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女性認識到自己“第二性”的處境時,改變便開始了。
“我不需要男人的認可也能做好我自己。”
“父母告訴我不能只做富家小姐,必須做些事情,參與一些有益的、能創造價值的工作;你不能也不應該一事無成。”
“當社會目睹女性的能力所及,當女性目睹女性的能力所及,就會有更多女性各盡其能,而我們所有人都將因此受益。”
今天,我們整理了社會、文學、藝術、商業等各個領域取得偉大成就的女性代表。期待每一位女性能在她們的鼓舞下,努力前行,做到自己的力所能及,成為令自己尊敬的人。
01
珍·古道爾
“世界上最重要的靈長類動物學家”
珍·古道爾(Jane Goodall,1934—),英國著名動物行為學家,聯合國和平使者,國際知名動物保育及環境保護人士,根與芽全球項目發起人。很多中國讀者第一次認識珍,或許要從小學課本里關于她與黑猩猩的故事開始。珍在二十多歲的時候前往非洲的原始森林,在那里度過了三十八年的野外調查生涯。在一個仍由男性主導野外科研的時代,珍展示了一個女人如何憑借自己的愛心、毅力、才智與熱情改變世界。
??紀錄片《珍·古道爾的傳奇一生》
我覺得我母親身上最可貴的一點在于,她支持我對動物的熱愛。從來不會說,你是個女孩子,這種事你做不了,你能不能實際一點。
——珍·古道爾
在珍的丈夫問她愿不愿意放棄自己的事業,支持他的事業時,珍的母親給她的回復:
“My darling little Jane, Every man can be shaken off. [...]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a man whose heart really breaks. [...] Their work is nearly always first, and their dreams and then the woman who is to be a complement to all those things.”
02
西蒙娜·德·波伏娃
《第二性》,當代
女權
者的圣經
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1908—1986),法國作家、存在主義哲學家、女權主義活動家、社會理論家。她的思想、學說等,對女權主義式存在主義、女權主義理論都產生重大影響。她以論文《第二性》聞名,詳細分析女性受壓迫的情況,以及當代女權主義的基礎,被奉為當代女權主義者的“圣經”。
如果她專心于學習、運動、職業訓練,或某種社會政治活動,就不會整天想著男人,對自己的感情或對性沖突的關注,也會小得多。然后,在把自我實現為一個獨立的個人方面,她仍會面臨比年輕男人更多的困難。……她即使選擇了獨立,也仍會在自己的生活中給男生愛情騰出一塊地方。她很可能是在擔心,如果完全獻身于某項事業,她會錯過自己的女人命運。
人們常驚訝的發現,女人一旦找到了丈夫,便能多么輕易的放棄音樂、學習和她的職業。在她的計劃中,她明顯涉及到自己的地方實在是太少了,以致實現計劃也不會給她帶來多少利益。
——波伏娃《第二性》
03上野千鶴子
“我就是臭名昭著的女權主義者和活動家上野千鶴子”
上野千鶴子(1948—),日本女性主義社會學家。專長領域為家庭社會學、社會性別和女性研究。她以家庭社會學和女性研究的研究學者視角出發,積極為女性主義相關議題發聲,喚起社會大眾對社會學的興趣。著有《父權制與資本主義》(1990年)和《一個人的老后》(2006年)等書。 2023年8月,獲日本《新聞周刊》雜志選為世界尊敬百大日本人。2024年,獲選為美國新聞雜志《時代雜志》當年時代百大人物之一。
女性主義一直主張的就是“我不需要男人的認可也能做好我自己”,我的價值由我創造。眼看著年輕女性研讀“斬男妝”和“斬男穿搭”指南,為了通往婚姻的交往機會而眼紅,我是真心覺得可悲。難道女性直到今天還無法靠自己的力量獲得認可嗎?
