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2025年3月5日,浙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劉永鋒教授因突發腦溢血搶救無效去世,年僅48歲。
據網絡消息,這位發表280余篇高水平論文的科研領軍者,因長期超負荷工作(近一年工作319天、出差135天、277天晚于21點下班),最終倒在了學術會議的現場。
這一悲劇引發公眾對科研工作者健康問題的關注,也再次敲響腦出血防治的警鐘。本文結合最新醫學指南與文獻,解析腦出血的病因、危險因素及科學預防策略。
一、腦出血的病因
腦出血是指非外傷性腦實質內血管破裂導致的出血,其核心機制是腦血管在長期或突發壓力下發生結構性損傷:
1. 高血壓性血管病變
長期高血壓(尤其未規范治療者)會引發腦小動脈的透明樣變性,甚至可形成小的動脈瘤。這些脆弱血管在血壓驟時極易破裂,很多高血壓性腦出血發生在基底節區。劉教授妻子公開的工作時間表顯示其常年晚歸、出差頻繁,長期壓力可能導致血壓波動失控。
2. 血管結構異常
先天性動靜脈畸形、腦淀粉樣血管病等占腦出血病因的15%~20%。這類患者即使血壓正常,也可能因血管壁缺陷突發破裂。
3. 代謝與炎癥損傷
最新研究發現,脂代謝異常、慢性炎癥反應可通過氧化應激損傷血管內皮,加速腦血管老化。腸道菌群紊亂產生的三甲胺N-氧化物(TMAO)等物質,也會穿透血腦屏障加劇神經炎癥。
二、腦出血危險因素
腦出血的發生是遺傳、代謝、環境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除基礎病因外,以下危險因素需特別警惕:
1. 血壓失控
診室血壓>140/90 mmHg是明確危險因素,但需特別關注“晨峰血壓”:上午6-10點收縮壓每升高10mmHg,腦出血風險增加22%。劉教授常年深夜工作、晨間趕赴會議,可能加劇血壓晝夜節律紊亂。
2. 生活方式危機
長期睡眠不足6小時者;急性情緒激動可使收縮壓瞬間上升,成為血管破裂的“最后一根稻草”;高鹽飲食直接導致血容量增加。
3. 職業因素
需高度集中注意力的職業(如科研、金融從業者)更易出現交感神經過度激活。研究發現,每周工作超過55小時者,腦出血風險較標準工時者明顯升高。
三、預防策略
根據《中國腦出血診治指南(2019)》及國際最新共識,預防需采取以下策略:
1. 精準血壓管理
- 目標值:診室血壓<130/80 mmHg,動態血壓日間均值<135/85 mmHg。
- 監測重點:晨起服藥前、晚餐后2小時、夜間3點血壓,識別“隱匿性高血壓”。
- 藥物選擇:優先選用長效鈣拮抗劑或ARB類藥物,避免血壓大幅波動。具體用藥需要在專科醫生或藥師指導下進行。
2.職業健康干預
- 強制休息機制:每工作90分鐘進行5分鐘深呼吸訓練(4-7-8呼吸法)。
- 出差防護:乘坐長途航班時穿戴梯度加壓襪,預防血栓形成。
3.積極控制血脂,血糖水平達標,定期體檢。
結語
預防腦出血不僅是醫學問題,更是社會系統工程。當我們哀悼英才早逝時,更需以科學態度重構健康與成就的平衡,如何讓科研人員避免過度競爭,適當讓他們時不時“躺平”休息,需要多方努力,更需要科研工作者自身發揮聰明才智,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負責人,呵護好自身的健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