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萬就能拿下縣城一套房,你敢信嗎?
在渤海邊一座名不見經傳的小縣城里,房主花費30多萬買的房子,如今想賣10萬都難,直到降價到不足7萬才有人愿意接手。
遙想縣城房子爆火的2015年,哪怕房子要價40萬,也會有人搶著要。
但如今,即使房價跌到不足5000元/㎡,中介整天喊著房價優惠,也很少有人愿意接手那些二手房。
縣城的房子,好像一夜之間就不值錢了。
春節回老家,很多在大城市打拼了一年的人都發現,縣城的人是真不缺房子。
可是在交談之間,這些常年在大城市辛苦打拼的打工人,卻并不會對縣城的有房一族流露出羨慕之情。
縣城人有房是不假,但是在人均幾套房的背后,卻隱藏著一座小城市難以言說的傷痛。
十年前的樓市輝煌,終究是曇花一現。
2015年到2018年左右,隨著棚改拆遷政策的實行,中國房地產市場快速發展,各個縣城也迎來了開發熱潮。
開發商們為了追求利潤大規模進行住宅開發,市場上房源供應充足,掀起了一陣“縣城購房熱”。
而隨著拆遷補償方式從實物安置轉變為貨幣補償,很多拆遷戶在得到現金補償后,第一時間就選擇了去縣城買房。
對于這些一夜暴富的人來說,他們有錢后想到的最好的投資渠道,就是購買具有保值增值功能的房產,從而實現財富的保值和增值。
因為棚改拆遷涉及的人數眾多,當一部分人選擇在縣城購房后,其他拆遷戶也會跟風購房,進一步推動了縣城購房熱。
毫不夸張地說,十年前在縣城有房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房子意味著婚姻有保障、孩子上學有資源,是結婚生子的剛需條件。
當然,也有些人在縣城買房之后,就去大城市打拼了,一年都不會回去幾次。
但當他們再次回到縣城時,就會發現自己的房子早就不值錢了。
當然,這是后話。
總之,在持續數年的縣城購房熱浪潮下,中國縣城的房地產行業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
2017年,河南某縣城棚改貨幣化安置比例高達80%,短期內釋放購房需求約每年2000套。
2016年到2018年,全國棚改開工量年均超600萬套,帶動三四線城市住宅銷售面積增長約20%-30%。
可是到了今天,縣城房地產那層美麗的泡沫被戳破之后,人們看到的只有冰冷的現實。
婚房和學區房,前些年是結婚生子的剛需條件,如今卻讓人不愿提起。
近年來隨著結婚率直線下降,很多本來在縣城買好房子準備做婚房的人,因為遲遲找不到合適的對象,選擇去大城市打拼,將房子空置在縣城。
隨著這樣的不婚群體越來越多,縣城的樓市必然要進入“冰河時期”,大家都不結婚了誰還會去買房?
比起有房子,但因為找不到對象將房子空置的年輕人,那些結了婚的夫妻處境則更加凄慘。
小丁與妻子在杭州工作,因為父母的壓力,在老家縣城首付30萬購入婚房,月供3000元。
然而,夫妻倆常年在杭州打工,需要在當地租房住,每年只能回縣城的房子住幾天。
在這種“地獄模式”下,夫妻倆的工資不僅要還房貸,還要支付在杭州的房屋,可謂是寸步難行。
最終,他們迫于壓力不得不決定賣掉縣城的房子。
可縣城二手房市場冷清,即使價格一降再降,掛牌半年仍然無人問津,每月的房貸疊加杭州生活成本,讓這對小夫妻欲哭無淚。
據搜房網調查顯示,72%的購房者對于自己的購房決策感到后悔,其主要原因就是“經濟壓力過大”和“房子貶值”。
至于當年人人爭搶的縣城學區房,也在教育極度內卷的今天,被大城市的教育資源逐漸取代,縣城的師資力量也在不斷向大城市傾斜。
2019年,周口邯鄲城男子張偉看中學區房溢價,認為政府不會讓房價下跌,現在購買學區房將來漲價20萬不是問題。
于是,張偉斥資98萬在縣城實驗小學附近,買了一套120㎡的學區房。
但縣城房價在幾年后就真相畢露,2023年張偉試圖將房子出售時,同戶型房屋掛牌價已經跌到65萬元,且無人問津。
