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俄羅斯汽車市場因一場“技術勒索”陷入風暴。隨著俄烏停火談判取得進展,俄羅斯以“本土化戰略”為名,將汽車報廢稅暴增至85%,矛頭直指中國車企的核心技術。這場博弈不僅暴露了中俄“盟友”關系的裂痕,更暗藏俄烏戰爭結束后全球汽車市場洗牌的危機。
一、報廢稅暴增的深層邏輯
俄羅斯自去年10月將汽車報廢稅提高70%-85%,表面宣稱“環保升級”與“產業振興”,實則劍指中國車企的技術壁壘。數據顯示,該政策實施后,2025年2月俄羅斯新車進口量僅1.62萬輛,同比暴跌73%,供應鏈被迫轉向中國、吉爾吉斯斯坦和白俄羅斯。唯一逆勢突圍的是長安UNI-S跨界車,其通過提前布局本土化組裝線(本土化率達35%),規避了部分稅收沖擊。
深層邏輯在于技術倒逼:俄羅斯試圖以市場準入為籌碼,迫使中國車企共享動力電池專利和智能化生產線管理經驗。例如,俄方要求中國車企在2026年前將電池回收技術本地化,否則限制其銷售資質。這一策略與歐盟此前試圖通過碳關稅施壓中國轉讓新能源技術的路徑如出一轍,但俄羅斯的手段更為激進。
二、俄羅斯的“汽車本土化”原來這么玩?
西方制裁導致俄羅斯汽車產業鏈嚴重空心化,本土車企如伏爾加(拉達母公司)的零部件進口依賴度高達60%,且核心技術仍停留在2010年代水平。為緩解困境,俄政府以“安全缺陷”為由暫停中國商用車的銷售許可,實則為本國企業爭取轉型時間。典型案例是BAIC(北汽集團)因售后響應滯后、本土化率不足30%,遭俄羅斯最大汽車經銷商Rolf單方面解約。
這一矛盾暴露了中俄合作的脆弱性:中國車企雖填補了西方品牌撤離后的市場空白,但過度依賴價格優勢,忽視本土化能力建設。俄羅斯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25年中國品牌在俄平均本土化率僅為28%,遠低于韓國(45%)和日本(52%)。
三、俄烏停火后的市場變局
俄烏停火談判的進展(2025年3月美俄就黑海糧食通道達成一致)可能成為市場洗牌的導火索。若西方品牌重返俄羅斯,中國車企將面臨雙重夾擊:1、成本壓力,報廢稅新政使單車成本增加8-12萬盧布(約合人民幣0.7-1萬元),削弱價格競爭力;更嚴峻的是,俄羅斯本土品牌伏爾加已與德國大眾重啟技術合作談判,試圖通過“西方技術+中國供應鏈”模式翻身,這將進一步擠壓中國車企的生存空間。
四、技術主權博弈的態勢不斷升級
這場博弈的本質是產業鏈控制權的爭奪,中國以吉利為代表的車企嚴守核心技術:一、拒絕向俄方轉讓固態電池電解液配方等專利;二、在俄設立的研發中心僅開放車機系統適配等非核心模塊。俄羅斯則采取“市場換技術”策略:要求中國車企投資本地電池回收廠,并承諾5年內實現動力電池80%本土化生產。但這一要求遭長城、奇瑞等企業抵制,認為俄方基礎設施和人才儲備不足以支撐技術轉化。
五、俄羅斯的“中國模式”困局
關于能否復制中國汽車產業升級路徑,俄羅斯學界存在分歧:改革派代表——汽車專家格奧爾基·塔羅揚主張構建市場化回收體系,例如對投資回收領域的企業減免15%所得稅,或給予報廢舊車的車主5000盧布補貼;而現實派代表——莫斯科國立大學教授阿列克謝·馬斯洛夫則指出,中國模式依賴國企主導(如國軒高科、寧德時代均為國資背景),且政策側重電動車領域,而俄羅斯燃油車占比仍高達89%,產業轉型缺乏抓手。
現實困境在于:俄羅斯若強行推進報廢稅政策,可能引發連鎖反應——中國車企或轉向哈薩克斯坦、白俄羅斯等關稅同盟國設廠,再以“歐亞經濟聯盟”內部流通規則規避稅收,導致俄本土化戰略落空。
總結:
俄羅斯的“背刺”策略折射出后制裁時代的技術焦慮:既需中國填補市場缺口,又恐懼淪為技術附庸。而中國車企在俄市場的進退兩難,則是全球化供應鏈斷裂的縮影——價格優勢無法替代技術主權,本土化能力決定長期生存。
若俄烏停火加速西方品牌回流,這場以“報廢稅”為武器的技術爭奪戰或將重塑歐亞汽車產業格局:中國或被迫調整“一帶一路”產能布局,轉向中東、東南亞等更具政策確定性的市場;俄羅斯則可能陷入“保護主義陷阱”,在技術孤立中錯失產業升級窗口期。中俄協作的試金石,在于能否在博弈中建立互利的技術轉移機制,而非陷入零和對抗的惡性循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