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1月4日,經過4小時的激戰,華野借助大雨,用27個團全殲了國民黨軍精銳美械26師和第一快速縱隊,其中包括由日軍坦克和美式坦克組成的兩個裝甲團,殲敵數量高達3萬人。華野也經過此戰的繳獲,成立了自己的第一支坦克部隊,成為四大野戰軍中第二個擁有坦克的野戰軍。
3萬精銳被斷送,蔣介石怒火攻心,氣直接撒到了徐州綏署主任薛岳身上,怒奪薛岳軍權,然后飛抵徐州,親自指揮后續對華野的作戰。之后不久,蔣介石更是直接撤換薛岳,薛岳也幾乎自此告別了軍旅生涯。
曾經抗日戰場上的戰神,消滅日軍最多的將領,薛岳為何到了解放戰爭的戰場上就不能打了呢?因為薛岳在解放戰場上的表現,有不少人吐槽薛岳的軍事實力,其實并不是薛岳不能打,只是對比我軍的林彪、粟裕等將領來說,薛岳只能算干將,而不能說是戰神。至于他在解放戰爭中的表現,不僅和他面對的對手有關,也和國民黨內部的明爭暗斗有關。
薛岳在中國國民黨將領中,屬于那種既受重用,又被不信任的一類,說到底,還是他和蔣介石的矛盾太大了。
民國早期是有幾桿槍就能稱老大的時代,各種軍閥勢力割據,誰也不知道未來哪路軍閥能夠主宰沉浮。薛岳出生時,正是甲午戰敗,被勒令割地賠款之時,當時全國悲憤,無數有識之士哀嚎國運艱難,試圖尋找辦法挽救國家,這其中就有薛岳的父親。薛岳的父親沒有多大能力,所以他寄希望于剛剛出生的兒子,希望自己的兒子和南宋岳武穆一樣匡救山河,所以給兒子取名為“岳”。
薛岳也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長大后先是加入同盟會,后加入中華革命黨,成為了孫中山的追隨者,成為了中國革命的開路人。論革命資歷,薛岳和很多國民黨大佬,甚至是蔣介石都不相上下,而且他作為戰將,在亂世更容易建立功勛,成為中流砥柱,當年陳炯明背叛革命,待人攻打孫中山所在的總統府,就是薛岳和葉挺帶人擋住了前后入口,擋住了敵軍,從戰場表現來看,薛岳比蔣介石更為出色。
只是隨著孫中山離世,中國革命力量被蔣介石掌控,革命力量就變了味道,自感威望不足,難以服眾的蔣介石對手下將領不斷分化拉攏,薛岳因為出生于廣東,被蔣介石自動劃為粵系,始終不怎么信任薛岳。當然薛岳也不怎么服蔣介石,畢竟兩人資歷并不差多少,而且薛岳出身軍旅,蔣介石卻不怎么通軍事,自然不被薛岳看起。
1930年中原大戰爆發,李宗仁、白崇禧所在的桂系對蔣介石發起了挑戰,不滿蔣介石的薛岳也參和其中,這一戰以桂系的失敗而結束,也是這一戰,讓薛岳重新認識了蔣介石。以前在薛岳眼中,蔣介石就是個不通軍事的政客,所組建的國民政府就是一個拿著大刀的小孩,看似威武,卻是個空架子,但經過這一戰,薛岳才認識到,國民政府并不是那么羸弱,蔣介石也不是那么不堪。也是因為這一戰,薛岳才有了3年后的出山。
在反蔣戰爭中,薛岳負傷,返回香港休養,在薛岳休養期間,蔣介石組織力量對中央蘇區進行圍剿,然而次次失利,不僅沒有剿滅我軍,還被我軍乘機發展壯大。對剿匪極為重視的蔣介石根本無法容忍這種情況,于是不僅組織更多的軍隊,還特意請了幾位德國顧問,與薛岳也達成了和解,邀請薛岳擔任第五次圍剿的副總指揮、第五軍軍長。
蔣介石雖然對薛岳不怎么信任,但對于薛岳的才華還是極為認可的,也就是薛岳沒有出生于浙江奉化,更不是蔣介石的死忠,不然薛岳的地位早就超過了陳誠等人。
蔣介石的邀請也正和薛岳的心意,于是在第五次圍剿中,薛岳極為賣力,而我軍因為一些錯誤指揮,被薛岳抓住機會,特別是湘江戰役,上萬紅軍犧牲在了薛岳手中。之后的長征,薛岳更是追著我軍不撒嘴,我軍走了兩萬五千里,薛岳就追了兩萬里,這也是為何毛澤東會有那句“有勞伯陵兄遠送”的話了。
