧,如今也已被現代科學研究證實對健康具有多方面的好處。古人的智慧,確實令人贊嘆!
其實對于大部分人來說,每餐保持七八分飽就好。想象一下如果在運動量不變的前提下,每天多吃一口飯,或半個餃子,或一小袋零食,一年體重可增得不少。七八分飽,就是感覺可以吃也可以不吃的狀態,如果不吃也不至于在很短的時間內又餓了,這種狀態比較好。
2. 吃飯細嚼慢咽
緩慢地進食可以讓胃和大腦同步感受到吃飽的感覺,熱量攝入也更不易超標。《中國居民健康體重管理之減重行動20條》中指出,進食速度過快與肥胖有關,特別是腹型肥胖和內臟脂肪過多,建議成年人每餐進食時間不少于20分鐘。
3. 改變進餐順序
先吃蔬菜,再吃肉類,最后吃主食。這樣進餐順序可以讓胃里已有能量低、飽腹感強的食物墊底,后面就很難吃得太多。
4. 用小號的餐具
餐具盡量用小號的,小號餐具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吃完后就會提醒自己,已經吃完了一碗了。有“自我提醒”的作用,也就不容易吃多。
健康時報 任璇 攝
5. 先喝湯后吃菜
飯前先喝湯后吃菜,再吃肉類,最后吃主食。這樣胃里已有能量低、飽腹感強的食物墊底,后面就很難吃得太多。但要注意避免油炸等烹調方式。
6. 三餐別吃太晚
一般建議早餐7-8點吃完,午餐一般在12-13點吃完,晚餐依據工作時間固定盡量在7點前吃完,20點后盡量避免進餐。
最后,對于大部分人來說,七八分飽、不要暴飲暴食、別吃太晚,對身體就有好處。對于兒童、容易低血糖、有胃腸疾病、慢性病及其他特殊疾病人群,更建議在醫生等專業人士指導下進行。
精選
文章
參考資料:
①B.B. Antal, H. van Nieuwenhuizen, A.G. Chesebro, H.H. Strey, D.T. Jones, K. Clarke, C. Weistuch, E. Ratai, K.A. Dill, & L.R. Mujica-Parodi, Brain aging shows nonlinear transitions, suggesting a midlife "critical window" for metabolic intervention,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22 (10) e2416433122, https://doi.org/10.1073/pnas.2416433122 (2025).
②Qu, Q., Chen, Y., Wang, Y. et al. Lithocholic acid phenocopies anti-ageing effects of calorie restriction. Nature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4-08329-5
③Qu, Q., Chen, Y., Wang, Y. et al. Lithocholic acid binds TULP3 to activate sirtuins and AMPK to slow down ageing. Nature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4-08348-2
編輯:魯 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