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中的“35歲現象”,即不少企業在招聘時將年齡卡在35歲以下,傾向于拒絕35歲以上求職者,近年來引發了廣泛討論。
企業為什么傾向于招聘35歲以下的求職者?這背后有哪些考量呢?
- 體力與精力:許多企業認為35歲以下的員工體力更好、精力更充沛,能承受高強度工作(如996工作制),而35歲以上的人可能因家庭責任或健康問題無法適應。
- 薪資與回報比:年輕員工薪資通常要求較低,培訓成本低且可塑性強;而35歲以上的求職者往往要求更高的薪資,企業覺得“性價比”不高。
- 技術更新壓力:尤其在互聯網、科技等快速迭代的行業,企業更傾向于招聘熟悉最新技術、學習能力強的年輕人,認為“老員工”可能跟不上節奏。
現實情況看,人口紅利雖然有所下降,但目前年輕勞動力供給充足。企業有更多選擇,在多重利益的驅使下,自然傾向于更年輕的勞動力。
同時,35歲左右的職場人往往面臨職業瓶頸:要么升職加薪,要么被邊緣化。企業不愿為上不下,下不下的人風險承擔。
其實,職場長期存在“年輕化”偏好,認為35歲是職業生涯的分水嶺,過了這個年齡就“過氣”。
35歲人生被視為“穩定期”,企業認為這一階段的人即將迎來積淀,若仍求職,可能被貼上“能力不足”的標簽。
總而言之,以上的各種考量讓35歲成為不少人求職的分水嶺,也是在求職中所面臨的難題。很多人現在都有35歲危機,快到35歲時總要擔心自己未來還能不能找到工作,會不會失業?失業后重新找工作成功的概率還大不大?這些憂慮都讓35歲以上的人面臨著更大的壓力。
35歲不應該這樣被定義。35歲是能力積累、能力成熟的階段,卻被“一刀切”經驗排除在外,這是對人才的極大浪費。35歲以上群體擁有豐富的經驗和技能,卻被拒之門外,無形中導致人力資源配置低效。
35歲現象,會導致不少的弊端。
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勞動力年齡上限若不放寬,未來可能面臨更大的人才缺口。
35歲被“淘汰”的觀念,可能是為了讓年輕人更拼命內卷,進一步惡化職場環境。
中年失業或就業困難可能降低消費能力,拖累內需增長,不利于經濟長期發展。
企業過度依賴年輕勞動力,可能會忽視經驗型人才對穩定性和創新的貢獻。
國外存在35歲現象嗎?在歐美國家,年齡歧視受法律嚴格約束,企業不敢輕易設定年齡人口。日本雖然也有“終身雇傭”傳統,但近年來因老齡化而調整政策,鼓勵中高齡者就業。
35歲以上的人啊該怎么辦?
35歲以上職場人需主動適應,持續學習新技能,增強對抗,同時尋找更靈活的就業路徑(如自由職業、創業)。
企業層面應轉變觀念,認識到經驗與創新不是對立,合理設計崗位,避免盲目“年輕化”。
政府可通過立法禁止年齡限制,同時鼓勵企業雇用中高齡員工,延長職業生命周期。著名演員,年輕時主演過《渴望》的張凱麗,同時也是全國政協委員,她在接受采訪時,痛斥企業的35歲現象,35歲是非常年輕的年紀,國家要上升到國家問題上來解決35歲現象。
“35歲現象”是經濟高速發展與勞動力市場轉型期的產物,短期看是企業逐利的選擇,長期看卻是不公平、不可持續的。它不僅是對35歲以上群體的挑戰,也是對整個社會人力資源配置的考驗。
最后,我呼吁,讓35歲成為職場的新起點,而非終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