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末年,周王室那是越來越不行了,就跟快落山的太陽似的,根本管不住天下的局勢。諸侯們紛紛冒頭,各自搞自己的一套,在中原這片大地上爭來搶去,競爭那叫一個激烈。晉國,以前可是中原的霸主,可這會兒卻陷入了內部分裂的大麻煩。趙氏、韓氏、魏氏這三個卿大夫家族,在晉國的政治舞臺上越來越顯眼,靠著謀略和實力,地盤是越擴越大。
經過長達百年的你爭我奪,韓、趙、魏三家成功把強大的晉國給瓜分了,這可是一件震動天下的權力大更迭事件。這事兒不光改變了晉國的命運,還標志著戰國時代正式開場。三家分晉后,韓、趙、魏各自建立了國家,趙國也登上了歷史舞臺,開始在戰國這個亂世里書寫自己的故事。
趙國剛建立,那面臨的挑戰可不小。在這個弱肉強食的時代,怎么在一堆強國的夾縫里活下去,還能把國家發展得繁榮昌盛,這成了趙國眼前最緊迫的問題。它周圍全是厲害的鄰居,秦國一直盯著東邊,想往外擴張;魏國占著中原富裕的地方,實力也不容小覷。趙國就像一只掉進狼群的小羊,稍微不注意,就可能被吃掉。
趙國靠武力崛起
胡服騎射,軍事大變革
在生死存亡的關頭,趙國的雄主趙武靈王登上了歷史舞臺。他眼光可毒了,知道趙國要是想在一堆強敵環繞的環境里活下去,必須得做出改變。他選的這條路,就是特別有名的“胡服騎射”。
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那是有原因的。趙國在中原的北部,周圍強敵一堆,西邊是像虎狼一樣的秦國,東邊有齊國和燕國,南邊是魏國,北邊還有匈奴、林胡、樓煩這些胡族老是來騷擾,趙國的處境特別危險。當時趙國軍隊主要是步兵和戰車,士兵穿的是寬衣大袖的漢服,用的武器是長矛、弓箭這些。
這樣的軍隊在平原打仗還行,可到了山地、沙漠這些復雜的地形,就變得很不靈活,缺乏機動性,敵人突然來襲擊或者要追擊敵人的時候,根本沒辦法及時應對。而胡人穿的是輕便緊身的衣服,騎馬射箭特別厲害,在戰場上跑來跑去,采用游擊戰術,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趙國軍隊拿他們一點辦法都沒有。趙武靈王就意識到,要提高趙國軍隊的戰斗力,就得學學胡人的長處,改變趙國軍隊的裝備和訓練方式。
“胡服騎射”改革主要有兩個關鍵的地方:一是改變趙國軍隊的服裝。趙武靈王號召全國老百姓都改穿胡服,這個胡服就是胡人穿的那種窄袖交領右衽的衣服,緊身又輕便,方便騎馬和射箭。他自己帶頭穿上胡服,還親自示范給老百姓看,還下令在全國不許再制作和穿漢服,違反的要重罰。二是改變趙國軍隊的兵制,大力發展騎兵部隊,還對全國老百姓進行騎射訓練。規定每十戶出一個騎士,每百戶出一個車士,趙武靈王親自督促軍隊練習騎射,把以前的步射改成騎射,還組織大規模的演習和比武,來提高軍隊的戰斗力。
不過,改革從來都不是順順利利的。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在推行的時候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主要來自舊貴族和保守勢力。他們覺得胡人是蠻夷,跟華夏族沒法比,趙武靈王讓他們穿胡人的衣服、學胡人的技能,是故意羞辱他們、削弱他們的地位。其中,趙武靈王的叔叔公子成反對得最厲害。公子成是趙國的名門望族,身份尊貴,地位很高,以前在趙肅侯的時候還當過相國,對趙武靈王也有恩情。他不光自己不肯穿胡服,還勸其他貴族也別穿,甚至在朝堂上直接指責趙武靈王。但趙武靈王決心已定,用了軟的硬的兩種辦法,一方面派肥義、樓緩這些親信去勸公子成,另一方面下令嚴懲其他不服從命令的貴族和老百姓。折騰了一番后,公子成終于妥協,穿上了胡服。
在趙武靈王的堅持和努力下,“胡服騎射”改革順利推行開了。趙國軍隊慢慢從原來以步兵和戰車為主,變成了以騎兵為主力。這支新的騎兵部隊速度快、靈活,突擊能力強,在戰場上能很快調整戰術,適應各種地形,趙國軍隊的戰斗力和機動性大大提高。
武力稱雄的表現
“胡服騎射”改革之后,趙國的軍事實力有了質的飛躍,開始在戰國的舞臺上展示自己的強大武力。趙武靈王靠著這支厲害的軍隊,搞了一系列軍事行動,取得了很輝煌的成績。
