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婦女節是所有女性的專屬節日,是值得一代又一代女性為之自豪和驕傲的日子。
在婦女節的這一天,高達9.2分的女性覺醒電影《還有明天》在影院上線。
該片是寶拉·柯特萊西首部自導自演女性主義題材電影。
電影2023年在意大利上映,之后在多個國家輪番上線,收獲不錯的口碑和贊譽。
憑借極具社會影響反響,電影在第69屆意大利電影大衛獎最佳新導演、最佳原創劇本等六項大獎。
影片講述二戰后意大利女性從困境中覺醒的故事。
據寶拉·柯特萊西透露,影片靈感來源于寶拉·柯特萊西童年時期對祖母生活細致觀察引發的思考,結合現實進行創作。
影片前半部分撕開女性在家庭生活卑微地位真的相,尖銳指出女性在社會和家庭面臨的困境。
后半部分是一場膽戰心驚的“反抗計劃”落地實行,一場扭轉女性社會地位的“自救”運動。
以處在底層階級的迪莉婭作為女性代表,折射整個女性群體的社會處境縮影,以細致入微的鏡頭深入無數困在傳統家庭模式無法自主人生的女性的悲慘命運。
傳統家庭生活里,迪莉婭甚至算不上是一個完整的獨立個體,只是一個用來服務家庭的“工具”,一個在生活和工作不停旋轉的“陀螺”,沒有停歇的時間,沒有“自我”。
一個人打四份工,掙到的錢沒有自主決斷權,活在掌控中。
迪莉婭在家庭扮演多重角色責任,妻子、母親、兒媳,不論是哪個身份,在男權的壓制都讓它變成一個保姆和出氣筒。
父權的壓制下,迪莉婭逆來順受的妥協退讓“我”漸漸失語。
丈夫對迪莉婭的控制體現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視迪莉婭為仆人,家暴是他馴服仆人的手段。
虐待奴隸一樣肆無忌憚暴打,壓榨勞動力。
兩個兒子從來只知道索取,沒有憐憫和同情。
躺在病床上的老人頤指氣使。
三代男性群體都在以不同的形式從迪莉婭身上索取勞動力,剝削她的個人意志和人身自由,摧毀她的精神和身體。
父權根深蒂固,掌控社會運轉規則,凌駕于女性權利之上。
日積月累的馴化,迪莉婭無聲承受所有。
令人窒息夫妻關系,家庭婦女角色反映出社會現實。
傳統社會角色的性別刻板印象限制女性的自主選擇權。
采用黑白與四比三畫幅的復古質感畫面打造出歷史厚重。
區別當下影視的彩色畫面,突出內容表達,視覺的克制增添議題的嚴肅性,突顯話題和角色張力。
真實歷史事件和社會現實議題,道出女性擁有選舉權等各種權利背后的辛酸歷程。
階級高低改變不了女性的家庭地位。
資產階級女性或是底層無產階級女性受制于父權制。
男權社會要求女性作出重重犧牲,隨他們任意剝削,用資本主義那一套吝嗇又貪婪地掌控一切,束縛女性權力。
影片用“女性自救”貫穿始末。
女兒曾多次抱怨母親懦弱,怒斥母親永遠忍氣吞聲,為家暴找借口。
她多次用期待的眼神渴望母親對抗。
后來跟未婚夫的相處中她理解母親的苦楚。
親手將選舉票交到迪莉婭手上。
迪莉婭的悲劇是無數個家庭婦女所面臨的現實困境,若制度不倒,也是未來無數個女性擺脫不了的鐐銬。
在家庭的“牢籠”中無人能解救,“我”如果自己不站起來反抗,牢籠之外的人想幫忙也無濟于事,唯有眼睜睜注視眼前的一切。
女兒激勵迪莉婭,女性好友用各種理由為她脫身,外面聽著家暴聲音的女性可憐她的遭遇,“她們”都在期盼迪莉婭逃離苦難。
迪莉婭走出決心走出是身后一群女性在用她們的方式給予的勇氣和力量。
找不到投舉票的迷茫,看到人群中面目猙獰的丈夫,恐懼猶如潮水般涌來,仿佛即將吞噬搭建許久的勇氣。
但一切都推著她向前,女兒遞上的票,人群女性們簇擁她向前,已經無法回頭,必須投下選票。
電影呼應黑白1946年意大利女性獲得選舉權的歷史事件。
無數個女性一同站在投選舉票的隊伍,迫不及待投下象征女性地位的歷史性一票。
內在價值的自我認同激發覺醒和成長,遵從他人的旨意轉變成聽從內心的向往,以“我”為中心。
迪莉婭的“自救”最后一刻做出的行動看似沖動,實則蓄謀已久。
深處深淵,一邊是偶然相遇士兵深情邀約,一邊是兩情相悅的癡情,似是兩條脫離傳統家庭父權制最佳選擇。
選擇向父權制妥協,換一個靠山,還是選擇真正讓“我”強大,自己成為靠山,女性主掌女性的命運?
