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因為歷史而古樸,歷史因城市而真實,我們現在的很多地名背后,都有一段或自豪、或感慨、或悲痛的歷史。拋開南京、西安這一座古都不談,徐州南部一個名叫宿縣的小城市,就曾在近代中國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這段故事還要追溯到上世紀40年代末的淮海戰役期間。淮海戰役是近代中國史規模最為宏大的一場戰役,也是決定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戰,淮海戰役之后,整個長江以北再無大戰,奠定了解放戰爭的勝利。
但鮮有人知道的是,淮海戰役的第三階段,差一點兒就讓杜聿明30萬大軍逃到了南方。三大戰役結束之后就是渡江戰役,如果讓杜聿明這30萬大軍出現在渡江戰役期間,對解放戰爭的影響將是巨大的。
殲黃百韜圍黃維
近代史愛好者大多都聽過這么一句話:“林彪不南下,粟裕不渡江。”這句話的背后是林彪和粟裕兩人分別拒絕執行中央軍委的命令,林彪拒絕南下錦州,粟裕拒絕橫渡長江,其結果就是林彪差點兒貽誤戰機,粟裕則成就了軍神之名,完成了淮海戰役。
一直以來,淮海戰役都是用一鍋夾生飯來進行討論的,因為戰役之初指定的作戰目標和最后的戰役結果幾乎是天差地別。這是一場中國近代空前的戰役,雙方140萬人在淮海戰場廝殺,戰局一度撲朔迷離,發生了不少意外與巧合,也正是這些巧合成就了淮海戰役的勝利。
1948年10月,經過豫東戰役和濟南戰役,華東方面的國民黨軍已經頹勢盡顯,徐州剿總司令劉峙命令徐州戰場的四個兵團加四個綏靖區25個軍共60余萬人全部向徐州收縮,死守徐州。
劉峙是最早跟隨蔣介石的一名蔣軍將領,但鮮有戰績,能夠成為徐州剿總總司令,完全是因為他對蔣介石的忠心。徐州是軍事重鎮,當時國民黨軍中就有這么一句話,徐州就算不派一只虎,也該派一只狗啊,怎么就派了一頭豬。可見國軍內部也對劉峙不看好。
可是蔣介石在經歷好幾次背叛之后,早就不再信任非心腹將領了,劉峙哪怕是頭豬,但只要忠心,他就會用。而為了輔佐劉峙,蔣介石將杜聿明提拔為劉峙的副手,然而當時錦州正在激戰,杜聿明沒有時間顧及徐州戰場,所以徐州60多萬軍隊只能讓劉峙胡亂指揮了。
隨著粟裕結束濟南戰役,整個華東和中原地區已經大部分被解放,中野、華野兩大野戰軍逼近徐州,虎視江南。劉峙也就做出了收縮兵力,死守徐州的決定。而就在讓四大兵團回撤徐州的過程中,劉峙親自將黃百韜送入了我軍包圍圈。
11月6日,我軍正式發起了淮海戰役,淮海戰役的最初目標僅僅是奪取兩淮地區,解放海州和連云港,并在行動過程中隨時殲滅來援之敵。而戰役之所以越打越大,完全是形勢所迫。
就在淮海戰役的前一天,劉峙突然給黃百韜發了一封電報,將第九綏靖區的44軍劃歸到了第七兵團,即黃百韜兵團。當時黃百韜兵團已經準備向徐州撤退了,就因為這封電報,讓黃百韜兵團滯留在了新安鎮,給我軍包圍黃百韜創造了條件。
黃百韜可以說是國軍悍將,雖然幾次易主,但卻有死戰之志,豫東戰場上,粟裕也曾包圍黃百韜,但在緊要關頭,黃百韜親自登上坦克指揮突圍,導致其部下士氣大漲,最終沖出了包圍圈,而他本人也因此獲得了青天白日勛章。
黃百韜接到劉峙的電報后,也不敢不等待44軍就撤往徐州,一來他不愿意看到44軍白白被我軍抓住消滅,二來44軍可是中央軍,不是他一個地方出身的軍閥可比擬的,他可以肯定,如果不等44軍,任其被消滅,等待他的絕對是上軍事法庭。
黃百韜在新安鎮心急如焚,44軍遲遲不到,他連續發電報詢問劉峙,44軍何時才能趕到新安鎮,但劉峙的回復始終是耐心等待。
