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的長河中,汽車的發展是一個由弱到強的過程。當初因為汽車跑的比馬車慢被別人嘲笑,后來汽車速度開始飛速發展,于是有人做出一種錯誤的論斷:當一個東西弱小不合時宜的時候,他們總用汽車來自欺欺人。但他們卻忘了汽車發展的本質,那就是動力裝置的發展,尤其是蒸汽機和內燃機的發展。如果不是這個技術性革命,汽車哪怕發展一千年,它也不會比馬車快。因此汽車發展的本質并不是科技的發展延續,而是科技的創造和新能源的使用。
汽車
首先,汽車的普及性除了人們收入的增加,還有就是操作和售后的廣泛性。比如他們幾分鐘就可以加滿一箱油跑幾百公里,然后還有便于操作的方式,比如汽車由手動擋變成自動擋。同時像倒車影像等配套設施的同步發展,再加上維修的大眾化減輕了每個人的壓力。比如車上有小問題,基本都能自己修,實在自己修不了大不了花幾百塊錢。如果維修方式實行壟斷制度,那么我也不知道如何修,而這些修理師傅會囤積居奇,一輛車修下來幾千甚至十幾萬。
那么大部分人肯定會將車賣了,沒有車輛的加持大家找工作就必須考慮通勤。因為大都市商業區的房價是很多人望塵莫及的,然后就是這些商業區招不到人而增加成本,大量商業區開始倒閉。然后有些地區人口太過于集中會導致人口失業,而有些地區人才稀少會導致企業瀕臨破產。這就是汽車的作用,其實汽車越多的地方也就意味著經濟越發展,而汽車越少的地方也就意味著經濟越落后。這也是汽車另外一個普及的原因,而汽車的增多也會促進汽車和汽車維修的發展,比如韓國有起亞、現代等國際品牌就是證明。
本質
其次,發展的本質并不是自欺欺人。它的本質是一種自然發展的結果,而是主觀改造的產物。比如你在南極建立一個溫室,然后用重大的代價安上空調讓其和淮南一樣,同時在里面種上橘樹并給予大量的養分。等到樹上結滿了橘子,然后你告訴橘樹是未來的發展趨勢,也是南極的發展局勢。你這不是自欺欺人嗎?南極真的適合橘樹的生長嗎?說到底橘樹的生長不是因為南極符合其氣溫環境,而是一種主觀的產物,說到底這就是一場皇帝的新裝而已,不是嗎?
然后橘樹只出現在實驗室還因為氣候惡劣而壞死,然后你告訴我汽車的發展也是由弱到強的,這不是很搞笑嗎?難道汽車發展時汽油是通過控制價格免費送嗎?難道歐洲為了發展汽車打壓馬車嗎?當一個東西比馬車快,比馬車性價比高的時候,傻子都知道怎么選?當一個東西有需求的時候,就會有商人從事生產來滿足需求,當一個商人賺的盆滿缽滿時,其他的商人就會加工其配套設施形成產業鏈,這就是商業的本質,更是市場的本質,如果大家生活拮據,就算你強行弄一個市場好大喜功,除了自欺欺人給百姓增加負擔之外,不會有任何的意義,不是嗎?
不合時宜
最后,當一個東西不合時宜的時候,又是哪些人給這個東西唱贊歌呢?答案是兩種:一種是唯利是圖的投機者,另外一種是自以為是的傻子。比如戰國時期楚國人大明了一種工具叫翲,用它可以很方便把水舀起來,然后喝進嘴里,為此楚國還大批量采購用作行軍打仗。這時候有個小孩看到這個東西后對他的母親說:我們可以用手舀著水喝為什么還要畫蛇添足呢?這句話傳到了官吏的耳中,然后被楚國郡守責罰了他的母親,楚人認為這個孩子在詆毀楚國,并認為這是楚國最偉大的發明。
然后楚國與秦國交戰,楚國因為使用這種工具導致后勤用餐時間大大增加,最終被秦國一舉消滅。當初這些商人賺的盆滿缽滿,與這些商人勾結的世家也賺的盆滿缽滿,曾經指責這對母子的楚人在郢都被秦人擄掠狂噴秦國的馬屁。君主因為好大喜功導致自己只擁有半壁河山,搞笑的是所有人都干著禍國殃民的事高談愛國,只有這對父母不遠萬里繼續追隨楚王。而這個典故也成為了戰國時期最大的鬧劇,而這場鬧劇最大的罪魁禍首就是楚王,如果不是他好大喜功怎么可能被別人趁虛而入呢?
人定勝天
我們有一句謬言叫人定勝天,但縱觀歷史,主觀只會勞命傷財,不會有任何結果。科技的進步也是偶然,并非是一種必然。比如蒸汽機在生產中發現,萬有引力在偶然間被發現,就連我們所喝的可樂也是在陰差陽錯被創造。但凡大的發明,幾乎很少出現在專門研究的實驗室,科技的進步本質與現實生產是密不可分。只不過這種偶然是要以強大的經濟和開明的思想作為依托的。蠢才在實驗室不會有任何發明,天才是需要靈感的,實驗室只會禁錮他的思想。比如你把牛頓放在實驗室里面,那么他就算再努力也不會發現萬有引力。因為你給他創造了條件和氛圍,但卻抹殺了他的靈感和獨立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