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中國特色「多喝熱水」和中年危機「保溫杯」變成流行文本之前,中國百姓經歷了一段無比漫長的「喝不上熱水」。
如作家諶旭彬所言:
無論城鄉、無論貧富,多數中國人可以隨心所欲地喝上熱水是在90年代中期后的事,距今也不過 20 年。
多喝熱水流行背后,是一個更為隱秘而殘酷的事實...
02
喝生水是民間底色
在過去霍亂和傳染病橫飛的年代,能夠有效消毒的辦法恐怕只有加熱。
但并非每個人都負擔得起煮水的柴火。
明代天啟年間,大臣楊漣因彈劾宦官魏忠賢遭到迫害。
獄中的楊漣深知「珰意不可回」,難過之余,作出了這樣的決定:「每晨起多飲涼水,以求速死?!?/p>
楊漣尋死的邏輯,是基于中醫溫陽的思想——喝冷水是不健康的。
煎滾過的「熱湯」是上層士大夫鐘愛的養生、宴客之物。
基層群眾才是飲水問題的底色。
農業社會,燃料寶貴。
那年頭,煮沸一鍋水比做飯更費燃料,為了喝一口熱水而支起爐灶,對于民間人士來說不甚經濟。
因此,在廣大平民階層,熱水這種奢侈品,總是留給那些最需要熱水的孕婦、老人和病患。
早期《申報》上,常??梢砸姷嚼妹鞯\清潔生水的報道。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 19 世紀中期。
1862 年,上海爆發了霍亂疫情。據醫生王士雄的觀察,「時疫流行,朝發夕死」,上海居民「死者日以三千計」。
其中許多人,是太平天國內亂時期逃到上海租界的流民。
隨后,疫情北上,傳到京津地區。
有人提出,疫情沒有發展到中國南方,是因為南方人熱水喝得比北方勤。
很快,喝熱水防霍亂的傳聞,以不亞于霍亂傳播的速度在全國流傳。
喝熱水已經不再是有益健康這么簡單,而是一道生死攸關的命題。
盡管后見之明已證實,霍亂北上的真正原因,是由往返于京滬的商船所致。
03
第一批「非熱水不飲」的種子用戶出現
進入民國,中國的社會文化逐漸受到西方國家和日本的影響,細菌學說傳入,喝熱水獲得科學支持。
政府與知識界,開始有意識地勸導居民不要飲用「未經煮沸的涼水」,并斷斷續續向民間推廣喝熱水。
及至 20 世紀 30 年代,喝熱水已經上升為一個社會議題。
彼時,中國正面臨日本的威脅,蔣介石視察前線后,發現很多民眾衣衫襤褸、形容頹廢。
為了對抗敵人的威脅,就需要模仿敵人——這是蔣介石的想法。
1934 年 2 月,蔣介石在南昌發起聲勢浩大的「新生活運動」,要求全國群眾「從此能真正做一個現代的國民,不再有一點野蠻的落伍的生活習慣」。
蔣介石新生活運動講話
1935 年,政府對個人衛生做出了更多詳盡的規定,包括:
不要隨地吐痰、臉要洗干凈。
以及一些行為習慣的規定,如:不要在葬禮上發笑,買火車票要排隊等。
與此同時,「水不沸不喝」成為新生活運動的重要內容。
1936 年,在新生活運動的帶動下,在門市賣熱水的「熟水店」,逐漸成為城市一業。
光是上海地區,熟水店 的數量就從民國初年的159家飆升至2000多家。
煙氣氤氳的老虎灶遍設弄口巷尾,早晚泡開水成為弄堂里一家?,F象。
光顧熟水店的茶客,多為人力車夫、碼頭工人、拉塌車者和走街串巷的小販,也有 小癟三 和咸肉莊的低級妓女。
「在十里洋場,他們往往是被人遺忘的角色,到茶館來,亦根本喝不起碧螺春、龍井、毛峰等高檔名茶?!?/p>
熟水店對于他們與其說是飲食之所,不如說是一種苦中作樂的社交之地。
「這里有點像歐洲的咖啡店,顧客都是周圍的鄰居。」
上海的冬天寒風刺骨,人們喜歡蜂擁到熟水店排隊買水。
