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黃帝內經》
鄭學寶主任指出,現代生活中的許多人的不良習慣,如不合理的飲食、缺乏運動、情緒波動等,都可能損傷脾胃,導致一系列健康問題。
脾胃不好的癥狀
脾胃功能不佳時,常表現為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脹、便秘或腹瀉、體重不達標、睡眠質量差等。此外,還可能伴隨面黃肌瘦、精神狀態不佳等癥狀。這些癥狀不僅影響身體健康,還可能對日常生活造成困擾。
鄭學寶主任表示,如何養護好脾胃呢?今天就給大家分享兩個方法,其實就是給脾胃“做減法”和“做加法”。
做減法:減輕脾胃負擔
1.忌口
生冷食物:如冰淇淋、冷飲、生魚片等,經常食用會導致脾陽受損,消化液分泌減少,從而出現消化不良、腹痛、腹瀉等癥狀。
油膩食物:如油炸食品、肥肉、奶油制品等,過于肥甘厚味,脾胃虛弱者食用后會加重脾胃的消化負擔,容易引起惡心,嘔吐。
辛辣食物:如辣椒、花椒、芥末等,會刺激脾胃黏膜,導致脾胃氣血運行不暢,出現胃痛、胃脹、燒心等癥狀。
高纖維食物:如大量的粗糧、芹菜、竹筍等,過多攝入高纖維食物可能導致脾胃運化無力,消化不良,進而引起腹脹、腹痛、便秘或腹瀉等消化紊亂問題。
產氣食物:如豆類、洋蔥、土豆等,這些食物在腸道內易發酵產生大量氣體,脾胃功能不佳時,氣體無法順暢排出,會引起腹部脹滿、疼痛,甚至加重脾胃的不適感。
2.晚上少吃
中醫講:“胃不和則寢不安”。鄭學寶主任建議,晚上應減少食量,選擇易消化的食物,避免給腸胃帶來過大負擔。盡量將晚餐時間提前,最好在7點之前吃完,以保證良好的睡眠質量。
3.少喝水
脾胃虛弱時,喝水過多會增加脾胃負擔,造成體內濕氣堆積。因此,要改變每天八杯水的習慣,適量飲水,尤其在飯前飯后避免大量飲水。對于脾胃不和的人,喝水時,應選擇溫熱的水,小口慢飲。
4.控制情緒
脾胃是情緒的器官,憂思傷脾。鄭學寶主任指出,保持良好的心態,避免過度消極情緒,對脾胃健康至關重要。
5.少寒涼
避免食用生冷食物,注意保暖,特別是頭頸、腹背、腳部等易受寒部位。冬天要戴好帽子、圍巾,護住腳踝,穿棉鞋。
6.少進補
對于高熱量、難以消化的食物,如魚蝦、肉蛋奶以及過于滋補的阿膠等,脾胃虛弱的人應適量攝入。
這些食物需要消耗更多的陽氣去運化,而脾胃虛弱的人本身陽氣不足,運化不了的食物容易變成痰濕堆積在脾胃,加重胃脹氣、胃酸等癥狀。
做加法:增強脾胃功能
1.健脾
鄭學寶主任提到,俗話說“四季脾旺不受邪”,脾胃需要三分治七分養。日常飲食中,可以多煲一些健脾祛濕的湯水,如四神湯、五指毛桃湯等。
2.食用焦香食物
“焦入心,香氣入脾”。焦香的香氣味可醒脾,多吃烤制的發面食物,如烤饅頭(不是油炸的,不加各種調味品的)、烤饃片、鍋巴(指燜飯下面的焦香鍋巴)等,都有助于補脾。
3.揉腹
鄭學寶主任建議,通過外部力量的刺激,促進腸胃蠕動,通中焦,減少身體淤堵。每次揉腹后,肚子會咕咕叫,排便也會更加順暢。
4.敲打脾經
堅持在上午911點敲打脾經,手握空拳,用手掌指關節沿著大腿由上到下一路拍打,兩條腿每側敲10分鐘。
鄭學寶主任強調,脾胃的恢復是一個長期且需要耐心的過程。通過做減法減輕脾胃負擔,避免不良因素的刺激;通過做加法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氣血生化。
兩者相輔相成,堅持下去,定能讓脾胃恢復健康,讓身體充滿活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