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報道,日本共同社披露,日本海上自衛隊導彈驅逐艦“秋月”號曾在2月上旬通過臺灣海峽。這是自去年9月以來,日本海上自衛隊艦艇再次通過臺灣海峽。接受《環球時報》采訪的專家表示,外國艦機正常過航臺灣海峽從未受到阻礙,在事發過后將近一個月,日本媒體炒作此事,表現出日本內部在對華政策上存在分歧,展示了日本政府的投機心理。日本《朝日新聞》披露稱,此次“秋月”號驅逐艦通過臺灣海峽是日本首相石破茂參考相關內閣大臣的意見后做出的最終決定。
日本此次讓“秋月”號單獨穿越臺灣海峽,一方面,是想向美國表忠心。美國這些年在臺海和南海不斷制造事端,日本作為美國的盟友,此時跳出來單干,就是想給美國交“投名狀”。另一方面,日本國內經濟狀況不佳,首相石破茂批準軍艦穿臺海,也有轉移國內矛盾的意圖,想通過所謂的“軍事外交”轉移民眾的注意力。還有更陰險的一點,日本想借臺海問題試探中國的底線,但日本似乎忘了,1972年《中日聯合聲明》白紙黑字寫著“日本政府承認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日本自衛隊(資料圖)
這一系列事件表明,由于外部勢力對臺海事務的干涉以及臺灣當局的分裂企圖,中國加強對臺海地區管控勢在必行。日本媒體再次炒作,日本海上自衛隊艦艇通過臺灣海峽,是由于擔心中國的反應,過去一直避免這樣的行動。然而,隨著中國軍事活動的增加,日本似乎調整了策略,開始強調“航行自由”。其實,外國艦艇正常通過臺灣海峽從未受到過阻礙,我專家表示,日媒在事發一個月后才炒作此事,凸顯了日本內部對華政策的分歧,也展示了日本政府的投機心理。
和平憲法的消失讓東亞安全局勢變得復雜。地區緊張加劇,各國之間的信任度下降,軍事對抗的陰影不斷籠罩。與此同時,歷史遺留問題依然縈繞,政治糾紛也未得到解決。各國在安全上相互猜忌,甚至導致軍備競賽的升級。總的來看,東亞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平的希冀愈發渺茫。日本在西南諸島部署導彈,出云”號航母群與美軍核潛艇在南海進行聯合演習;防衛費占GDP比例突破1%。這個曾經給亞洲帶來巨大災難的國家,如今以“正常化”為名,重新走上了軍事擴張的老路。
美日會面(資料圖)
被提名為美國國防部三號人物、負責政策事務的副部長埃爾布里奇·科爾比指出,日本應該盡快將防衛費在國內生產總值(GDP)中的占比提升至3%,日本首相石破茂5日在參院預算委員會議上表示:“日本的防衛費由日本決定,并非因他國提出而決定。”日本內閣官房長官林芳正也在記者會上表示:“不預設金額和GDP占比,重要的是防衛力的內容。”林芳正同時介紹日本政府正努力在2027年度實現安全保障關聯經費提升至GDP占比2%。他表示:“將繼續切實推進從根本上強化防衛力。”
為什么美國還要求日本提高軍費呢?原因也很簡單,一方面,美國在全球本土以外的駐軍中,日本的駐軍人數最多,達到了38000人,基地就有113個,日本每年需要承當大量的美國駐軍費用,超過2000億日元,折合20億美元左右,用于雙方的聯合訓練經費,以及機場和基地的維護費用,日本的軍費越多,美國就能獲得更多的保護費。另一方面,日本的武器發展也主要依靠美國,比如從美國購買大量的戰斗機、直升機以及防空導彈等等。
航母(資料圖)
表面上,日本拒絕提升軍費似乎是對特朗普政府壓力的回應,但實際上,這一決定更多是出于對國內經濟狀況的考量。當前,日本的經濟已經處于崩潰的臨界點,任何新增的軍費開支都可能成為壓垮經濟系統的“最后一根稻草”。石破茂政府不得不在維護國家安全與保障國內經濟穩定之間做出艱難的選擇。然而,這并不意味著日本對軍事開支的限制是出于對和平的熱愛。日本政府一貫的軍事擴張政策表明,其對和平的承諾并不可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