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的老屋(散文)
文/南豐后人
在城市的喧囂中沉浮了三十余載,時光的洪流悄無聲息地改變了太多。新千年的曙光尚未暖透人心,父母卻已相繼離去,老家那承載著無數(shù)回憶的房子,也被連根拔起,徒留芳草萋萋的屋基,像是歲月沉默的嘆息。
聽父親生前講起,這座老宅始建于上世紀(jì)六十年代初。那時候,日子清苦,一切都得精打細(xì)算。家中僅有三十元積蓄,卻懷揣著建造房屋的夢想。木料是從生產(chǎn)隊的集體山上獲批砍伐而來,本村的表哥,身強力壯,僅憑一人之力,就將幾百斤重的橫梁從大山深處艱難馱回。姑父更是慷慨解囊,放棄了買仔豬的錢,全力相助。一家人節(jié)衣縮食,在漫長的期待與勞作中,終于搭起了那“硬三間”的泥屋。后來,隨著姐姐們漸漸長大,家中經(jīng)濟稍有好轉(zhuǎn),又分兩次補齊了原先空缺的兩間邊屋。這老屋,每一塊磚、每一根梁,都凝聚著家人的心血與汗水,承載著一個家庭的希望與憧憬。
我的老屋,靜靜地坐落于小山坡下、小溪邊上。在那里,我度過了一段清貧卻無比難忘的童年時光。記憶中的老屋,總是充滿著歡聲笑語。那時,來戲耍的小孩特別多,狹小的空間里整日回蕩著嬉戲追打的聲音,熱鬧非凡。每至除夕夜,老宅的屋沿上堆滿了從后山砍來的柴禾,那是為燒歲火而準(zhǔn)備的。年火熊熊燃起,映紅了孩子們興奮的臉龐,我們在火邊奔前跑后,圍坐在一起守歲。歲火通常會一直燒到元宵,那溫暖的火光,不僅驅(qū)散了冬日的嚴(yán)寒,更照亮了我們純真的童年。元宵過后,歲火漸漸熄滅,拜年的人也日漸稀少,孩子們紛紛背起書包上學(xué)去,老屋便又恢復(fù)了寧靜,只有放學(xué)后,那熟悉的喧鬧聲才會再次響起。
老屋的房間光線昏暗,為了安全,窗戶開得極小。那時農(nóng)村尚未通電,陰雨天走進屋內(nèi),便得點上煤油燈。夜晚挑燈夜讀或勞作,第二天早晨起來,鼻孔里滿是炭黑。窗外是后山的崖壁,崖壁上生長著一片柴薪荊棘,屋后還有一片竹林,微風(fēng)拂過,竹葉沙沙作響。不時有小鳥棲息在枝頭,仿佛在好奇地朝屋內(nèi)窺探。我在家中排行最小,夜晚睡覺時,常常會感到害怕。父母常常半夜起床勞作,每當(dāng)我睡醒后,發(fā)現(xiàn)身邊空無一人,恐懼便會瞬間將我籠罩,不是嚇得把頭深深鉆進被窩,就是哇哇大哭起來。好在隔壁的姐姐總會輕輕敲著墻板,溫柔地說:“別怕,我在你隔壁!”那簡單的話語,如同黑暗中的一束光,給予我無盡的安慰。
歲月悠悠流轉(zhuǎn),那時的鄰里之間,雖也會因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發(fā)生口角,但大家都寬容理解,彼此幫助。分田到戶后,村民們的生活漸漸富裕起來,不少人在老屋周圍蓋起了新房。而我家因條件所限,一直未能再建新房,老屋也在時光的侵蝕下慢慢冷清了下來。村里那些曾在老屋里追打嬉鬧的孩子們漸漸長大,有的外出打工,有的在外求學(xué)或參加工作,老屋愈發(fā)顯得寂寞。新千年的正月里,八十一歲的父親在老屋里生病半年后,永遠(yuǎn)地離開了我們。此后,老母親只能與圈養(yǎng)的家禽作伴,度過她孤獨的余生。
為了讓母親不再寂寞,我常常勸說她到幾個出嫁的姐姐家去玩。母親去住了幾天,回來后卻滿心憂慮,不是說雞鴨少了,就是覺得雞鴨瘦了。讓她到城里住,我還特意讓愛人陪著,可不到三四天,她就開始抱怨城里生活不習(xí)慣,心心念念著家里的老屋和小動物。她總是嘮叨著:“老屋是要人住的!”母親深知自己已如霜打的菜葉,不知何時便要離開人世,落葉總要歸根,她的根,就在那鄉(xiāng)下的老屋。于是,她又回到了那熟悉而又寂寞的老屋里。
然而,命運的車輪并未停下。就在父親平靜地走出老屋的第二年,母親也患病了。盡管我們四處求醫(yī),全力治療,卻依然回天無力,母親也永遠(yuǎn)地離開了我們共同的老屋。從那以后,大門上鎖的老屋逐漸淪為堆放勞作工具和柴草的地方。無人居住的老屋衰敗得極快,邊房的屋瓦開始漏雨,廳堂上的廚板也逐漸松垮,幾根孤獨的橫梁上,燕子也不再來筑窩。那幾年,老屋的幾處外墻出現(xiàn)了塌角,屋檐下不知不覺長出了茂盛的野草,像是歲月荒蕪的標(biāo)記。
前段時間,我踏上了回老家的路,再次走進那棟生活了二十多年的老屋基。只見周圍雜草叢生,在左右鄰舍一棟棟兩三層樓高的新房中間,老屋基仿佛一位風(fēng)燭殘年的老人,已淪為廢墟。我在老屋基上久久徘徊,觀望,空地上竟然長出了一株株不知名的青藤,有的還開滿了花朵,成團成簇,如錦如綢,在微風(fēng)中輕輕搖曳,仿佛是一座隱秘的山水大觀園。我不知道這些青藤是何時悄悄生長在老屋前后的,它們在這寂靜的角落,既帶來了一絲生機與熱鬧,又襯托出老屋的冷清與孤寂。它們見證了老屋的衰敗,也目睹了小村日新月異的變化。
看著這些美麗的花草,我的心里五味雜陳。周圍的新房如雨后春筍般越蓋越多,而整個村莊老屋卻越來越少,甚至漸漸消失。難道老屋與新房真的無法和諧共處嗎?這一趟鄉(xiāng)下之行,讓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歷史與現(xiàn)代的激烈碰撞。倘若村中沒有一座老宅,單看那清一色的新式樓房,誰還能找尋到小村的根基,又如何去感悟深厚地域文化的內(nèi)涵?我不愿看到物質(zhì)文明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是以割斷歷史文化傳承為代價,那太過沉重,也太過悲涼。
如今,老屋終于拆了,我再也回不去的老屋喲。它承載著我的童年,我的家庭,還有那難以忘懷的歲月。它雖已消逝,但那些美好的回憶,卻永遠(yuǎn)地鐫刻在我的心中,成為我生命中最珍貴的寶藏。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