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現今橫貫上海市中心的延安東路,是一條分隔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界河:洋涇浜。1914年時,因城市發展的需要,此浜被填沒造路。路名以英王愛德華七世之名,命名為愛多亞路。在愛多亞路的東端黃浦灘邊,地跨兩界的中央,二十年代曾有一座頗具風采的宏偉 紀念碑拔地而起,這座紀念碑就是堪稱“上海第一碑”的外灘“歐戰紀念碑”(又稱“和平女神像”)。
在一戰中,有不少外僑應戰爭之需離開上海,遠赴歐洲戰場。他們中有一些人就戰死疆場,不能再重返黃浦灘。當時的上海畢竟是遠離戰火的世外桃源,所以實際上在大戰尚在進行時就已有要紀念戰死者之聲。
1917年先由公共租界的英國商會向工部局發出提議,希望能建一紀念碑以紀念上海英、法、俄、意等國僑民赴歐從戎的陣亡者,并提出這一紀念碑的位置可設在愛多亞路江邊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接壤處。工部局很同意這個提議,只是此事涉及另一租界法租界,須得到他們的同意和配合。為此,由英國商會通過法國商會,向公董局征求意見。公董局完全贊同這個建議,還認為選擇的位置很是妥當。
然而這一工作卻沒有立即進行。大戰結束后,上海租界專門成立了一個戰事紀念委員會。至1920年,委員會始正式決定在以前所議位置建碑,并成立了紀念碑委員會,開始實際操作。關于紀念碑的形式,曾有兩種意見,一種是建成實用性的建筑物,如里面可以辟作商品陳列室;一種是建成單純的形象輝煌的紀念碑。主張后者的自然是多數,于是采用后者建議。
最后由(英商)馬海洋行(Messrs.Spence,Robinson&Partners)的J.E.March負責設計,認定的圖像是:下為豎直的高大石碑,上綴黑色和平女神銅像,以求“永久之和平”。紀念碑整體由花崗巖階梯、碑座和雕像三部分組成。其中基座部分,基座在上海建造,頂端的女神雕塑則由英國雕塑家亨利·查爾斯·費赫(Henry Charles Fehr)在英國創作和澆筑,完成后運抵上海安裝。但法國人要求,基座的石雕,要由法國人把關,歐式的紋飾,翻卷流暢的花枝緞帶,不是每一個中國石匠都可以搞定的。本地營造商余洪記、裕昌泰、新仁記推薦的石匠,法國人都看不上。最后,法國人找來一個叫潘阿龍的來自浙江青田的石匠領銜,負責所有紋飾的雕刻。
紀念碑基座核心部分由鋼筋水泥澆筑,立于兩個租借的分割線上,和加固的駁岸連成一體。巨大的花崗巖體塊敷貼,顯得隆重而堅固。擋板后面,叮叮當當的敲擊聲,徹夜震響外灘上空。
一切在1924年2月16日早晨揭曉,隨著嘹亮的軍樂聲混合黃浦江上的巨輪汽笛聲,還有岸上民眾的歡呼聲,紀念碑委員會的負責人庇亞遜爵士牽動手中綬帶,巨大的帷幕從紀念碑頂端女神的雙翼落下,一座集紀念性與藝術性的豐碑屹立于黃浦江邊。令人驚訝的是,中國工匠和英國雕塑大師,兩個相聚萬里的藝匠手筆沒有任何違和之處,仿佛心有靈犀。花崗巖巖體呈現的堅固和強悍、花崗巖紋飾的輕盈飄逸,與青銅雕塑的莊重典雅,完全融為一體。
這座高37.94米的建筑,其基座、碑體為矩形柱式,基座上樹立黑色銅鑄勝利女神雕像。碑身刻有紀念文字和在一戰中死難的上海僑民的姓名,兩旁裝飾銅雕的盔胄盾甲等古代戰爭用具。碑座背面留有“功炳歐西,名留華夏”八個大字。女神像雙翼高展,右手一側為一位喪子的母親,左手一側為一名孩童,女神表情悲憫,背插雙翼,俯首撫慰這兩人,設計者沒有宣揚勝利者的驕傲和失敗者的悲哀,而是將一種祈望和平,反映人類普遍情感的涵義賦予這組雕。故而,這座建筑雖然正式名稱是“歐戰紀念碑”,雕像意象源于古希臘的“勝利女神”,但從實際的藝術寓意來看,應該被稱為“和平女神像”。
這座被賦予普世主義寓意的雕像,契合了這座彼時亞洲最為開放的城市精神,在此之后的近二十年間,她成為了上海的標志性建筑。屢屢出現在諸多中外導演拍攝表現上海城市街景的電影、年畫、畫報、漫畫中。
鑒于,德意志帝國是在1918年11月11日上午11時宣布投降,英聯邦國家也就選擇這一天,作為“陣亡將士紀念日”,所以在“歐戰紀念碑”落成后,每年的11月11日,都會在紀念碑前舉行紀念活動。
但和平的時間并不長久,1937年淞滬會戰打響。和平女神又見證了戰 爭的來臨。下面這張照片是1937年,從外灘拍攝的奧古斯塔號。1937年,美國海軍奧古斯塔號重巡洋艦在錨地停泊。因為遭到日軍炮擊,岸邊建筑物燃起大火,濃煙越過奧古斯塔號。
最終,戰爭還是摧毀了和平女神。
1941年底,日軍占領了公共租界的中心區,導致上海陷入戰亂之中。作為敵對國標志性建筑之一,和平女神像在日本人的授意下受到了拆除的命運。
1943年,汪精衛政權的上海市長陳公博,下令拆除了和平女神銅像,將其當作戰爭史的印證而鑄成炮彈。這座曾經的標志性建筑,象征著人類的普遍價值和和平愿望,因為暴戾而蕩然無存。這件事情,成為了上海文化史的一部分,但也讓世人深刻反思和平與戰爭之間的關系,以及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性。
1945年8月抗日戰爭終于勝利,日本投降后,將拆下后尚保留著的女神像歸還給了英國領事館。但這時上海外國租界已經收回,西方人在上海的獨立統治已結束,而重建紀念碑又需要巨額的經費,這樣,無論在政治上還是經濟上,要恢復這個歐戰紀念碑,已難以考慮和實施。1947年11月,英法當局曾向民國政府提議重建紀念碑,雖然得到批準,但由于國民黨在戰爭和經濟上的潰敗,自然無暇顧及動議。
《生活》(LIFE)周刊喬治 · 拉克絲拍攝,僅剩的雕像底座
只剩下碑身和底座
1947年移交給英國領事館的勝利女神雕像殘存廢墟
1947年11月1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舉行的紀念活動
新中國成立后,因為“和平女神”與新的政治氛圍不相符,重新樹立這座雕像變得不可能。最終,這座紀念碑的基座部分在1960年被徹底拆除。
1957年紀念碑的碑身四周已經設置了圍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