到了夏天,人們又帶著自家的椅子,在熟水店門口閑坐聊天。
04
讓中國人真愛上白開水
這場新生活運動前后持續了 15 年之久,但99%的進度條都是在城市推進的,在農村地區,只實行了一點點啟蒙教育。
在更廣闊的農村地區,也有類似熟水店一類的開水鋪子,但迫于經濟壓力,普通民眾依舊拿生水將就。
建國后,另一場熱水推廣運動又轟轟烈烈開始了,尋常百姓得以了解「白開水的滋味」。
為了完成國民黨未完成的 KPI,早在1937年到1945 年,毛澤東就在紅軍中大力提倡喝熱水。
喝不到開水的戰士,可以向上打報告;喝生水的,則要被口頭批評。
抗美援朝期間,《反細菌戰工作總結》中記載: 1952 年 1 月 28 日,那天上午無風,有濃霧,氣溫零度以下。我們發現敵人于朝鮮北部使用細菌武器。
為了應對美軍突如其來的細菌戰,從這年起,全國性愛國衛生運動在「打死一只蒼蠅就是消滅一個美國鬼子」的口號下展。
喝開水要從娃娃抓起: 應該給孩子喝開水,保證每天喝三次,養成喝熱開水的習慣。
喝開水的小廣告遍布大街小巷,工廠車間、部隊機關、學校和居民大院紛紛設立開水房,火車免費供應開水...
免費的開水供應正是源于那個年代。
而農村免費的開水供應只是1958年開始的「大食堂」期間曇花一現。
食堂失敗后,因大煉鋼鐵而導致燃料緊缺的村民,又恢復到「屁股上掛個瓢,咕咚咕咚灌生水」的節奏。
但在這場運動中,保溫瓶得到進一步推廣。
一次下鄉走訪,調研人員驚訝地發現:山東和河北的好幾個農業社,暖水瓶保有量超過了手電筒。
要知道,1962年國內還沒有工廠能生產內膽之前,保溫瓶是年輕人結婚時除手表、自行車、縫紉機「三大件」之外最好的彩禮。
暖水瓶在民間的保有量,也一度是基層干部凸顯政績的指標。
及至 80 年代,農村地區開始加大馬力興建自來水和推廣省柴灶。
1985 年,第一個強制執行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應運而生。
九十年代中期,當大哥大已風靡全國時,國人隨心所欲喝熱水的夙愿才基本得到實現。
隨著時代變更,
如今有的家庭里甚至連一只保溫瓶也沒有,即使有,也早就束之高閣。
唯有個別企事業單位、大學、醫院里,保溫瓶還占有一席之地。
在喝熱水成為一個笑話之前,向人們無聲地講述著還未遠去的故事。
參考資料
[1]《為什么中國人特別喜歡喝熱水》,諶旭彬
[2]《中國老男人為什么喜歡保溫杯?》,大象公會,兔透射
[3]《中國最受歡迎的飲品》,妮科爾劉
[4]《中國既已富強,還需要國民素質和身體教養嗎?| 專訪深町英夫》,界面文化,張之琪
[5]《其實,中國人喜歡喝熱水是跟西方學的》, 李睿宸,中華文化溯源
[6]《霓虹燈外:20 世紀初日常生活中的上?!?,盧漢超
[7]《上海百年老虎灶尋蹤》,藍翔
[8]《反細菌戰調查與建國初期愛國衛生運動的肇始》,李洪河
[9]中國是熱水的日子嗎?,vittoria traverso
[10]中國對熱水的癡迷,張瓜伊的歷史
您的贊賞和轉發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
注:除本平臺聲明的原創外,其它內容源于網絡或它方投稿,旨在供讀者多種文化視角的探討與解讀,并不代表“新大觀”的觀點和立場,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后臺留言,將第一時間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