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為紀念“三八”國際婦女節成立 115周年,達州市婦聯推出“達州她力量”系列,聚焦達州本地各行各業平凡工作崗位上的女性以及女性事跡,展示女性力量,以此團結激勵凝聚廣大婦女以實際行動砥礪奮進、擔當作為。
“久等了,不好意思,我剛出去走訪了幾戶群眾。”3月5日上午,見到梁遠君的時候,她正風風火火從外面回來,一個背包,一身露氣。
在達州市通川區西城街道紅旗路社區,提起梁遠君,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位59歲的社區黨委書記、婦聯主席,在基層婦聯崗位上默默耕耘四十余載,用滿腔熱忱和無私奉獻,譜寫了一曲感人至深的巾幗贊歌。
扎根基層,她是婦女兒童的“貼心人”
1984年,18歲高中畢業的梁遠君受長輩之托,到當時的文家梁居委會幫襯著做會計和寫材料工作。“那時候在居委會工作的都是上了年紀的人,我是唯一一個年輕人。”梁遠君回憶,“他們都希望我留下來,這一干就是四十多年。”
基層工作面對的是家長里短、繁雜瑣碎,年輕人沉不住氣鮮少選擇這份工作,但在梁遠君看來:“這里才是最接近老百姓的地方,不僅有家長里短,更有家人和溫暖。”
文家梁居委會輻射廣泛,當時居民便有六萬余人,加上轄區內農貿市場、臨街商鋪多,流動人口頻繁。八十年代,“農轉非”是一大社會現象,許多農村地區人群流入城市,導致當地留守兒童增多。
“我每周要走訪幾十戶單位、商戶,一來二去跟大家關系處熟了,許多人跟我反饋孩子上幼兒園問題。”通過走訪,梁遠君發現許多外來孩子因戶籍問題無法入讀幼兒園,不能及時享受到正規教育,存在一定社會隱患。
為解決這個問題,梁遠君四處奔走、多方協調,聘請了3個退休教師在居委會旁開辦了一所幼兒園。
對于婦女兒童,梁遠君始終傾注更多關愛,她先后組織開辦主看兒科的診所;為圓附近學校學生摯友拍照留念愿望開辦照相館……一系列實事積攢了一眾口碑。
中間,梁遠君有多次機會去到更好的崗位,但她始終堅定自己的初心而沒有離開。“早就和社區群眾打成一片處成親人,怎么忍心走嘛。”
去年,58歲的梁遠君又做出了一個令人敬佩的決定:領養兩名孤兒。
領養當天,她為孩子們送去了幾身新衣服。指著當時拍的合影,梁遠君說,“看到他們無依無靠,我心里特別難受。雖然我年紀大了,但我還有能力,我想讓他們感受到溫暖和愛。”
創新思路,她是婦女工作的“領頭雁”
梁遠君的善舉感動了無數人,她也多次給鄰里商戶宣傳,帶動社區群眾和商家一起獻愛心。孤兒免費在轄區餐館吃飯、在理發店理發……在紅旗路社區,這都是司空見慣的事。
每周,梁遠君都會帶孩子們回家吃飯,帶他們出去逛街、逛公園、看達州發展、看電影,生病時給予關心和照顧,給他們一個普通家庭正常孩子能享受的所有。
當大家都為梁遠君的善舉點贊時,她卻說:“做這些事,不是為了讓他們回報我,而是讓孩子們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學會感恩社會,做一個正能量的人。”
“媽媽心,婆婆嘴,閑不住的兩條腿。”在紅旗路社區,居民總是這樣評價梁遠君。梁遠君深知,做好婦女工作,不能光有熱情,還需要不斷創新工作思路和方法。
在工作的四十年間,梁遠君也多次通過學習提升自我能力和素質,她先后從達州市財貿學校、四川農業大學人力資源與經濟管理專業學習。
近年來,她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婦女工作的新路子,在社區成立“合心緣”婚姻家庭調解室、“家長里短慢慢談”聊天室、“紅旗護苗五老關愛”工作室等,為婦女、兒童提供法律咨詢和維權、心理疏導、就業指導、關愛工程等服務。她還長期組織開展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豐富婦女的精神生活,提升社區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梁遠君的手機里,轄區內的每個小區每棟樓都有一個群。她滑動手機一一展示:“不管多晚,每天都會回復群里的消息才睡覺,這樣能方便我及時掌握社區的大事小事,了解鄰里之間的訴求需要。”
“社區的和諧要體現在每一個群眾的笑臉上。”回想四十余年的工作,梁遠君說,“之所以能一直堅持下來,或許是心中一直堅守著一份信仰和這份責任。”
在梁遠君的帶領下,紅旗路社區的婦女工作搞得有聲有色,成為了達州市的標桿。在3月7日舉行的達州市紀念“三八”國際婦女節115周年系列活動啟動儀式現場,梁遠君作為在婦女工作崗位上超過30年的一線婦女干部代表上臺領獎。
來源:川觀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