——上野千鶴子、鈴木涼美《往復書簡》
04
凱瑟琳·格雷厄姆
第一位《財富》美國
500
強女性首席執行官
凱瑟琳·格雷厄姆(Katharine Graham,1917—2001),曾任《華盛頓郵報》的社論版記者、《華盛頓郵報》前發行人,被譽為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女人、美國最重要的報人之一。在丈夫出軌、罹患精神抑郁癥于1963年自殺后,作為全職“家庭主婦”的凱瑟琳接過了華盛頓郵報公司的重擔。1970年代,她是新聞報業的掌舵人,成為當時第一位《財富》美國500強女性首席執行官。在她的經營下,《華盛頓郵報》從一家單一的紙質媒體變成融報紙、雜志、 廣播、電視及網站于一體的龐大媒體王國。
1971年,當《紐約時報》獲得“五角大樓文件”的副本(一份美國在越南進行欺詐的政府秘密文件的歷史材料)后,凱瑟琳決策拍板讓《華盛頓郵報》迅速跟上,搶先對其進行了報道。“五角大樓文件”報道差點令郵報面臨嚴重的刑事指控,翌年的“水門事件”報道更是幾乎令郵報陷入絕境。然而凱瑟琳選擇堅持到底,最終迫使尼克松總統于1974年辭職。她的這段傳奇經歷被改編為著名電影《華盛頓郵報》。
作為當時唯一一家在出版公司擔任如此高職位的女性,凱瑟琳常常受到別人的質疑和刁難。 人們一次次說她不夠優秀,她的意見無足輕重,人們忽略她,甚至無視她,長此以往她也一度對自己的專業度缺乏信心。但在婦女運動的影響下,凱瑟琳逐漸改變了對自己的態度,開始積極推動公司內部的性別平等。她的故事是女性力量在新聞界崛起的生動寫照。
我唯一記得的與金錢有關的討論就是,父母告訴我不能只做富家小姐,必須做些事情,參與一些有益的、能創造價值的工作;你不能也不應該一事無成。工作始終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凱瑟琳·格雷厄姆,《我的一生略小于美國現代史》
05勞東燕
法律的堅守者,社會的思考者
勞東燕(1974—),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學家,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在法律的世界里,勞東燕教授始終是一位清醒而堅定的思考者。她專注于刑法研究,也關心法律如何回應社會的變遷,愿意將專業的討論帶入更廣闊的公共空間。
近年來,她在治安管理處罰法修訂、個人信息保護、性犯罪、網絡暴力等問題上不斷發聲,力求用理性的分析推動更完善的法律制度。面對網絡暴力,她坦然表示,不會因此退出網絡空間。這不僅是一種個人的堅持,更是一種法律人的責任感——在爭議與喧囂中,她依然選擇表達,選擇相信討論的價值。
勞東燕的表達總是冷靜而清晰,但在更深的層面,也帶著一種女性擅長的對現實的溫情。她不僅肯定新聞與法律的專業價值,也在更廣泛的意義上相信個人還有行動的余地,社會還有改變的縫隙。這種信念并不張揚,卻帶來了一種堅實的、基礎的信心——一段時間的抑郁與倦怠,并不簡單地指向絕境;一段時間的表達受阻,也不意味著永遠的退場。
在缺乏正當根據的支配關系中,對于弱勢的一方而言,無疑只有團結起來積極地進行抗爭。像耶林所說的那樣,為權利而斗爭,才有改善自己境遇的可能。
所以,無論是兩性關系,還是國家與個人的關系,還是先談權利與義務,再來談愛與付出吧!
——勞東燕《以愛的名義進行操控》
06
魯斯·巴德·金斯伯格
“全球100位影響力人物”之一
魯斯 · 巴德 · 金斯伯格( Ruth Bader Ginsburg, 1933-2020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歷史上第二位女性大法官。1959年畢業于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曾擔任法學教師和婦女權益律師,1993年由克林頓總統任命為聯邦最高法院法官。她幾乎憑借一己之力開辟女性平權法律議題,呼吁女性要成為自己人生的決策者。她一步一步推動改寫美國司法史,提升美國 女性的地位。201 5年,金斯伯格作為“全球100位最具影響力人物”,登上《時代》封面。
那些阻止女性充分參與政治、商業和經濟領域的法律常常被描繪成“保護女性”或是為女性著想……女性看似是被捧在高臺上細心呵護,但細看之下卻是被關在了偽裝成高臺的牢籠之中。
女性獲得權力時,壁壘就會崩塌。當社會目睹女性的能力所及,當女性目睹女性的能力所及,就會有更多女性各盡其能,而我們所有人都將因此受益。
——魯斯·巴德·金斯伯格
07
余秀華
“我余秀華是獨一無二的”
余秀華(1976—),中國著名詩人。身患腦癱殘疾。2014年以詩作《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引發關注。首部詩集《月光落在左手上》創新世紀詩集銷售紀錄。
說我是中國的艾米莉·狄金森,我不同意。任何一個人被模仿成另外一個人,那都是失敗的。狄金森是獨一無二的,我余秀華也是獨一無二的。
——余秀華
我不打算以容貌取悅你了
也沒有需要被你憐憫的部分
我愛我身體里塊塊銹斑
勝過愛你
——余秀華《我想要的愛情》
08
“四百呎公屋里的文學宇宙”
西西 (1937-2022),原名張彥,被譽為“文體煉金術士”,其創作橫跨小說、詩歌、散文、影評等,以游戲性敘事顛覆傳統文體。1938年生于上海, 1950年赴港生活,任教小學期間開始寫作,1979年她從教職退休,全身心投入寫作。西西終身未婚獨居的生存狀態,與其拒絕歸類的創作形成互文,成為香港文化精神的獨特注解。
黃葉從樹上落下來之后,冰攤子和刨冰的男子都不見了,長街就更靜悄悄的了。不過,這地方卻有了新的聲音,除了風卷樹葉的旋轉聲,就是雙腳踏在落葉上的沙沙聲。樹葉長在樹上時是那么青綠和柔軟,當它們掉到地上來,漸漸變得更焦更黃,身體也變得愈來愈脆硬,雙腳踩在落葉上面,真是一種清亮的音樂,那么多的落葉,那么長的街,這首歌要走到樹的終點才能唱完。
——西西《候鳥》
沒有年輕人向往當一個老人,直到遇見西西,20歲的我有了80歲的人生偶像。她永葆童心,永遠好奇,永遠在文學寫作中創新變化。她擊中了我內心最終極的理想:不是成功,而是在生命的任何一天都興致盎然地寫作,對世界懷抱好奇與關懷,不論境遇如何,仍然愿意創新求變而不被世故篡改。20歲如此,30歲如此,60歲如此,80歲亦如此。
——作家隨庭
09
顏寧
Be brave, be yourself !