因為這次表現,薛岳成功獲得了蔣介石的重用,雖然這一切都建立在我數萬紅軍的血債上,但不可否認的是,這次戰事為日后的長沙會戰埋下了伏筆,如果薛岳沒有受到重用,或許長沙會戰的主將將不會是薛岳。
只是薛岳縱然受到了蔣介石的重用,但對于經歷了多次內部斗爭的蔣介石來說,薛岳依然不能成為他的心腹。而對于薛岳來說,他始終看不慣蔣介石對軍隊的“微操”,甚至會明面頂撞蔣介石。在電視劇《長沙保衛戰》中有這么一個片段,飾演薛岳的張豐毅在和蔣介石通電話時,因為意見不和,直接掛斷了蔣介石的電話,其實這并不是導演的臆測,而是真實發生過類似事件,第一次長沙會戰,蔣介石并不愿意打,是薛岳頂住壓力,拒絕撤退打起來的。
類似這種抗命的事件并不少,但這還不是薛岳不受蔣介石信任的最終原因,真正讓蔣介石接受不了的是薛岳曾經搞過“小團體”。淞滬會戰后期,國軍大面積潰退,為了減少損失,薛岳命令一個特務營斷后,最后這支部隊全軍覆滅,薛岳自此之后,就公開和一些將領悼念淞滬犧牲的烈士,這本是一顆拳拳愛國之心的體現,但由于聚會太多,這些將領組成了一個名為“精忠報國團”的小團體,從名義上說,這是為了報國,但更深層次上,卻是一個軍人聯合團體,誰也不能保證這個團體最后不會發生一些利益交換,甚至在某些時候,罔顧他蔣某人的命令,私自對日進行作戰,所以在這個小團體出現的時候,薛岳就被蔣介石臭罵了一頓,“精忠報國團”也被勒令解散了。但發生這樣的事情,對薛岳和蔣介石來說都不是好事,兩人之間的隔閡更深了,也間接促成了薛岳在抗戰結束后的辭職。
抗戰結束之后,薛岳成為了中國的戰神,長沙會戰用天爐戰法消滅日軍多達十萬,名聲隱隱威脅到了蔣介石,擔心受到報復的薛岳選擇了離職,前往上海隱居。
如果薛岳真的能達成愿望,或許也沒有最后凄慘的結局。在薛岳隱居之后,國共形勢日漸緊張,直至最后,內戰爆發了。內戰爆發之后,蔣介石想起了薛岳,對于蔣介石來說,薛岳雖然不是自己的心腹,但卻是一顆好棋子,于是連續三次請薛岳出山,第一次,他讓陳誠帶著陸軍總司令的委任狀前去,薛岳婉拒,第二次是海軍總司令,薛岳再次婉拒,最后蔣介石親自將薛岳叫來,請他出山。
其實薛岳也擔心我軍南下長江,因為他手上有太多我軍的血債了,當然這也和他不了解我軍的政策有關。因為心中有顧慮,所以第三次薛岳接受了蔣介石的任命,接替顧祝同成為了徐州綏靖公署主任,成為了華東傭兵50萬的軍政一把手。
薛岳上任之后,依舊和第五次圍剿時期一樣,對我軍毫不留手,在薛岳的主持下,我華中解放區受到了極大的損失,兩淮、漣水根據地接連被侵占,我軍的生存空間被嚴重壓縮了。在薛岳的瘋狂進攻下,我軍陳毅率領的山東野戰軍被迫和粟裕率領的華中野戰軍合兵一處,組成了華東野戰軍,即華野,陳粟聯手,陳毅負責政略,粟裕負責軍略,開啟了華野7個縱隊打天下的節奏。
陳粟聯手之后,粟裕手中的兵員更多了,加上有陳毅坐鎮,粟裕可以毫無顧忌地和薛岳扳手腕了,面對薛岳的進攻,逐漸擺脫了劣勢。1946年底,薛岳再次對我軍解放區發起了進攻,動用了51、77、59、26四個師的兵力,而且這四個師并不是簡單的四個師,特別是26師,這支部隊是一支純美械師,還有一支機械化的第一快速縱隊配合作戰,擁有兩個坦克團,名義上的指揮官更是蔣介石的次子蔣緯國,可以說,這支部隊就是蔣介石的心頭肉。
而就是這支部隊,卻因為薛岳的一個失誤,被陳粟聯手全殲了。在國民黨軍發起進攻之后,26在其指揮官馬勵武的指揮下,瘋狂突進,直接進入了我軍腹部,和其余三個師失去了照應。這個時候,馬勵武想要撤退,畢竟“孤軍不可久暴”,只是薛岳胃口極大,他想利用26師做誘餌,對我軍發起決戰,在他看來,擁有美械的26師根本不是我軍能拿下的,而且還有第一快速縱隊,打不了還不會撤走嗎?
