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中央宣布養老金將再次上漲,但這一政策中獨生子女父母群體卻未被納入“專屬補貼”范疇。
根據政策文件,養老金調整延續“定額調整、掛鉤調整、傾斜調整”三大機制,高齡老人、邊遠地區居民、特殊職業群體等獲得傾斜,而獨生子女父母這一特殊貢獻群體卻未被單獨提及。
上世紀80年代,“獨生子女光榮證”曾是無數家庭的驕傲。那些主動放棄生育二胎的父母,用一代人的犧牲換來了人口控制目標。但三十年后,當第一代獨生子女步入中年,他們的父母正面臨比普通老人更嚴峻的養老壓力:一對夫妻要贍養四位老人,醫療開銷、護理成本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可政策似乎沒有跟上時代的腳步。2025年的養老金調整方案依然沿用老規矩——定額普漲、掛鉤工齡、傾斜高齡。企業退休人員張女士算了一筆賬:自己工齡35年,月薪從3800元漲到4100元,但獨生子女身份沒帶來任何額外優惠。“我們這代人,生孩子時國家管,養老時卻被當成了‘普通老人’。”她的抱怨道出了許多人的心聲。
為什么國家層面的調整始終不提獨生子女家庭?專家分析,主要卡在兩道難題上:
第一道是公平爭議。如果給獨生子女父母單獨加錢,會不會讓多子女家庭覺得不公平?“憑什么我們生得多反而養老待遇差?”這種聲音在網絡上引發過激烈討論。
第二道是資金壓力。2024年全國企業養老保險基金缺口已達5000億元,地方財政本就吃緊。有省份測算過,若全國統一按每月200元補貼獨生子女父母,每年需要新增支出超700億元——相當于把整個青海省的養老金預算都貼進去。
雖然國家沒統一政策,但有些地方自己出臺了補貼。比如山東獨生子女父母退休后每月領 100 元,上海一次性給 5000 元,云南、四川以前會按養老金 5% 增發(不過現在越來越少了)。但這些錢和養老金調整沒關系,而且各地差別大。拿山東來說,每月 100 元只相當于當地養老金平均漲幅的三分之一(2025 年預計人均漲 110 元),根本不夠看。
全國有 1.76 億獨生子女家庭,養老風險更高。但養老金是社會保險,得講 “多繳多得”。如果給 1.4 億退休人員每人每月加 100 元,一年就要多花 1680 億元,養老金缺口會更大。有專家就建議,與其直接漲錢,不如通過稅收優惠、護理假等間接支持,比如北京獨生子女每年能多休 10 天護理假,深圳給三孩家庭發育兒補貼。
2025 年沒給獨生子女父母額外補貼,不是國家忘了他們,而是要平衡各方利益。這些父母可以關注地方補貼(比如山東的 100 元 / 月),參加個人養老金投資(2025 年新增 85 只指數基金可選),買商業保險,或者延遲退休多攢點錢。社區養老、長護險試點(全國 49 個城市已啟動)也是不錯的補充。
養老問題要靠政府、社會和個人一起努力。政策在不斷完善,咱們自己也得提前規劃。與其糾結今年沒拿到額外補貼,不如把眼光放長遠,多渠道為養老做準備 —— 畢竟,自己手里有錢,心里才能更踏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