顏寧(1977—),分子生物學家。2024年世界杰出女科學家獎的5位獲獎者之一。顏寧發現多種介導離子和糖跨細胞膜運輸的膜蛋白原子結構,揭示了跨膜轉運的原理。她的卓越研究推進癲癇和心律失常等多種疾病的相關研究,并指導了疼痛綜合征的治療。2015年顏寧懷著“女科學家去哪了”的疑問,在清華大學發起年度女科學家論壇,至今已舉辦十屆。
問:在婦女和女孩參與科學國際日,你對年輕的女孩和男孩有什么樣的寄語?
顏寧:我對他們的寄語就是要勇敢做自己,我任何時候說都是這句話,勇敢做自己。勇敢地追尋你的夢想,不要被那些固有觀念、傳統觀念影響到。
——2024年,聯合國新聞對顏寧的采訪
10
阿涅斯·瓦爾達
法國新浪潮教母
阿涅斯·瓦爾達(Agnès Varda,1928-2019),法國新浪潮運動中不可復制的“影像詩人”。她生于布魯塞爾,長于地中海的漁港塞特,未受科班訓練卻以攝影師的直覺闖入電影界,用鏡頭捕捉被主流忽視的邊緣群體——流浪者、拾荒者、衰老的身體,以及沉默的女性。瓦爾達始終在電影中吶喊和解構不平等的權力。在《一個唱,一個不唱》(1977)中,電影不僅通過男性隱匿化的方式讓女性視角充分展露,同時在上世紀70年代就已讓兩位女性在墮胎合法化運動中高歌:“子宮若不能自主,自由便是謊言”。
瓦爾達的攝影機是一把溫柔的手術刀,挑破社會對女性身體的規訓與謊言。瓦爾達擅用 “ 日常的奇跡 ” 解構權力。她尤其警惕 “ 母性神話 ” 的陷阱。《阿涅斯的海灘》( 2008 )追溯自己分娩時的錄影帶,畫外音冷靜自嘲: “ 他們說我創造了生命,可當時我只覺得自己在拉出一顆南瓜。 ”2017 年, 88 歲的她坐在奧斯卡頒獎禮的沙灘道具上領取終身成就獎。
我的鏡頭屬于那些被忽視的女性目光。
——阿涅斯·瓦爾達,《電影手冊》1985年訪談(第378期)
11
寶拉·科特萊西
寶拉·科特萊西(Paola Cortellesi,1973— ),意大利影壇新星的“喜劇革命家”。她生于羅馬中產家庭,卻以脫口秀演員的毒舌刺破意大利社會的溫情謊言,最終轉型導演,用鏡頭展現出家庭暗柜中隱藏的性別暴力。
新現實主義前輩用貧困叩問人性,科特萊西則以荒誕喜劇解剖權力。2023年,她自編自導自演的首部長片《還有明天》(C'è ancora domani),將鏡頭對準1946年意大利首次賦予女性投票權的歷史褶皺——當舉國歡呼民主進步時,主婦德爾娜的丈夫卻將選票鎖進圣母像底座,吼道:“你的票屬于廚房,不屬于票箱!”
科特萊西用黑白影像涂抹出父權制的窒息底色,卻在女性秘密集會的場景中點燃一抹猩紅:“她們不是要投票給某個政黨,是要投票給不被毆打的明天。”(德爾娜語) 片中,女人們用識字課本夾帶避孕藥,用教堂懺悔室傳遞選票,以“地下鐵路”般的智慧解構神圣空間。正如她運用電影語言的表達嘲諷意大利司法現狀。
本期編輯
May、魏思雨、Amour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鄉村阿姨、李青聿、軻利茲
伊朗游學 (5.1-9)| 探訪千年波斯帝國,漫游文明十字路口
一起到荷蘭、德國(6.27-7.5),揭開歐洲藝術的另一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