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呼和浩特古城遺址,民族交融與軍事防御的時空見證和文明坐標
作者/孫樹恒
題記:我探尋呼和浩特古城遺址的目的,就是要讓更多的人了解呼和浩特的歷史,是一個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的城市,有龐大的古城遺址群是民族交融與軍事防御的時空見證和文明坐標,這就是呼和浩特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和文明自信。
一、呼和浩特古城遺址的數量與分布
我最近用 DeepSeek 多次檢索了呼和浩特古城遺址的資料,細讀了高培萱的《呼和浩特有八十多座古城》和競波的《呼和浩特古城遺址》中整理有 近百座古城遺址。
從龐大的歷史資料里證實,在華北重要中心城市呼和浩特,這座充滿傳奇色彩的城市,靜靜訴說著往昔的故事。它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每一處古城遺址,都是歲月鐫刻的印記,見證著朝代的更迭、民族的融合與文明的演進。這些古城不僅是軍事防御的見證,更是中原農耕文明與北方游牧文明碰撞交融的活態載體。
呼和浩特,這片面積僅1.7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實際是一座巨大的歷史寶庫,散落著上百座古城遺址 。多數雖規模較小,廢墟城廓也不甚明顯,但整體分布的陣容卻蔚為壯觀。
位居古城遺址之先的,清水河縣在龍山時代晚期(約4500-4000年前)后城咀石城遺址以其獨特的立體防御網絡聞名,不僅有高峻的石砌城墻,更在墻體內部構筑了復雜的地道系統。部分區域設置瞭望孔與通風口,形成集隱蔽、交通、倉儲于一體的多功能防御體系,體現了早期城防設計的智慧。相距僅10公里的下塔村古城則展現了另一種防御理念,其石城垣上密集分布著21座馬面設施。通過三面開射孔的結構,實現了對城墻周邊360度的無死角監控。兩處遺址的發現,不僅改寫了中國北方地區石城防御體系的認知,更揭示了龍山時代晚期黃河沿岸族群在軍事技術與社會組織上的顯著進步。
但更多的是戰國以后的古城遺址。在這些遺址中,有幾處復合古城,同一地點疊加著不同朝代、不同名字的古城,若從單一遺址計算古城總數達95座;若將復合古城中所含其他古城數量一并統計,總數則多達105座。它們廣泛分布在市區、武川縣、土默特左旗、托克托縣、和林格爾縣、清水河縣等地,共同勾勒出一幅獨特的歷史地理畫卷。
二、呼和浩特古城遺址的年代
第一階段:戰國至秦漢:邊疆防御與民族交融(約2300 - 1800年前)
這一時期的古城約有30 多 座,集中建于西漢,主要有塔利古城、哈拉沁古城、壩口子古城、白道城、沙梁子古城、八拜古城、西梁古城、二十家子古城、陶卜齊古城、廟溝土城子古城、什蘭哈達古城馮家窯古城、白彥山古城、什(莎)爾登古城、母號窯古城、古城村古城、平基古城、畢克齊大古城、霍寨古城、洪津云中古城、哈拉板申東古城、蒲灘拐古城、章蓋營古城、黑水泉古城、布袋溝古城、成樂/盛樂古城、榆林城古城等。彼時,農耕文化的漢人在此活躍,大青山南緣、黃河沿岸、大黑河兩岸,都留下了他們筑城的痕跡。戰國時期,趙武靈王為防御匈奴,在托克托縣建云中城,成為呼和浩特建城之始。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八拜古城(原陽),戰國時作為胡服騎射的訓練地“原陽騎邑”,方形城郭內出土了如龍首青銅灶等珍貴文物,見證著往昔的輝煌。開創了中原向游牧民族學習軍事技術的先河。秦漢時期,云中城延續為邊防重鎮,漢武帝在此設云中郡,轄23座縣城,如武泉、陽壽、楨陵等,形成“列城相望”的防御體系。西漢時,這里人口繁盛,居民曾達30 - 40萬。像塔利古城,呈回字形,內外雙城,內城方正小巧,外城規模宏大,周邊漢墓環繞,文物豐富。這些古城,是漢人開拓邊疆、穩固統治的歷史見證。沙梁子古城出土的"安陶丞印"封泥,佐證了西漢在此設置定襄郡的行政建制;八拜古城發現的龍首青銅灶,折射出中原移民帶來的先進生產技術,共同還原了"邊城晏閉,牛馬布野"的屯墾盛景。