此時,縣城實驗小學的教育資源也開始流失,教學質量不斷下滑,大量家長為了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紛紛前往市區租房陪讀。
房子難以出手、教育資源流失,張偉萬般無奈之下只能以1500元的價格將房子出租,而他每個月卻還要還3500元的月供。
無論是婚房還是學區房,造成它們如今有價無市的主要原因,還是人口流失。
其實,早在當年縣城購房熱火爆時,就有人看出了其中的端倪,預言縣城樓市“必死無疑”。
一些曾經參與過三四線城市開發的高管私下坦言:
“2016-2018年棚改紅利透支了未來需求,現在賣房就像割肉。”
2020年,河南某縣城開發商也透露,當地每建10套房,就有7套是給外地投資客的,真住人的不到3成。
當外地投資者撤離后,縣城樓市失去了炒房熱度,交易量自然驟減。
2022年,河南某縣城二手房掛牌價激增300%,但成交量卻不足掛牌的10%。
房子的大量出售,不僅說明縣城的房子已經失去了熱度,更意味著縣城人口正在不斷流出,這里的房子不再被人們需要。
相關數據顯示,從2010年到2020年,我國接近70%的縣和縣級市常住人口呈下降趨勢,到2020年底凈流出人口規模超1.5億人。
縣城的缺點一直顯而易見,就業機會少、產業基礎薄弱、教育資源稀缺、公共交通不便等等,都是人們選擇離開它的理由。
人口流失使二手房源增加,市場競爭加劇,進一步拉低了房價。
況且,二手房交易目前活躍度低,賣房的人比賣房的人多,這就使得購房者可選擇性增加,更傾向于壓低價格。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一套原價30多萬的房子,最終以6.8萬元的價格出售。
面對愁眉苦臉的房主,購房者表示:
“這價錢就已經不錯了,總比房子爛在那里沒人買強吧!”
房主的日子不好過,縣城里的房屋中介也同樣快吃不上飯了。
小張在老家縣城從事房產中介工作多年,縣城樓市火熱的時候,客戶都是主動上門求購的,新樓盤開盤就被搶購一空,小張每個月都收入不菲。
可是隨著縣城人口不斷外流,二手房市場逐漸陷入了困境,他的工作也變得異常艱難。
以前,小張一個月能成交三四套房子,現在兩三個月都開不了一單已屬常事。
為了維持生計,他不得不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尋找新客戶,在各個社交平臺發布房源信息,挨家挨戶地給潛在客戶打電話,可收效甚微。
有一次,買家對劉先生的房子表現出了濃厚興趣,小張陪著劉先生前前后后看了三次房,雙方也基本談好了價格。
就在準備簽合同的時候,買家突然接到公司通知,要被調到外地工作,無奈之下只能放棄購房,小張幾個月的努力又付諸東流。
如今,小張看著辦公室里堆積如山的房源信息,心中滿是無奈。
在縣城人口持續流失的大環境下,二手房市場想要回暖長路漫漫,而他作為一個普通的房產中介,也只能在艱難的市場中苦苦掙扎,期待著轉機的到來。
結婚率低、經濟下行、想占據大城市更好的資源,人口流失一步步擠壓著縣城樓市,讓賣不掉房的房主和靠賣房吃飯的中介寸步難行。
同時,人口流失也讓那些背負著巨額貸款的人,被打上了“牛馬”“房奴”的標簽。
但無論如何,他們都不應該被苛責。
人口流失的背后,是城鄉發展失衡、房產政策變化、開發商的權力游戲,絕非普通人的過錯。
在時代浪潮中,他們被房價上漲的浪潮裹挾著“上車”,只是因為個人判斷失誤,最終淪為房地產泡沫的犧牲品。
參考資料:
1、冰川思享號:《縣城樓市,接盤者不多了》
2、智谷趨勢:《放棄幻想,三四線樓市,已經躺平了?》
*文章內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作者:TWYMG
編輯:一乙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