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特斯拉FSD(FullSelf-Driving)入華的消息引發了行業內外的廣泛關注。作為全球智能駕駛領域的先驅者,它的到來,曾被業界視為“狼來了”。
然而,當它正式入華,國內車企并未因此自亂陣腳,反而展現出十足的底氣與自信。
FSD首秀,水土不服
回顧特斯拉在中國的發展歷程,自2014年4月馬斯克親自交付第一批Model S(參數丨圖片)車型起,其自動駕駛硬件歷經了HW1.0-HW4.0五代的更新換代(期間還包含2.5版本)。此次FSD入華,是基于HW4.0硬件,通過2024.45.32.12版本軟件OTA推送。
眾所周知,車輛的高階智駕的水平取決于車輛的軟硬件融合,硬件可以直接裝載在車上,但軟件除了需要算法,還需要有強大的數據支持。
特斯拉在美國等地的確表現非常出色,但由于中國對數據安全方面的合規很嚴格,特斯拉無法將國內行車數據傳回美國訓練模型,同時,美國也限制其在中國進行本地化訓練。因此,特斯拉FSD入華后的表現并不亮眼。
國內道路結構復雜,車流、行人密集,還有大量非機動車穿梭其中,與美國的交通環境大相徑庭。
開放一周后,有大量國內車主和媒體的抱著較高預期上路體驗,然而特斯拉FSD陸續出現大量走錯路、闖紅燈等狀況,致使車主與媒體人因車輛違章行為,承受扣分與罰款的懲處。
這表明,智能駕駛系統即便擁有成熟算法,若缺乏高質量的本土數據支持,實際表現也會大打折扣。
全民智駕,大潮襲來
面對特斯拉FSD的入局,國內行業以及輿論之所以表現波瀾不驚,或得益于“全民智駕”的到來。
同在2月,特斯拉FSD入華一周前,長安、比亞迪相繼發布智駕戰略,比亞迪更是直接攜21款全系“智駕現貨”而來。
隨后在3月初,吉利也跟隨發布智駕解決方案,宣布將智駕功能劃分為五個層級,適配不同價位車型。
對于“全民智駕”的集中發布,資本市場最先做出反應,2025年至今,特斯拉股價累計下跌超16%,年內最低點較2024年峰值回調30%;而比亞迪股價年內漲幅達27%,市值再創歷史新高。
與特斯拉不同,在價格親民的車型上,國內車企的智駕已實現下放。比亞迪海鷗智駕版起售價7.88萬元,卻搭載了天神之眼C高階智駕系統,具備高速領航、城市記憶領航,以及全場景智能泊車功能,而整車價格僅比特斯拉FSD軟件訂閱費用高一萬多元。
表象背后,是國內車企多年來在研發上的不懈投入。過去兩三年,比亞迪、長安等車企紛紛組建了實力強勁的自研團隊,成功打造出可量產的智駕系統。
例如主打“技術為王”的比亞迪,其擁有全球最大的研發工程師團隊,研發人員超11萬名,其中智駕工程師更是超過5000名,這為其實現高階智駕系統的軟硬件全棧自研,提供了強大的專業人才支持。
智駕數據層面,本土企業更是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2024年,僅比亞迪一家的新能源汽車年銷量就高達427萬臺,由此,高階智駕需要的數據也隨之呈現指數級增長。
另一方面,據相關資料顯示,截至目前,比亞迪搭載L2及以上智能駕駛功能車輛的保有量已經超過440萬臺。
基于如此海量數據,比亞迪構建起了中國最大車云數據庫的龐大用戶群。隨著比亞迪全系智駕車型逐步上量,其智駕數據將以史無前例的速度持續增長,助其精準模型訓練與算法不斷優化。
智駕的“后勁”還不止于技術本身,消費市場的格局也將隨之發生變化。當自主品牌主流車企大部分車型步入智駕標配階段,智駕功能將成為車型競爭的關鍵。
同樣以“發布即量產”的比亞迪銷量為例,即使處于傳統銷售淡季疊加春節假期,比亞迪2月銷量仍環比大漲,月銷高達32萬輛,智駕平權的產品魅力逐漸顯現。
在比亞迪的帶動下,各廠家勢必迅速跟進。從此時開始,“2025買車看智駕”不再是一句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消費趨勢。
伴隨國內智駕領域的快速迭代,特斯拉FSD入華不僅沒有讓國內車企亂了陣腳,反而促使國內智能駕駛行業加速普及。國內車企憑借對本土路況的深刻理解、技術創新、高效研發和強大的供應鏈優勢,將在“全民智駕“的道路上再一次加速前行。
相信在未來,國內車企將在智能駕駛領域創造更多可能,為消費者帶來更安全、便捷、智能的出行體驗。
編輯丨蘇珊 審核丨奇異果
本文版權歸《第一車道/第一試駕》新媒體矩陣所有
本文在《第一車道》微信公眾號首發后同步頭條號、懂車號、車家號、易車號等各大平臺
轉發請注明來源:《第一車道》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