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美國政府不斷揮動關稅大棒,宣布對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個國家的產品加征關稅。結果中國市場沒多大反應,美國股市卻出現了明顯調整,擔憂關稅拖累美國經濟的聲音愈加高漲。因為此前美國一系列加征關稅的做法已經證明,關稅最終由美國消費者埋單,美國的貿易逆差沒有縮小,制造業的競爭力也沒有上升。
美國宣布對中國產品加征關稅,圖為中美國旗 資料圖
除了加征關稅,美國遏制、打壓中國還有一個非常典型的領域,那就是在高科技領域對中國進行封鎖限制,尤其是芯片行業。但結果呢?不僅沒卡住中國的脖子,反而極大刺激了中國芯片半導體等高科技產業的發展,自主創新的熱潮在中國蔚然成風。3月5日,英國《金融時報》就刊發文章,介紹了美國的壓制是如何給中國的芯片產業“助攻”的。文章寫道,華盛頓最大的誤判可能不是低估了中國的芯片制造能力,而是忽視了推動技術進步的力量。
這篇題為“美國刺激了中國芯片產業”的專欄文章開頭先舉了華為取得成功的例子。文章寫道,英偉達正在中國面臨一個真正的競爭對手。美國的出口管制本來旨在切斷中國獲得先進芯片和芯片制造設備的渠道,確保中國不會出現任何競爭對手。但這種試圖逼停中國芯片制造業的制裁反而刺激了它的發展,加速了一個意想不到的挑戰者的崛起:華為。
文章稱,悖論很明顯:如果美國從未實施芯片出口禁令,這家中國大陸企業或許還將繼續依賴臺灣半導體制造商生產芯片。那樣的話,中國的芯片可能仍將依賴外部技術,缺乏創新的緊迫感。相反,通過制裁華為并切斷其與美國先進芯片的聯系,華盛頓已成為其試圖阻止的中國企業技術自給自足的最大推動者。
美國在芯片行業對中國進行封鎖限制
文章認為,人工智能領域的一個根本性轉變可能對華為有利。人工智能可以分為兩個市場:一個是訓練——也就是創建人工智能模型的地方;一個是推理——部署人工智能以生成現實世界響應的地方。訓練進行一次,推理就可能在現實世界的使用中進行數十億次。這種向推理密集型工作的轉變標志著芯片公司競爭的下一階段。
例如,創建OpenAI的GPT-4人工智能模型需要高性能訓練芯片。但一旦訓練完成,將其部署給用戶就需要大量低功耗推理芯片。隨著人工智能推理越來越普遍,對經濟高效芯片的需求將會大增。在中國,高性能人工智能芯片供應不足,但仍可通過增加芯片數量彌補這一差距,并行處理使多個芯片協同工作,分配工作負載并將結果合并為最終輸出。
無獨有偶,2月22日,美國《財富》雜志網站也刊文稱,由于美國對中國的出口管制,美國芯片制造行業正“敲響警鐘”。文章也介紹了美國的種種打壓限制,正刺激中國芯片行業的自主創新和發展,不再那么依賴美國企業。目前階段,中國先進芯片的水平可能還趕不上美國,但畢竟成熟芯片才是需求量最大的,這方面中國又是最大的市場,從而支撐了中國芯片行業的發展,美國企業則開始因美國政府的政策受到反噬。
眼下,人工智能成為重點發展領域,華盛頓在這方面不只是試圖阻止中國,而是希望通過“芯墻”將優勢完全集中壟斷在美國,但DeepSeek等中國開源模型的出現也再次證明,哪里有封鎖哪里就有突圍。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上月在一篇報道中,援引了美國布魯金斯學會非常駐高級研究員、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約翰?維拉塞諾(John Villasenor)一句很形象的話:“10年后,當我們回首往事時就會意識到,2020年代中期,美國政府試圖限制150個國家的人發展快速計算的能力,是有多么異想天開。”
外媒報道截圖
《金融時報》5日的文章最后寫道,歷史表明,每一個試圖壓制競爭對手技術崛起的工業強國,在最好的情況下也只能延緩其發展,而在最壞的情況下,則加速其發展。芯片也不例外。這場競爭還遠未結束,但從長遠來看,美國可能已經確保了這是一場中國不能輸的“戰爭”。
其實,這與我們常說的兩個觀點不謀而合:相比美國,中國有自己的優勢,更擅長應用,再有龐大市場加持,中國高科技行業不是誰想封殺就能封殺的;另一方面,歷史自有其客觀規律,中國的崛起也不是誰想阻擋就能阻擋住的。芯片如此,人工智能如此,經濟貿易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作者:盧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