趙國最先把目標對準了中山國。中山國在趙國的肚子中間,幾乎把趙國分成了兩半,是趙國的心腹大患。公元前307年,趙國向北去攻打中山國,一直打到房子,但是第一次打仗失敗了。趙武靈王沒灰心,認真反思,加快了“胡服騎射”改革的速度。公元前305年,改革有了點效果后,趙武靈王就大規模進攻中山國,投入了20萬兵力,占領了中山國三分之一的地盤,中山國沒辦法,只好割讓四邑求和。從那以后,趙國又多次攻打中山國,一點一點吃掉它的領土。公元前296年,趙國終于把中山國徹底消滅了,趙國的領土就連成了一片,這不僅去掉了心腹大患,還大大增強了趙國的國力。
在消滅中山國的同時,趙國還向北、向西擴張領土。趙武靈王先后打敗了匈奴、林胡、樓煩這些部落,開拓了上千里的土地,把現在山西北部、內蒙古中部的大片土地都納入了趙國版圖。趙國的疆域一下子擴大了很多,國土面積大了,人口和耕地也增加了,還得到了寶貴的戰馬產地,進一步增強了趙國騎兵的實力,給趙國軍事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趙國強大的軍事實力,讓其他諸侯國刮目相看。在和秦國對抗的時候,趙國也不害怕,表現出很強的戰斗力。公元前269年,秦軍攻打趙國的軍事重鎮閼與,趙國大將趙奢奉命去救援。趙奢用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戰術,帶著軍隊急行軍,搶占了北山高地,從上往下猛擊秦軍,最后“大破秦軍”,解了閼與之圍凱旋。這場戰役的勝利,充分展示了趙國軍隊的強大實力,也讓秦國知道了趙國的軍事威脅。
從那以后,趙國在廉頗、李牧等名將的帶領下,多次打敗秦軍的進攻。在邯鄲之戰中,趙國軍民齊心協力,頑強抵抗,成功把秦國的進攻打退,保衛了趙國都城。這些勝利,不光顯示了趙國武力稱雄的地位,也讓趙國成了戰國后期唯一能在軍事上和秦國抗衡的國家。
看著強,其實藏著危機
趙國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之后,靠著強大的軍事實力在戰國舞臺上很風光。但是,在這看著很輝煌的背后,其實藏著好多危機,這些危機就像藏在暗處的礁石,隨時可能把趙國這艘大船給撞沉。
經濟短板:農業發展不給力
趙國在中原和北部游牧民族交界的地方,這個特殊的地理位置,讓它的經濟發展變得很復雜。這里山多、丘陵多,耕地比較少,先天的農耕條件就不好。跟秦國關中平原那大片肥沃的土地比起來,趙國的耕地面積和質量都差一些。秦國從商鞅變法之后,大力推行重農抑商政策,鼓勵百姓種地織布,還興修水利,農業生產發展得特別好。趙國雖然也有農業,但是在整個經濟結構里,農業占的比重比較低,而且發展得慢。
趙國的耕種農具一直沒怎么改進,還是用那些老工具,導致農業生產效率很低。其他國家都通過技術革新提高農業產量的時候,趙國卻沒跟上。因為農業發展不行,趙國的糧食產量滿足不了國家越來越大的需求,特別是在打仗的時候,糧食短缺成了制約趙國發展的大難題。長平之戰的時候,趙國和秦國對峙了三年,最后因為糧草不夠,只能被迫主動出擊,結果四十萬趙軍被消滅,特別慘。這場戰役充分暴露了趙國農業發展滯后帶來的嚴重后果,在戰爭里,糧食就是士兵的命根子,可趙國在這方面卻很弱。
政治隱患:國內矛盾太尖銳
趙國長期和北部游牧民族住在一起,民族成分復雜,文化差異也大。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價值觀和利益訴求都不一樣,這就導致國內矛盾很尖銳。趙國國內還有很嚴重的政治斗爭,大臣們爭權奪利,內部消耗很厲害。沙丘之亂就是趙國政治斗爭的典型例子。公元前299年,趙武靈王決定退位,把王位傳給小兒子趙何,也就是趙惠文王。這個決定讓大兒子趙章很不滿,他在一些貴族的支持下發動了叛亂。雖然叛亂最后被鎮壓了,但是這場動亂嚴重削弱了趙國的中央集權,讓趙國內部的權力斗爭變得更公開、更激烈。從那以后,趙國的政局變得很不穩定,朝政換得很頻繁,內政問題越來越嚴重。這種政治上的不穩定,再加上外部的軍事壓力,讓趙國在接下來的幾十年里,慢慢失去了在戰國七雄里的領先地位,國力開始變弱,沒辦法有效抵抗外敵,特別是在和秦國打仗的時候,老是失敗。
外交困境:孤立沒幫手
