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大人,您看這岐陽公主的駙馬人選......"禮部尚書小心翼翼地開口,話未說完,就見杜佑連連擺手:"老夫近日身體抱恙,犬子更是染了風寒,實在擔不起這等重任。"
這一幕發生在唐憲宗年間。皇帝為愛女岐陽公主選駙馬,命宰相在士族子弟中挑選才俊,誰知這些平日里爭相表現的后起之秀,此刻卻個個稱病推脫。這不禁讓人疑惑:娶公主不是可以平步青云嗎?為何這些士族子弟避之唯恐不及?
在唐朝,禮制是維系社會秩序的重要支柱。然而,公主與駙馬之間的服喪制度,卻讓士族望而卻步。《新唐書》記載,若公主去世,駙馬需服"斬衰三年"——這是最重的喪服,需穿粗麻衣、持喪杖,守孝三年。而普通夫妻之間,妻子去世,丈夫只需服"齊衰杖周",守孝一年即可。
這種不對等的禮制,在唐文宗年間引發了一場風波。當時駙馬杜因為公主去世,按制服斬衰三年,遲遲未能上朝。文宗詢問緣由,戶部侍郎李玨直言:"近日駙馬為公主服斬衰三年,所以士族之家不愿為國戚者,半為此也。"這番話讓文宗大為震驚,當即下詔改制,將駙馬服喪期限改為一年。
唐朝士族對門第的重視,可謂到了近乎偏執的地步。他們不僅看重家世顯赫,更在意家族文化傳統、家法門風。在士族眼中,皇室雖然尊貴,但其文化傳統與士族大相徑庭。
士族們擔心,與皇室聯姻會破壞家族的門風。他們既不愿意將女兒嫁入皇室,也不愿娶公主為妻。這種心態,在《舊唐書》中多有記載。士族們寧可保持自己的清高,也不愿為了攀附皇室而犧牲家族的尊嚴。
唐朝公主以驕縱著稱,這在重視婦德的封建社會,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隱患。史書中不乏公主不修婦禮、驕奢淫逸的記載。對于注重家族聲譽的士族來說,娶一個可能敗壞門風的公主,無疑是得不償失。
更何況,這些士族本身就已經富貴顯赫,不需要通過聯姻來獲取榮華。他們更看重的是家族的清譽和個人的尊嚴。正如《新唐書》中所言:"士族之家不愿為國戚者,半為此也。"
唐朝駙馬難為的現象,折射出的是一個時代的文化沖突。在禮制、門第與尊嚴的多重考量下,士族們選擇了堅守自己的底線。這種選擇,不僅是對個人尊嚴的維護,更是對家族傳統的堅守。在那個開放與保守并存的時代,這種選擇顯得尤為珍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