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兒黃似酒,對酒愛新鵝。”唐代詩人李商隱筆下描述的鵝總是透著可愛樣,可到過超市的人都知道在超市禽蛋區貨架上,堆滿的是紅皮白殼的雞蛋,而鵝蛋卻難尋蹤影。相信不少人跟我一樣也很疑惑,明明鵝比雞大好幾倍,下的蛋也比雞蛋大兩圈,為何反而成了稀罕物?就連陸游詩中“莫笑農家臘酒渾”的鄉村宴席,鵝蛋也極少上桌。
敲開鵝蛋青白色的厚殼,蛋清澄澈透亮,蛋黃足有乒乓球大。論營養成分,每百克鵝蛋含13克蛋白質,比雞蛋多2克,卵磷脂含量更是比雞蛋高出三成。但是煮熟的鵝蛋咬下去口感粗糲,蛋黃顆粒感明顯,像吞了把細沙。這種“粗獷”滋味,讓我們吃慣雞蛋嫩滑口感的人直皺眉。接下來菜衛衛大家分享鵝蛋為什么那么人少賣,那么多人少吃,我也是剛知道,看完漲知識了!
第一個,產蛋量少:母雞下蛋如流水,母鵝產蛋似擠牙膏
在養雞場里,一只母雞每年能下300枚蛋,像永不疲倦的生蛋機器。而一只母鵝全年產蛋量僅有50枚左右,并且在春秋兩季還要休產。更麻煩的是鵝抱窩習性重,下20個蛋就賴窩不出,很多時候還得得人工強制醒窩。“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農諺道破農業生產規律,但鵝的產蛋率卻像在背道而馳。河北某養殖戶算過賬:養100只鵝的飼料錢,夠養300只下蛋雞。這般金貴的產量,注定了鵝蛋身價是雞蛋的5倍起步。
第二個,運輸難度高:雞蛋坐高鐵,鵝蛋騎毛驢
雖然雞蛋殼薄,但是抗摔打,一口氣能摞五層裝箱,坐著冷鏈車日行千里,都不傷一毛。而鵝蛋殼看起來很厚實,其厚度有0.6毫米,外觀上看著很結實,實則顛簸稍大就會震散蛋黃。“千里江陵一日還”的物流奇跡,在鵝蛋面前成了神話。山東到廣東的運輸測試顯示,雞蛋破損率不到2%,鵝蛋卻超15%。更頭疼的是保質期:雞蛋冷藏能存40天,鵝蛋20天就開始散黃。商販寧可多進10筐雞蛋,也不愿冒險進1筐鵝蛋。
第三個,賣場地位:雞蛋擺C位,鵝蛋蹲墻角
經常上超市的人都知道,超市促銷區里的雞蛋時常“買30送5”的促銷活動,也經常看到大媽們推著車成筐搬將雞蛋搬回家。而鵝蛋只能窩在無人經過的角落玻璃柜里面,標價牌紅得刺眼——單顆8元的價格,可以勸退九成顧客。杭州某超市主管透露:雞蛋日銷200公斤,鵝蛋周銷不足5公斤。更尷尬的是認知錯位:北方人嫌鵝蛋腥,南方人覺得粗糙,年輕人壓根不知道鵝蛋能煎荷包蛋。這種“南北不討好”的處境,讓它始終無人問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