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華夏大地那叫一個亂,齊、楚、燕、韓、趙、魏、秦這七個大國,天天打來打去,爭得那叫一個兇。在這漫長的爭霸賽里,秦國搞了個商鞅變法,一下子就崛起了,實力越來越強,野心也藏不住了,就想吞并六國,統一天下。
那時候,秦國的軍隊可把六國給嚇壞了,大家都知道,要是讓秦國這么發展下去,自己遲早得被滅。正常來說,面對這么大的生死威脅,六國應該團結起來,組成一個超牛的聯盟,一起對抗秦國才對。可歷史卻不是這么發展的,六國根本沒能形成真正有效的合力,最后被秦國一個一個給滅掉了。這就奇怪了,六國都知道秦國要把他們挨個滅掉,為啥就不能齊心協力,先把秦國給滅了呢?今天,咱就來嘮嘮這事兒。
利益分歧:各國都有自己的小算盤
戰國的時候,每個諸侯國都是獨立的,肯定都把自己國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面對秦國的威脅,六國心里都在打小算盤,根本沒法形成統一的戰略目標。
齊國作為東方大國,實力可不弱,本來在對抗秦國的聯盟里,應該發揮重要作用。可齊國老是在合縱抗秦的聯盟里搖擺不定。秦國玩了個“遠交近攻”的策略,主動和齊國交好,給齊國點好處,齊國就動搖了,對合縱聯盟的態度變得特別消極。秦國攻打其他五國的時候,齊國就在一邊看熱鬧,想著坐收漁翁之利,保存自己的實力。齊國這種自私的行為,讓合縱聯盟少了一股重要力量,其他五國對齊國也不滿,不信任它了。
韓國和魏國在中原地區,是秦國向東發展的必經之路,經常被秦國直接攻擊。在這種情況下,兩國老是在抗秦和屈服之間猶豫。秦國一施加壓力,它們就容易妥協,甚至為了自保,不惜犧牲其他國家的利益。楚國地盤大,資源豐富,本來能成為抗秦聯盟的核心。可楚國的統治者目光短淺,就貪圖眼前那點利益,在秦國的威逼利誘下,多次背叛合縱聯盟,和秦國單獨講和。
燕國離秦國遠,受到秦國的直接威脅相對小一些。可燕國也有自己的小心思,它一門心思就想報復齊國,在合縱抗秦的關鍵時候,經常把注意力放在和齊國的爭斗上,都忘了秦國這個共同的大敵。六國之間這種利益分歧,讓合縱聯盟從一開始就不穩定,根本沒法形成真正的合力。
實力差距:協同作戰太難了
除了利益分歧,六國實力不一樣,也給合縱抗秦帶來了大麻煩。戰國七雄里,各國的發展水平和綜合實力差得挺多,這就導致面對秦國威脅時,它們很難有效地協同作戰。
趙國經過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建立了一支超厲害的騎兵部隊,軍事力量在六國里算突出的。趙國軍隊擅長在野外作戰,騎兵的機動性和沖擊力,連秦軍都害怕。在和秦國的多次交戰中,趙國軍隊戰斗力超強,像閼與之戰,趙奢帶著趙軍就把秦軍打得大敗,打破了秦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可趙國的經濟發展不行,農業生產受自然條件和戰爭影響大,這就限制了趙國軍隊持續作戰的能力和后勤補給的能力。
楚國地盤大,人口多,自然資源豐富,軍隊也龐大。楚國的水師在南方的江河湖泊里優勢很大,步兵戰斗力也不弱,而且楚國文化底蘊深厚,人才也多。但是,楚國的政治體制太松散,貴族勢力強大,國內政治腐敗得很,這就導致楚國在決策和執行方面問題一堆,很難形成高效的國家動員和軍事指揮體系。
趙國和楚國想聯合抗秦的時候,問題就來了。兩國的軍事戰略和作戰方式完全不一樣,趙國靠騎兵的機動性和突擊能力,適合在北方平原進行大規模野戰;楚國靠水師和步兵,更擅長在南方的水網和山地作戰。在合縱抗秦的戰爭里,怎么協調兩國的軍事行動,讓趙國騎兵和楚國水師、步兵配合好,發揮最大戰斗力,就成了個大難題。
還有燕國、韓國、魏國這些國家,實力相對弱,在戰爭里往往只能跟著別人。它們的軍事裝備、士兵素質和將領能力,跟秦國比差太多,面對秦軍進攻,更多的是自保,很難主動進攻,也承擔不起關鍵戰役的重任。這種實力上的巨大差距,讓六國在合縱抗秦時,很難形成緊密協作、高效運轉的軍事聯盟。強國和弱國之間矛盾不斷,進一步削弱了合縱聯盟的力量,秦國就找到了各個擊破的機會。
內部矛盾:各國紛爭不斷
除了利益分歧和實力差距,六國之間還有一堆錯綜復雜的內部矛盾,這些矛盾就像一道道鴻溝,橫在六國中間,成了合縱抗秦路上跨不過去的障礙。