第二階段:魏晉南北朝:鮮卑崛起與都城變遷(1800 - 1100年前)
三國、西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社會動蕩不安,新建古城不多且分布零散,古城遺址約 10 座。主要有西達賴營古城、土城梁古城、下南灘古城、廟溝榆樹店古城、哈拉板申西古城、岱洲夭古城、楊家窯古城、尖山子古城等。北魏時期不僅新建了多座古城,北魏拓跋鮮卑以盛樂古城(今和林格爾縣)為都城,歷經三代擴建,成為塞北政治中心。拓跋珪在此推行“離散諸部,分土定居”政策,促使鮮卑從游牧轉向農耕,為北魏統一北方奠定基礎。它承載著拓跋鮮卑的崛起與發展,見證了民族融合的歷史進程。從西漢的成樂城,到北魏的國都,再到隋、唐時期的不同稱謂,盛樂古城周邊發現360余座墓葬,出土銅帶鉤、漢鏡等文物,印證了多民族共生的歷史。這一時期的古城,在戰火與傳承中,頑強地記錄著時代的變遷。武川境內的北魏六鎮遺址中,出土的薩珊銀幣與拜占庭金幣殘片,揭示了草原絲綢之路的繁盛。特別是壩口子古城發現的"呂"字形雙城結構,其北城為漢代云中塞,南城為北魏白道城,這種軍事設施的迭代升級,直觀展現了中原王朝對陰山通道控制力的消長變化。
第三階段:隋唐至遼金元:絲路樞紐與商貿繁榮(1100 - 660年前)
唐代為經略突厥,張仁愿在托克托縣筑東受降城,與中、西受降城形成防線。詩人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更使其名傳千古。遼、金、元時期,呼和浩特大量通商貿易活動在此開展,人民生活富足。這一時期新建的約30座古城,多位于大青山中,與遼國戰略基地建設和金長城守衛息息相關。主要有白塔古城、章蓋營古城、泉子什古城、賽音不浪古城、朱亥古城、白沙泉古城、水泉古城、東土城古城、西土城古城、南土城古城、哈拉門獨城梁古城、察素齊古城、沙爾沁古城、西白塔古城、東勝州古城、小紅城古城、下城灣古城等。白塔古城,即遼代的豐州城,作為軍事重鎮與商貿中心,城內店鋪林立,交易繁忙,周邊被稱為豐州灘。馬可·波羅曾到訪此地,稱贊這里的人民富足安康。這些古城,是民族交流與商貿繁榮的生動體現。遼金元時期,豐州城(今白塔村)崛起為草原絲路商貿中心,現存萬部華嚴經塔(白塔)為當時佛教興盛的見證。東勝州、云內州等城池則成為中原與草原貿易的中轉樞紐。豐州故城出土的鈞窯瓷片與龍泉青瓷殘器,與同時期的西夏錢幣、回鶻文書共存,勾勒出"商隊絡繹,百貨輻輳"的國際貿易圖景。白塔寺遺址保留的"萬部華嚴經塔",其建筑形制融合了契丹、女真、黨項等多民族藝術特征,堪稱多元文化交融的立體標本。
第四階段:明清:民族互市與軍事駐防城(660 - 110年前)
明、清時期,新建的約16座古城,多分布在中南部,與明朝衛城布局和長城守衛緊密相連。主要有歸化古城、綏遠古城、西紅山古城、雙玉城古城、白只戶古城、畢克齊小古城、蘇卜蓋古城、黑城古城、大紅城古城、二道邊古城、康堡古城、大灣古城、東土城古城、西土城古城、紅門堡古城、五眼井堡古城。歸化城,由阿拉坦汗和三娘子主建,明朝賜名,最初為方形,后擴建為青磚外城,因遠望一片青色,得名“庫庫和屯”,即“青色的城”。城內廟宇眾多,街道縱橫,保留至今的部分建筑。成為蒙漢互市的核心。清代為鞏固邊防,在歸化城東建綏遠城(新城),綏遠城則是清朝的軍事駐城,布局嚴謹,街道整齊,是清朝軍事防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駐扎八旗軍,形成“雙城并立”格局。兩城通過“走西口”移民潮,進一步促進了晉商文化與草原文化的融合。
三、呼和浩特龐大的古城遺址形成背景