11月7日,44軍終于到達了新安鎮,也就是說,黃百韜兵團為了一個44軍,在新安鎮足足等待了兩天時間。兩天時間,如果不等待44軍,黃百韜兵團絕對可以撤回徐州,但戰機稍縱即逝,華野已經趕到了新安鎮。
44軍趕到之后,黃百韜當即下令撤退,但隨后趕到的華野也展開了追擊,最終在碾莊包圍了黃百韜兵團。而在黃百韜被包圍之前,碾莊還駐扎著李彌兵團,只是劉峙害怕我軍攻擊徐州,將李彌調走了,徹底絕了黃百韜的退路。
黃百韜被包圍之后,借助碾莊李彌修筑的工事企圖死守。華野也迎來淮海戰役中最慘烈的一仗,這場血戰在11月11日打響,僅僅一天時間,華野第四縱隊就犧牲了4000余人,可見戰斗之慘烈。
在進攻過程中,敵軍修筑的碉堡讓我軍吃盡了苦頭,由于缺乏攻堅武器,碉堡只能用人命填,往往一個排才能摧毀一座碉堡,戰場上一些碉堡被炸毀了,還有一些碉堡前則堆滿了尸體,敵我雙方都彌漫著悲戚的氣息。
由于在戰斗中減員太過嚴重,華野已經顧不上對俘虜進行教育,剛俘虜的敵軍,立馬就組織起來,發槍進入戰場。戰場上出現了很多穿著國民黨軍服,帶著解放軍帽子的戰士。
淮海戰役在11月22日徹底結束,華野全殲了黃百韜兵團,黃百韜本人也自殺身亡。而在這場戰斗中,華野傷亡6萬余人,損失之慘重,是非常罕見的。結束對黃百韜兵團的作戰后,華野本應該進行休整的,但隨后的戰局變化讓所有人措手不及。
文章開頭提到的宿縣是徐州通向蚌埠的交通樞紐,也是南京運送補給的必經之地。本來蘇州是孫元良一個兵團駐守,但淮海戰役開始之初,劉峙以為我軍會進攻徐州,就命令孫元良撤往徐州,宿縣僅留一個師的兵力。
這樣重要的交通樞紐,劉峙不要,劉伯承元帥自然不會客氣,在11月15日指揮中野攻占了宿縣,切斷了徐州與蚌埠、南京的聯系,對徐州形成了關門之勢,在這種情況下,蔣介石都不敢調兵繼續解救黃百韜了,命令黃維、劉汝明、李延年三個兵團迅速奪回宿縣,并讓孫元良、邱清泉配合。
劉伯承和鄧小平看到了戰機,請示中央圍殲黃維兵團,11月19日獲得中央批準。11月22日,黃百韜兵團被全殲之后,劉汝明、李延年兵團不敢進攻宿縣,滯留在了固鎮,而黃維則繼續朝宿縣前進,這正好給了中野包圍黃維的機會。
11月23日,黃維察覺到危機,準備轉向固鎮前進,和劉李兵團會合,但就在當天夜里,中野連夜渡過澮河咬住了黃維兵團,經過兩天的激戰,在11月25日將黃維兵團包圍在了宿縣西南的雙堆集。
此時,淮海戰役的規模已經擴大,在中野打算圍殲黃維兵團的同時華野也迅速出擊,準備為中野殲滅黃維兵團創造機會,阻擋前來支援的敵軍。當然,粟裕的胃口遠不止如此,他不僅想要阻援,更想吃掉杜聿明率領的徐州30萬大軍。
杜聿明的假情報
雙堆集戰斗如火如荼地進行的時候,粟裕和杜聿明兩人都各懷心事。整個淮海戰場,徐州的30萬國民黨軍將是唯一的變數,自杜聿明從東北歸來之后,淮海戰役就變成了粟裕、劉伯承等人和杜聿明的交鋒了,杜聿明怎么用徐州的30萬大軍,成為了戰役的關鍵。
11月28日,南京,蔣介石主持召開軍事會議,討論徐州問題,為了避免徐州成為第二個濟南,蔣介石決定放棄徐州,現在討論的是怎么撤離徐州,并在撤離徐州之后,怎么救援黃維兵團。
作戰廳廳長郭汝瑰建議從東線撤退,但遭到了所有人的質疑。徐州東線水網密布,徐州的部隊都是機械化部隊,如果從東線撤離,不知會有多少重裝備陷入泥沼。作為作戰廳廳長,郭汝瑰難道不知道徐州水網密布嗎?當然知道,但他就是想讓國民黨軍陷入泥沼,因為他是我黨打入國民黨的高級特工。
會議上,眾人都在爭論該從哪里撤離,但指揮官杜聿明卻含笑不語。蔣介石停了半天也拿不定主意,看到杜聿明一直在笑,就問道:
“光亭,此次撤退行動是你負責,你說說該怎么撤退。”
杜聿明卻沒有立即回答蔣介石的問題,而是要求單獨匯報。隨后兩人去到小型會議室,過了一會兒才出來,蔣介石向眾人宣布,徐州30萬大軍從東線撤退。
