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播劇《難哄》自開播以來,始終處于冰火兩重天的輿論場——一邊是打破Netflix中劇播放紀錄、登頂多個地區榜單的亮眼數據,一邊是原著粉對“魔改”劇情的激烈聲討。
特別是最新的溫以凡香港刷盤子劇情,這不免讓人懷疑:編劇是怎么想的?溫以凡的學歷可是相當于浙大畢業的啊。
劇中溫以凡因騷擾者糾纏選擇不辭而別,赴香港邊讀書邊打工刷盤子。原著中,溫以凡是名校畢業的資深記者,其堅韌與理性是角色魅力核心。而劇中讓她以“逃避者”姿態從事底層勞動,被觀眾批評為“將獨立女性降格為懦弱菟絲花”。
支持者認為,這一改編凸顯了角色面對原生家庭陰影的復雜性:“溫以凡的‘逃’是自我保護,而非懦弱。現實中即便高學歷者也可能因創傷選擇蟄伏。” 但反對者指出,編劇對“獨立”的理解過于片面:“讓女性角色通過自虐式犧牲推動劇情,本質仍是‘虐女’敘事的變種。”
加上劇情關于溫以凡頻繁被騷擾、性格太過軟弱的設定,都讓《難哄》的原著黨無言以對:溫以凡是堅韌的,小說里一直在自救,雖然貧窮但不窘迫,工作能力 強,不是小白花, 也不需要桑延的救贖和保護。為什么要弱化女主的能力性格塑造?
改編困境:IP影視化的“三宗罪”
1. 敘事擴容的失控
為填充32集體量,劇集大幅增加副線劇情。女二調查男二爺爺出軌、原創桑延醉酒轉場等情節,被詬病“稀釋主線情感濃度”、“男二女二加戲”。制片方試圖通過群像刻畫提升現實感,卻因節奏拖沓反遭“注水”質疑。
2. 現實議題的粗暴嫁接
之前說過,劇中密集呈現職場性騷擾、原生家庭吸血等社會議題,本意是深化角色困境,卻因缺乏細膩處理淪為“悲慘敘事”。如8集出現6次騷擾情節,被批“用獵奇橋段刺激觀眾”,雖然是存在利用觀眾的同情心理,但不可否認,將女主設定成這樣,也會引起觀眾的逆反心理。
3. 審美風格的兩極分化
制作團隊借鑒韓劇的“氛圍感”鏡頭語言,如桑延的“雙開門”穿搭、MV式轉場,雖在海外市場獲贊“東方浪漫”,卻讓部分觀眾感到“懸浮”。主演章若楠的“內斂式演技”與白敬亭的“喜劇化演繹”,也因風格割接引發“木頭美人”“演技浮夸”等爭議。
數據與口碑的悖論:現偶賽道的生存法則
盡管爭議不斷,《難哄》的播放數據卻堪稱現象級:
優酷站內熱度破萬,上線20天連續18天登頂優酷日冠;
抖音話題播放超50億,帶動姊妹篇《偷偷藏不住》播放量暴漲622%;
Netflix全球日榜TOP6,連續霸榜中國臺灣地區、馬來西亞等市場;
吸引40家品牌植入,聯名產品銷售額環比增長30%,取景地打卡人次破萬。
這種“罵得越狠,播得越好”的怪象,源于現偶劇的底層生存邏輯:
流量優先:大IP+流量演員的配置天然具備話題度,即便改編爭議也能轉化為熱度;
情感代償:觀眾對“暗戀成真”“破鏡重圓”等情感模式的剛性需求,使現偶成為情緒消費剛需;
出海紅利:東方美學與“純愛敘事”在東南亞市場的文化親近性,讓《難哄》得以復制臺偶、韓偶的成功路徑。
不可否認,作為商業片,《難哄》是成功的,但是商業數據驚人的同時也給行業敲響了警鐘:
大IP改編需保留角色內核,避免為制造沖突強行扭曲人物動機(如溫以凡的“逃避”邏輯需更嚴密鋪墊)。同時在品牌植入不應破壞劇情連貫性,《難哄》中999感冒靈等硬廣已引發觀眾跳戲。現偶亟需既懂網文又擅影視的編劇團隊,而非依賴“新人編劇+網文作者”的草臺班子,如今電視劇市場已經很少看到原創劇本存在的偶像劇,這無疑是在告訴觀眾,國內編劇能力已經江河日下。
但不可否認,《難哄》在爭議中仍展現了現偶的潛力:其“地理空間人格化”的重慶城市美學、對“中式親情”的細膩刻畫,為現偶注入了文化厚度。或許當下爭議,正是現偶從“流量快消品”向“品質劇”蛻變的陣痛前奏。
而這,也是除卻演員本身話題之外另一個頗受好評的點,總體而言,《難哄》屬實是批評與數據齊飛的電視劇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