一是地理與戰略地位。呼和浩特地處陰山南麓、黃河以北的土默川平原,北依大青山(陰山中段),南臨黃河,既是草原文明與農耕文明的交匯帶,又是中原王朝與北方游牧民族爭奪的軍事要沖。其地勢險要、水草豐美,成為歷代政權筑城屯兵的核心區域。器物層累的考古發現,印證著草原絲綢之路的文化傳導功能。和林格爾東漢壁畫墓中,描繪著胡商牽駝的生動場景;元代集寧路遺址出土的納石失織金錦殘片,其工藝明顯受到波斯技術影響。這些物質遺存構成文明對話的物證鏈,證明呼和浩特地區始終是歐亞文明交流的"中轉站"。
二是多民族政權更迭。從戰國至明清,匈奴、鮮卑、契丹、蒙古等民族先后在此建立政權,如趙國的云中城、北魏的盛樂城、遼金的豐州城、明清的歸化城與綏遠城等。不同民族的統治需求推動了城池的興建與更迭。這種剛柔并濟的治理策略,在元代的豐州古城得到延續——城市布局既有符合《考工記》的中軸線格局,又保留著蒙古包式的圓形衙署基址。
三是軍事防御與商貿需求。古城遺址的時空分布,揭示了中原王朝"因俗而治"的邊疆智慧。戰國趙北長城沿線的障城遺址群,采用"軍城-障塞-烽燧"三級防御體系,既保障了軍事安全,又為茶馬互市預留了交流空間。中原王朝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侵,在此修筑長城及配套軍事城堡(如漢代定襄故城、唐代東受降城)從戰國趙北長城的“塹山堙谷”,到明代板升城的棱堡式馬面,呼和浩特古城遺址保存著中國古代邊防體系的完整演化序列。以托克托東勝衛故城為例,其元代城墻采用“夯土包磚”技術,夯土層內嵌入橫木以增強拉力;明代擴建時則在城墻外30米處增筑“障墻”,形成立體防御體系。這種技術迭代,實為中原筑城術與草原戰爭經驗碰撞的產物。壩口子古城發現的木制“符信”,刻有“云中塞至白道城,粟二百石,馬五十匹”的漢隸文字,這可能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軍糧調撥憑證。同時,呼和浩特是草原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商貿需求催生了豐州、歸化等貿易中心。在馮家窯古城烽燧遺址中,曾出土裝有37枚不同王朝錢幣的陶罐,時間跨度從秦半兩到清乾隆通寶。這種“跨朝代窖藏”暗示此處可能存在著延續2000年的隱秘交易點。
四是宗教與文化傳播。藏傳佛教的傳入促使蒙古貴族興建寺廟與城郭,如歸化城的大召寺。宗教與政治結合,強化了城市的宗教功能。美岱召遺址的琉璃殿頂藏著鮮為人知的秘密——鴟吻上的摩羯紋源自印度佛教,瓦當的蓮花紋帶有粟特風格,而壁畫中供養人的交領右衽服飾又嚴格遵循漢制。這種“三教合一”的視覺語言,在和林格爾東漢壁畫墓中已現端倪:墓室穹頂繪有希臘化風格的四神二十八宿,側壁卻以漢畫像石技法描繪胡漢貿易場景,構成跨越時空的文明對話。烏素圖召石窟的西夏文題記中,夾雜著古敘利亞語《圣經》片段,印證了景教(基督教聶斯托利派)在草原的傳播。這與《元史》中“也里可溫(景教徒)建寺于豐州”的記載形成互證。
四、保護和利用呼和浩特古城遺址的價值和深遠意義
這些古城遺址,是一部部無言的史書,見證了呼和浩特地區2300多年的歷史變遷。它們是民族融合的見證者,不同民族在這片土地上交流、碰撞、融合,共同創造了燦爛的文化;是軍事戰略的實物例證,從戰國時期的長城障城,到明清時期的衛城、軍堡,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的軍事防御體系;也是城市發展的源頭,如今呼和浩特的城市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這些古城的影響,它們為現代城市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當前古城保護面臨嚴峻挑戰:城市化進程中的建設性破壞、盜掘文物的猖獗、自然風化的加劇,使得部分的遺址處于瀕危狀態。現在只有部分遺址已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實施"遺址保護+"系統工程迫在眉睫,讓文物保護與鄉村振興形成良性互動。