情報很快就傳遞到了中央軍委,再加上其它地下工作同志的佐證,中央軍委徹底相信了郭汝瑰的情報,然后傳令粟裕,讓粟裕在徐州東線進行部署,防止杜聿明撤退。
實際上粟裕也一直在防備杜聿明逃竄,因為這是淮海戰場唯一的不確定因素,也是國民黨軍唯一扭轉戰局的機會。但和中央軍委不同的是,粟裕一直都認為杜聿明會向西逃竄,東線密布的水網根本不利于行軍,粟裕不相信杜聿明看不出來。
思慮良久,粟裕決定拒絕執行中央軍委的命令,將防御重點依然放在西側,即使到時候杜聿明選擇東線,密布的水網也能遲滯杜聿明的腳步,華野大軍絕對能夠追得上。
粟裕的判斷是對的,杜聿明確實沒打算向東撤退。因為早在之前,杜聿明就懷疑郭汝瑰是我黨人員,所以向東撤退完全是他給出的假情報。當日他和蔣介石進入小會議室后,就告訴蔣介石,大軍應該向西撤退,沿著永城、蒙城前進,然后南下,繞到中野的背后攻擊中野,到時候和黃維兵團配合,還能擊潰中野。
蔣介石本來就舍不得黃維,聽說能夠救黃維,哪有不同意的。但杜聿明擔心情報泄露,就向蔣介石建議,放出一個假情報迷惑我軍,于是就有了郭汝瑰傳遞的,杜聿明要向東撤退的情報。
幸好粟裕沒有相信假情報,將防御重點放在了西線,不然真的抓不住杜聿明,因為杜聿明行動速度實在太快了。11月30日,杜聿明帶著30萬大軍迅速撤離了徐州,粟裕知道的時候,已經是12月1日了。
一天時間,足夠杜聿明的機械化部隊走出險境了,事實也確實如此,但之后,蔣介石又親自將杜聿明30萬大軍送進了粟裕的包圍圈。
蔣介石的“微操”
指揮到營連甚至排一級,是蔣介石最喜歡做的事,但軍事水平有限的蔣介石往往都是在誤事,這次也不例外。
粟裕得知杜聿明西逃之后,立馬派兵追擊,一個縱隊尾隨追擊,一個縱隊側面迂回,還有四個縱隊跑到前方攔截。如果杜聿明一刻不停地逃跑,我軍是絕對追不上的,甚至只要沒有蔣介石的干涉,我軍也難以追上。
但就在杜聿明大軍抵達孟集附近,幾乎脫離險境的時候,蔣介石用飛機空投了一封信:
“弟部仍向永城前進,坐視黃兵團消滅,將會使我們亡國滅種,望弟轉向南攻擊前進。”
很顯然,蔣介石等不及想要救黃維了,但殊不知,就是這封信將杜聿明送進了我軍包圍圈。面對蔣介石的命令,杜聿明不敢不實行,如果杜聿明敢拒絕,打了勝仗還好說,如果打了敗仗,絕對會被蔣介石清算。
為了不被蔣介石責怪,杜聿明聽從了命令,開始轉頭向南進攻。結果杜聿明直接撞進了華野懷里,12月4日,杜聿明30萬大軍被包圍在陳官莊,一個也沒有跑掉。
12月6日,不甘心的杜聿明命令孫元良和邱清泉分頭突圍,邱清泉臨時放棄突圍,孫元良在突圍途中被華野殲滅,一個兵團只活下了孫元良一人。突圍無望,杜聿明幾乎已經看到自己的結局了。
在杜聿明被圍期間,雙堆集的戰斗也打響了,黃維兵團遭到了中野的猛烈攻擊,但黃維也不是善茬,雙方激戰數日,直到12月15日,才徹底擊潰黃維兵團,黃維也在逃跑過程中被抓獲。
到了這時,淮海戰場就只剩下杜聿明集團了。但就在粟裕準備進行攻擊的時候,中央來電,放緩攻擊,先圍著。中央之所以下這樣的命令,是為了防止北平的傅作義南逃。于是到了1949年1月4日,粟裕才發起了對杜聿明的攻擊,杜聿明30萬大軍因為被圍困,早已經陷入了缺糧少衣的地步,就在被圍困期間,偷偷跑來投降的就有1.4萬人。到1月10日,對杜聿明集團的作戰任務基本結束,杜聿明集團30萬人被華野全殲,整個長江以北,再也沒有了可以與我軍大戰的國民黨軍事力量,真正實現了江北無大戰。
淮海戰役三個階段,先后殲滅黃百韜、黃維、杜聿明三個作戰集團,華野和中野用傷亡13.65萬人為代價,在淮海戰場上殲敵55萬,奠定了全國解放的基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