然而一場大雨徹底斷送了26師,陳粟為了消滅26師,足足動用了27個團,到1947年1月2日晚,我軍已經將26師團團圍困在了向城地區。1月4日我軍預備向26師發起進攻,恰在這時,天降大雨,26師賴以逃命的坦克和汽車全部陷在了泥濘中,寸步難行,成為了我軍的活靶子,根本發揮不出裝甲部隊的優勢,僅僅四個小時,26師三萬精銳全滅,華野繳獲坦克24輛,汽車四百多輛,重炮數十門,剜掉了蔣介石的這一塊心頭肉。
蔣介石聽說26師3萬人全被斷送,真的怒了,不僅大罵薛岳,還直接奪了薛岳的軍權。其實薛岳也是有點兒冤的,雖然他命令26師不許后撤,斷送了這支部隊,但在26師被圍之后,他就立馬命令26師右翼的77師前去支援,但77師根本不聽,還選擇了后撤,這才導致26師被全殲,被圍兩天沒有一支援軍前來救援。
蔣介石拿下薛岳的軍權之后,覺得圍剿26師這一戰我軍也損失不小,于是決定趁機出擊,消滅我軍在華東的部隊,這次蔣介石聚集了50萬大軍,制定了一個南北夾擊的作戰方案,南方師整編19軍軍長歐震指揮的7個整編師和一個軍,北方師李仙洲指揮的7個整編師,南北兩路兵員可以說都很充足。按照蔣介石的構想,我兩路大軍步步為營,一步一步逼迫共產黨的軍隊,絕對能夠徹底覆滅共產黨的解放區。
但遺憾的是蔣介石遇上了陳粟,為了這次戰役的順利進行,蔣介石甚至親自飛到徐州指揮,而蔣介石還吸取了上次失利的教訓,嚴禁部隊脫離戰線,直接導致南線10萬大軍日行10里,速度之慢可以用龜速來形容。兵法有云:“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本來的南北夾攻,因為南線速度過慢,整個作戰方案已經變形了。
陳毅和粟裕根據戰場情況,指定了穩南擊北的戰略,南線讓陳士榘帶兩個縱隊迷惑歐震和蔣介石,北線集中7個縱隊圍殲李仙洲部。為了能夠戰略能夠順利完成,我軍甚至“主動”讓出了臨沂,做了很多準備,讓歐震和蔣介石認為我軍是真正的敗了,敗退出了臨沂。在我軍的“暗示”下,蔣介石堅信我軍打不過準備逃走,于是命令李仙洲部加快進攻,完成南北夾擊的戰略。
其實我軍的戰略曾被一個人看穿,這個人就是王耀武,他在我軍“退出”臨沂之后,曾命令李仙洲部撤退,但被蔣介石罵了一頓,然后蔣介石有命令李仙洲加快進攻,李仙洲可不是薛岳,敢抗蔣介石的命,于是蔣介石親自將7個師送進了華野的嘴里。
2月23日,華野7個縱隊用僅僅9個小時全殲了李仙洲部6萬余人,加上之前殲滅的26師,我軍連續兩戰就殲滅了國民黨九萬大軍。隨著李仙洲部的覆滅,蔣介石的戰略失敗了。這次蔣介石又氣得不輕,可氣歸氣,責任蔣介石是不會擔的,于是王耀武又被罵了一頓,最后薛岳還成了背鍋俠,蔣介石直接撤了薛岳的職,讓薛岳擔任“總統府參軍長”的虛職,徐州的兵權交給了自己信任的顧祝同接手。
顧祝同雖然也是一員不錯的將領,但完全無法和薛岳比,對此粟裕曾做出評價:
“薛岳用兵尚機敏果斷,而顧祝同則歷來是我軍手下的敗將,這無異以庸才代替干才。”
可見在粟裕心中,對薛岳的軍事才華還是非常認可的,雖然薛岳敗在了他的手中,但粟裕依舊認為薛岳是一員干將,作戰機敏果斷。
顧祝同掌權之后,沒過多久就葬送了徐州的55萬國民黨軍,歷經一場淮海戰役后,長江以北再無大規模的國民黨軍,只是不知道當時蔣介石有沒有后悔奪了薛岳的軍權,任用自己的心腹顧祝同。
再說回薛岳,自從交出軍權之后,薛岳一直被閑置,直到1949年10月,才在海南重整一些國民黨潰軍,再次掌握了軍權,而此時的蔣介石依然猜忌粟裕,擔心薛岳擁兵自重。只是不久之后,蔣介石就不用擔心了,次年4月19日,韓先楚率部對海南島發起了總攻,頃刻之間,薛岳就敗了,在心腹的護衛下逃到了臺灣。只是逃到臺灣的薛岳并沒有受到蔣介石的禮遇,一回到臺灣就被人監視了起來,直至逝世都沒有能夠擺脫監視。
1998年,薛岳去世,享年102歲,回顧薛岳一生,雖然手上有無數我軍的血債,但對待外敵,薛岳將軍無愧于岳飛的“岳”,徐州十萬日寇血,昭彰著他的功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