一是古城遺址的活化利用。這些古城遺址蘊藏著巨大的文化價值。規劃實施中的“一廊兩軸五帶”文旅格局,“一廊”,即青城南北五百里風景廊道,全長約240公里,沿途不僅有著巍峨的山川、旖旎的水色,還有著豐富的人文歷史遺跡和知名旅游景區。“兩軸”,則是歸綏老城歷史文化軸與絲綢之路公園現代文化軸。“五帶”,則是以大青山高山草原、敕勒川生態草原、大黑河郊野公園、小黑河水岸公園、黃河長城等為核心載體的觀光帶。這“一廊·兩軸·五帶”的文旅空間發展格局,融合自然美景與人文景觀,展現歷史與現代交織的獨特韻味,推動文旅深度融合與高質量發展。
二是 數字技術激活歷史基因?。通過建立三維數字檔案、劃定文物埋藏區,開發中的"數字古城"VR項目,能讓觀眾穿越時空感受歷史場景。更重要的是,這些遺址承載的"和而不同"的文明理念,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歷史注腳。建立完善“陰山古道數字孿生工程”,比如通過激光雷達掃描與AI算法,重建沙梁子古城的虛擬三維模型。系統不僅能模擬漢代糧倉的儲糧量(測算容積達2000立方米,可支撐戍邊軍隊半年用度),還可還原陶器作坊的生產動線——從淘洗池、練泥場到龍窯遺址,完整呈現了“陶卜齊”地名的由來(蒙古語“制陶者”)。
三是古城遺址的生態修復?。借鑒修復大窯文化遺址(舊石器時代)周邊生態的做法,文保人員發現漢代水渠遺址與當代退耕還林區域高度重合。基于此開展的“歷史疊層修復法”,既種植耐旱的檸條錦雞兒(古籍記載的邊塞植物),又保留明代文獻中提及的“白楊古道”,使文化遺產保護與荒漠化治理形成有機整體,發展遺址公園等創新模式,保護古城遺址周邊生態對保護遺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是保護呼和浩特古城遺址。守護這些遺址,就是守護中華文明的精神根脈;研究這些遺址,就是在解碼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基因密碼。這些遺址具有不可估量的歷史價值,它們是研究古代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珍貴資料;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古城的建筑風格、布局規劃,更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它們是增強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的精神源泉,必須加大古城遺址保護力度。
站在新的歷史坐標上回望,呼和浩特的古城遺址群就是一部鐫刻在大地上的無字史書。從戰國烽燧到元大都驛站,從漢家陵闕到遼塔梵音,每一處殘垣都在訴說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形成歷程。呼和浩特的古城遺址群,從戰國烽燧到明清衛城,構成一部鐫刻在大地上的“立體史書”。它們不僅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實證,更為當代提供了文明對話的基因庫。保護這些遺址,既是守護歷史的根脈,亦是為未來留存智慧的坐標。
參考資料:競波《呼和浩特古城遺址》
高培萱《呼和浩特有八十多座古城》
草原神山《呼和浩特的古城述略》
殷耀國學蘋苑《黃河黑水繞荒城-托克托史話》
活力和林格爾《和林史話 “獨特視覺” 講述和林格爾歷史》。
壯美山河 濤聲依舊《百城之城-呼和浩特》
《北魏云中鎮、朔州建制變遷及治城考》
一并鳴謝!
(作者檔案:孫樹恒,筆名恒心永在,內蒙古奈曼旗人。蒙域經濟30人專家組成員,呼和浩特市政協智庫專家。中國金融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 內蒙古作家協會會員、內蒙古茶葉之路研究會副會長,內蒙古詩書畫研究會高級研究員兼副秘書長,內蒙古大盛魁公司文化顧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