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民黨眾多特務中,有一位特殊的人物,曾在重慶制造了震驚中外的“較場口血案”;解放后,被捕獲改造,最終實現了從特務到教師的人生救贖改變。
他就是國民黨特務鄭蘊俠,解放后,曾在大陸躲藏八年,1984年和張國立一起拍過戲,在臨終前,寫下令他自責一生的三個字。
鄭蘊俠江西省臨川人,1907年出生在的一個顯赫家庭,他的祖父鄭重光是清朝末年的知州,在黃平縣、麻江縣等地任職,頗有聲望。
父親鄭宗堯是留日歸國的同盟會成員,曾在孫中山的大元帥府任職,母親范冰清出身貴陽名門,知書達理。
優渥的家庭環境,讓年輕的鄭蘊俠不僅衣食無憂,更接受了良好教育,16歲時,他便進入上海法學院就讀,以優異的成績在同儕中脫穎而出。
北伐戰爭前夕,懷著報國之志的鄭蘊俠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步兵科,與林彪、劉志丹、張靈甫、李彌等人同窗。
畢業后,他投身北伐戰爭,由此開啟了從軍之路;憑借上海法學院和黃埔軍校的雙重顯赫背景,鄭蘊俠很快得到何應欽、陳立夫、陳果夫等國民黨高層的賞識,被任命為第一軍軍法處上尉軍法官,后加入中統特務組織。
1937年“七七事變”后,鄭蘊俠積極抗日,參加了臺兒莊戰役外圍滕縣保衛戰。在戰斗中,他表現英勇,身先士卒,贏得了將士們的敬重;這一時期的鄭蘊俠,與眾多愛國青年一樣,懷著擊退日寇、保衛祖國的熱血壯志。
戰后,他重返中統局,被派往重慶長期從事特務活動,他的人生由此走向了背離革命的方向,并于1946年在重慶制造了兩起轟動全國的惡性事件。
先是在重慶滄白堂舉行的政治協商會議民眾大會上,他帶頭挑釁共產黨代表王若飛,并糾集特務暴力破壞會場。接著,他又在較場口煽動暴徒毆打民主人士郭沫若、陶行知、章乃器等人,造成了極其惡劣的社會影響,這兩起事件成為他日后最深的心結和人生中最大的污點。
1949年,隨著解放軍節節勝利,國民黨政權搖搖欲墜,國民黨重慶市長楊森下令鄭蘊俠撤離大陸。
他本計劃從成都乘最后一班飛機逃往臺灣,然而命運弄人,因被策反的司機李增榮暗中破壞座駕,使他未能如愿。
此后,他開始了長達八年的東躲西藏生涯,他先后輾轉多地,最終在貴州務川濯水鎮落腳,化名劉正剛,靠擺小攤謀生,并成家立業,似乎找到了平靜的生活。
1958年,因一句“不翼而飛”的成語,暴露了他極高文化程度的事實,職業與身份的反差,引起公安部門的注意,并成為最后一個在大陸落網的國民黨將軍。
令人意外的是,原本被判處死刑的他,因為共產黨“可殺可不殺的不殺”的政策獲得改判,被判處15年有期徒刑。
獲釋后,鄭蘊俠獲得了新生,有關部門安排他在務川二中擔任語文和歷史老師,憑借著豐富的閱歷和扎實的學識,他的課程深受學生歡迎。此后,他還被聘為務川縣政協委員,參與地方文史工作。
1984年,鄭蘊俠還參與了電影《草莽英雄》的拍攝指導工作,與年輕的張國立等演員有過工作上的交集。
2009年7月,102歲的鄭蘊俠在貴州家中去世,在他生命彌留之際,未留下任何遺言,只在紙上寫下“較場口”三個字,表達了他對往事深深的懺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