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建議:“要廢除35歲的就業門檻,創造一個沒有年齡歧視的就業市場。建議修改相關法律,將反就業歧視納入其中,給予明確法律規制?!?/p>
35歲就業門檻,一直都是職場備受爭議的話題。
公務員考試、事業單位招聘的硬性門檻,企業招聘中"35歲以下優先"的隱性規則,正在將這個本應處于職業黃金期的群體推向職場邊緣。
35歲門檻背后的雙重邏輯
在勞動力市場上,35歲門檻既是企業成本核算的理性選擇,也是社會認知偏差的集體投射。企業主在計算人力成本時,往往將35歲視為性價比的分水嶺:年輕人的可塑性、加班潛力與相對低廉的用工成本形成誘人組合。這種看似精明的計算,實則忽視了成熟員工的經驗溢價——資深記者的行業洞察、主治醫師的臨床判斷、工程師的項目管理能力,這些隱性價值難以被簡單的成本公式量化。
更深層的矛盾在于社會認知系統的紊亂。資本回報率持續高于勞動回報率的現實,迫使企業陷入"降本增效"的惡性循環。當房地產虹吸社會資本、居民消費率長期低迷時,企業難以通過市場擴張實現利潤增長,只能不斷壓縮用工成本。這種經濟壓力與社會對年齡的刻板印象相互強化,形成了"35歲歧視"的認知閉環。
破除門檻的現實可能性
這種改革的價值不僅在于釋放崗位供給,更在于重塑社會認知框架。當醫療系統開始重視主治醫師的臨床經驗,教育機構開始挖掘特級教師的教學智慧,市場終將意識到,35歲以上勞動者構筑的"經驗護城河"才是真正的競爭優勢。
法律系統的革新正在構建制度保障基礎。將就業歧視界定為違法行為,建立可操作的舉證規則與懲罰機制,這些制度設計如同為求職者鍛造法律盾牌。但法律的震懾力需要配套機制支撐,建立企業用工信用評價體系,將年齡歧視與企業征信掛鉤,才能形成真正的約束網絡。
系統性變革的關鍵支點
破解困局的核心在于重構經濟生態系統。當人均消費支出從現有水平向發達國家70%的消費率邁進時,每個百分點的提升都將釋放萬億級市場空間。這需要打破房地產對居民財富的鎖定效應,通過稅制改革、社會保障強化等措施,把居民儲蓄轉化為教育、醫療、文化等領域的有效需求,進而催生高質量就業崗位。
產業升級帶來的價值重構同樣關鍵。在智能制造工廠里,40歲的設備工程師憑借對精密儀器的深刻理解,其價值遠超年輕操作工;在數字經濟領域,資深產品經理對用戶需求的洞察力,往往決定著產品的市場命運。當經濟進入創新驅動階段,經驗資本的價值將呈現指數級增長。
站在人口結構變革的歷史節點,破除35歲就業門檻已不僅是公平訴求,更是經濟轉型的必然選擇。這場變革需要法律利劍破除制度堅冰,需要企業重建價值評估體系,更需要通過擴大內需戰略激活經濟內生動力。當我們的社會能夠正視35歲勞動者沉淀的經驗價值,能夠創造足夠容納各年齡段勞動者的就業生態,這道人為劃定的年齡門檻終將消解于高質量發展的浪潮之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