戰國時期,各國之間領土爭端不斷,歷史恩怨也多。齊國和燕國之間的矛盾就是個典型。公元前314年,燕國發生子之之亂,國內亂成一鍋粥。齊宣王趁機派匡章帶大軍進攻燕國,只用了五十天就把燕國都城給占了,差點就把燕國給滅了。后來在其他諸侯國干預下,齊國才撤軍,燕國復國。但這場戰爭讓燕齊兩國結下了深仇大恨。燕昭王即位后,一心想著報復齊國,他廣納賢才,努力發展國家,經過多年努力,燕國國力變強了。終于在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命樂毅為上將軍,聯合秦、韓、趙、魏四國,一起討伐齊國。樂毅帶著五國聯軍在濟西之戰中把齊軍打得大敗,然后長驅直入,一下子就攻占了齊國七十多座城池,齊國差點亡國。這場燕齊大戰,讓兩國元氣大傷,也讓六國之間的關系更緊張、更復雜了。在合縱抗秦的關鍵時候,燕齊兩國因為仇恨,根本沒法放下成見,攜手合作。
楚國和魏國之間也有領土爭端。兩國在邊境地區的領土劃分一直有爭議,經常為此發生沖突。這些領土爭端讓兩國關系長期緊張,面對秦國威脅時,也很難合作。
韓國和趙國之間同樣有歷史恩怨和利益沖突。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雖然三國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聯盟,但內部矛盾也不少。面對秦國威脅,韓國和趙國因為自身利益考慮,在合縱抗秦的問題上猶豫不決,還經常出現分歧。
這些內部矛盾讓六國在合縱抗秦時,沒法真正信任和團結起來。各國互相猜忌,都怕自己在聯盟里吃虧,或者成為其他國家利益的犧牲品。這種內部不團結,讓秦國鉆了空子。秦國利用六國之間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成功破壞了六國的合縱聯盟。
秦國策略:分化瓦解聯盟
秦國能成功打破六國合縱聯盟,除了六國自身的問題,秦國自己的策略也起了關鍵作用。秦國的統治者和謀士們知道六國合縱的威脅有多大,所以用了一系列巧妙的策略,成功分化瓦解了六國聯盟,為秦國統一大業鋪平了道路。
秦國眾多策略里,“遠交近攻”和“連橫”策略最有名。“遠交近攻”是范雎提出來的,秦國通過和遠方的齊國交好,穩住實力強的齊國,避免樹敵太多,然后集中力量攻打鄰近的韓、趙、魏三國。這個策略讓秦國能慢慢蠶食六國領土,破壞六國的地緣政治格局。齊國覺得自己強大,又離秦國遠,認為秦國不會直接威脅到自己,在秦國拉攏下,對合縱聯盟越來越不熱心。秦國攻打韓、趙、魏等國時,齊國就選擇在一邊看著,不出兵幫忙。齊國這種短視行為,讓六國之間的信任慢慢瓦解,合縱聯盟也就名存實亡了。
“連橫”策略是張儀的杰作。張儀特別聰明,口才也好,在各國之間游走,用威逼利誘等手段,勸說各國和秦國結盟,一起對抗其他國家。張儀很了解各國之間的利益矛盾和心理弱點,所以每次都能成功,把六國的合縱聯盟給拆散了。
張儀欺楚的故事,就是“連橫”策略的經典案例。當時,齊國和楚國是六國里實力最強的兩個國家,兩國結成聯盟,對秦國威脅巨大。為了瓦解齊楚聯盟,張儀主動去楚國出使。他見到楚懷王,先送上厚禮,取得楚懷王信任,然后花言巧語地說:“只要楚國和齊國斷交,秦國愿意把商於之地六百里送給楚國。”楚懷王被這巨大利益沖昏了頭腦,不聽大臣反對,馬上和齊國斷交。可楚國派使者去秦國要土地時,張儀卻翻臉不認賬,說自己當初承諾的是六里地,不是六百里。楚懷王這才知道被張儀騙了,氣得不行,發兵攻打秦國。但這時候楚國已經沒了齊國支持,孤立無援,最后在秦楚丹陽之戰中大敗,損失了大量軍隊和土地,元氣大傷,從此一蹶不振。
張儀欺楚這件事,成功拆散了齊楚聯盟,讓楚國陷入孤立,為秦國之后的統一戰爭掃除了一個大障礙。之后,張儀又去其他國家,繼續施展“連橫”策略。他又是威逼,又是利誘,讓各國紛紛和秦國結盟,六國合縱聯盟徹底瓦解。
戰國時期六國沒能齊心合力滅掉秦國,是多種因素共同造成的。利益分歧讓各國各懷心思,沒法形成統一戰略;實力差距導致協同作戰困難;內部矛盾讓各國紛爭不斷,沒法真正團結;秦國的分化瓦解策略更是精準打擊了六國聯盟的要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