看到這里,或許我們都不約而同想到下一個情節:私奔。
太狹隘了。
迪莉婭作出明智的選擇:后者。
愛情的最初都是美好的,那份美好。
但拋開最初相愛的美好,不可逾越的階級,罪魁禍首的結構制度都成為壓倒女性“大山”,相同的悲劇傳遞到下一代,永遠逃不出男權手掌心。
藏錢讓女兒嫁人到留下錢讓女兒讀書,迪莉婭終止代際循環的悲劇。
一個反轉的投票打破傳統道路的“私奔”解決問題模式,用崛起反抗結構性壓迫,筑起燃燒向上的精神。
直到最終投票轉折點,后知后覺那不是背叛婚姻的封情書,是女性站起來的選舉票。
不得不說,這部分揭示的振奮人心的反轉出乎意料。
從后面的反轉回去思考,“懦弱”被名為“勇敢”的種子悄然取而代之。
迪莉婭得到投票資格的欣喜,偷偷攢下錢,做衣服,望著櫥窗漂亮的裙子……
多年承受暴力的壓抑和心靈苦楚在一點一滴拼湊一個完整的“自我”。
小細節堆積勇氣,鋪陳隨后的勇敢向前,投下最重要的一票。
無數個歲月的隱忍,不敢反抗的“懦弱”蓄勢待發一場歷史性變革。
女性首次獲得投票權,迪莉婭毫不猶豫掙脫桎梏,冒被暴打的家暴風險投出象征性的選票。
寶貴的投票憑證不僅是政治權力的象征,也是女性覺醒與獨立的象征。
迪莉婭跳出社會身份束縛那一刻,害怕蕩然無存,用微笑笑對女兒,心中唱起贊歌。
昂首挺胸注視曾經剝削者。
站在高臺上,她堅定的眼神,無聲勝似有聲的沉默迸發強大力量,居高臨下曾將她視作奴隸的丈夫。
沒有一句話,但婦女解放的呼聲響徹全世界。
最后的沉默是女性群體覺醒的贊歌。
影片中的批判和決心都值得深思。
在個體逃離和集體行動中,迪莉婭作出判斷,從個體抗爭到集體抗爭,是“集體女性”共同努力促成最后的投票成功。
覺醒對抗壓迫,構建當下與歷史所有女性的統一目標橋梁。
導演柯特萊西說:“這部電影是為女兒而作,希望年輕一代意識到權利來之不易,并繼續為平等抗爭。”
劇中的迪莉婭最終爆發,女兒未婚夫的惡意控制言語成為一大推力。
迪莉婭寧愿自己承擔所有的艱難困苦也要讓女兒在雙方父母見面的日子讓女兒有面子,為女兒未來擺脫階級和父權束縛的幸福把關。
搞砸的家務,替女兒承擔,遭受再一次家暴,拼盡所能維護女兒。
可是屋里的那番對話,徹底讓她覺醒了,猶豫的步伐也在這一刻無不堅定。
她最后的投票不光是為她自己,也是為女兒抗爭,也是為天下的“她們”抗爭。
自由平等權讓整個社會對女性權利和社會地位提升觀念深入人心。
《還有明天》現實意義超越電影范疇,引領追尋性別平等思潮。
生理和精神雙重暴力普遍存在傳統家庭生活,映射女性在父權之下,女性遭受系統性壓迫的邊緣化地位。
電影映射女性的社會現實處境,也在實踐變革推動獲得勝利的成果。
真正的改變不是逃離,改變需要從根源拔除制度的絕對壓制。
直面枷鎖,打破困頓,用不同階級女性面臨一樣的困境打開一扇大門,一扇通向幸福美好的未來的大門。
熱劇扎堆,商業大片頻頻出場,女性題材從中突圍,用量和質喚醒,帶來新風潮。
女性作者上桌,女性題材蜂擁而至,越來越多的女性被看到,在家庭和社會邊緣的女性在覺醒共鳴中得到救贖。
將女性處境擺出來引發大眾思考,改變制度,改變整體的社會風氣。
如今的女性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領域的“我”擁有話語權,成為意見領袖,是無數個女性在掙扎歲月里勇敢踏出第一步,是幾輩人反抗爭取的結果。
《還有明天》的現實主義的批判以獨特的新形式出場,重新解構女性的現實具體苦難,重塑女性精神,重燃女性希望,為自由平等統一戰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