在戰國這個到處都是紛爭的時代,外交策略對不對,直接關系到國家的生死存亡。可趙國在外交上卻陷入了困境,和其他國家的關系不穩定,也沒有盟友能有力地支持它。長平之戰的時候,趙國本來可以和其他諸侯國聯合起來對抗秦國,形成一個強大的聯盟來應對秦國的威脅。但是,因為趙國在外交上的失誤,沒能和各國達成有效的聯盟。秦國就利用趙國和其他國家之間的矛盾,用了分化瓦解的策略,讓趙國在戰爭中孤立無援。各國都在旁邊觀望,想坐收漁翁之利,沒有一個國家愿意真心幫趙國。這種外交上的孤立無援,讓趙國在面對秦國強大的進攻時,變得更脆弱,最后在長平之戰中遭受了沉重的打擊。
長平之戰,從盛到衰
長平之戰爆發
秦國從商鞅變法之后,國力越來越強,慢慢走上了對外擴張的路。它采用“遠交近攻”的戰略,把目標盯上了趙國。公元前262年,秦國攻打韓國,占領了野王,這樣韓國的上黨郡就和本土斷了聯系。韓國沒辦法,打算把上黨郡割讓給秦國求和。可是,上黨郡守馮亭不想投降秦國,他覺得趙國實力比較強,要是把上黨獻給趙國,趙國肯定會出兵保護上黨,這樣韓國就有機會聯合趙國一起對抗秦國。于是,馮亭派人把上黨郡的地圖送給了趙國。
趙孝成王面對這突然來的“大禮”,一時拿不定主意。接受上黨郡,肯定會得罪秦國,可能引發秦趙之間的戰爭;可拒絕的話,又覺得可惜,畢竟這是17座城池,能大大增強趙國的實力。在平原君趙勝等人的勸說下,趙孝成王最后決定接受上黨郡,派廉頗帶著軍隊駐守長平,防備秦軍來攻打。秦國知道趙國接收了上黨郡,果然很生氣,秦昭襄王派左庶長王龁帶領秦軍進攻長平,長平之戰就這樣爆發了。
廉頗知道秦軍厲害,不能硬拼,就采取了堅壁清野、堅守不戰的策略。他讓趙軍修筑堅固的防御工事,挖深溝、壘高壘,就是不出去打仗,想等著秦軍疲憊,拖垮他們。秦軍多次來挑戰,趙軍都不理會。雙方在長平僵持了三年,秦軍一直沒辦法突破趙軍的防線。
可是,這么長時間的對峙,趙國的糧草供應慢慢出問題了。趙國的農業生產本來就不咋地,根本撐不了這么長時間的戰爭消耗。同時,趙孝成王也對廉頗的堅守策略不滿意了,他急著結束戰爭,想主動出擊,找機會決戰。秦國抓住了趙國這個心理,派間諜在趙國散布謠言,說秦軍不怕廉頗,就怕趙奢的兒子趙括。趙孝成王本來就對廉頗有點懷疑,聽到這些謠言,就更相信了,于是決定用趙括替換廉頗當趙軍主帥。
戰爭結果和影響
趙括是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他書讀得很多,說起兵法一套一套的,可就是沒有實戰經驗,只會紙上談兵。他上任后,把廉頗的戰略部署全改了,主動出擊,向秦軍發起進攻。秦昭襄王知道趙括當了趙軍主帥后,馬上秘密任命白起為秦軍統帥。白起針對趙括急于求勝的弱點,用了佯敗后退、誘敵深入的戰術。他先派小股部隊和趙軍打,假裝戰敗,引趙軍追擊。趙括不知道是計,帶著趙軍一路追,結果深入到了秦軍的包圍圈。
白起很快切斷了趙軍的退路和糧道,把趙軍分割包圍起來。趙軍被困在包圍圈里,沒了糧草,軍心大亂。趙括多次組織突圍,都被秦軍打了回去。最后,趙括在突圍的時候被秦軍射死,趙軍沒了領頭的,四十萬趙軍全部投降。白起覺得趙軍反復無常,要是不都殺掉,可能會再出亂子,就下令把四十萬趙軍全部坑殺,只留下240個年紀小的士兵回趙國報信。
長平之戰趙國慘敗,這場戰爭對趙國影響特別大。趙國損失了四十五萬精銳部隊,幾乎是全國的兵力,這讓趙國的軍事實力遭到了毀滅性打擊,從此一蹶不振。趙國的經濟也被嚴重破壞,戰爭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讓趙國的國力急劇衰退。國內老百姓對趙國的未來感到絕望,士氣低落,社會也動蕩不安。
長平之戰改變了戰國時期的戰略格局,秦國成了唯一的超級大國,六國都變弱了,秦國一家獨大的局面慢慢形成。趙國作為戰國后期唯一能和秦國抗衡的國家,經過這場戰爭,再也沒辦法阻擋秦國統一六國的腳步。從那以后,秦國加快了統一六國的進程,趙國在風雨飄搖中艱難生存,最后在公元前228年被秦國滅掉了。
趙國從三家分晉后艱難建國,到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后武力崛起,再到長平之戰后由盛轉衰,這一路充滿了起起落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