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特朗普總統否定了“他的內閣官員們正在內斗的傳聞”,但美媒卻堅持認為這是已經發生的事實,特朗普是在遮掩。紐約時報援引“內部的消息人士的話”說:馬斯克和魯比奧在內閣會議上發生了沖突。
交通部長達菲,也在會議上指責馬斯克的團隊試圖“解雇空中交通管制員”,聲稱這種激進的行為很可能會導致“空中災難”,他不會執行這種政策。面對多個部長的不滿,特朗普出來打圓場了,一方面表示:
各部門的長官擁有本部門人事的任免權,負責本部門的精簡工作,馬斯克領導的政府效率部承擔顧問角色,不能越俎代庖。并要求內閣官員“保住需要的所有人”,而不必為了完成指標,隨意解雇員工。
另一方面,也肯定了馬斯克及政府效率部員工的工作成績——“他們都做得很出色”,但要注意今后的工作方式,應該是用手術刀,而不是斧頭。算是將權責劃分了界限,大家都不要超越范圍,相安無事。
讓美國再次偉大的目標,很可能無法完成了
在特朗普上臺之初,與馬斯克協商的目標是“裁撤聯邦政府75%左右的雇員,節省2萬億美元的經費”,這顯然是一種激進的深度性質的改革。就像馬斯克所說的那樣,當前的美債已突破36萬億美元。
不算本金,即使是每年需要支付的利息也超過了1萬億美元。很快,美債規模就會突破37萬億美元,用不了多久就會達到40萬億美元,甚至會更高,而利息的支出用不了多久就會達到2萬億美元每年。
再加上本金,赤字將震驚世界。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美國聯邦政府已經算是破產了”。在政府效率部查賬的這段時間,馬斯克還發現了大量被各種莫名其妙的理由而消耗的財政,貪污腐敗現象極其嚴重,積弊很深了。
如果要實現特朗普在競選時提到的目標,讓美國再次偉大,那就需要大刀闊斧的改革。而且馬斯克最初的改革目標,可不僅是削減成本,更帶有政治清洗性質,旨在重塑官僚體系,更忠誠于特朗普的行政指令。
政令若不出華盛頓,咋改革呢?但這個改革僅僅搞了1個多月,特朗普就要放棄使用“斧頭”,改用“手術刀”了。顯然是將之前內心里的“改革”政策,在各種壓力之下被迫修正為“改良”,這將無法觸及結構性問題。
特朗普的“手術刀式”改良新政策,本質上是權力斗爭與短期利益驅動的產物,既無法解決美國的經濟失衡、社會撕裂、制度腐敗和內閣官員與顧問之間的爭權問題,也難以應對多極化世界的挑戰。
其“讓美國再度偉大”的目標,目前看來更多是偏向政治口號,而非可落地的系統性改革方案了。若繼續妥協下去,各部門僅完成象征性的裁員,還是依賴原有的早就深度腐敗的行政集權與民粹動員。
那我們之前看到的美國軍方采購一個咖啡杯就要花費7500美元的荒誕新聞,很可能在暫時性的沉靜后,又再度出現,甚至會變本加厲。被迫妥協的結果,特朗普的“反腐”就只能僅停留在表層,未能撼動利益輸送網絡。
包括美國國防部在內的各種腐敗問題,將長期存在,而無法根治。而其他部門,特別是民主黨人控制的部門也會通過政策執行層面的消極抵抗(如拖延或弱化改革指令)削弱特朗普的集權努力。
更重要、更大的內斗,也在醞釀了
民主黨議員已公開表示要在國會彈劾特朗普,還多次表示“特朗普發布的很多行政命令超越了總統應有的權限”,違背了美國三權分立的基本國策。這是一種新的內斗,比共和黨內的內斗更加可怕。
近期,聯邦法院已多次叫停特朗普政府的裁員計劃,限制政府效率部(DOGE)的數據訪問權限,甚至裁定部分行政令違憲。還有部分共和黨議員,也公然反對特朗普的部分精簡政策與過激行為。
這算是超越黨派的矛盾了,分明是之前實施的激進改革觸碰了“利益集團的深處”。這就是積弊日久的特征,任何想觸碰既得利益者的政策或人,都將會迎來各種無法預料的報復與打擊。
雷厲手段之下,特朗普獲得“集權”的時間越短,就越有希望完成深度的改革。若扭扭咧咧,使用慢慢來的方式來清理各部門,最終結果很可能是:既得利益者在獲得充足時間,充分聯絡與協商后。
形成一波比一波更高、更猛的反擊,本屆政府只能疲于應付了。而特朗普前一任期時出現的“政府關門”事件,很有可能將再度出現。是的,讓美國再度偉大的目標不會出現,很有可能出現的是政府停擺。本文由南生撰寫,歡迎轉發、評論、留言、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