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圖@超級鄉村研究所
底圖來源/圖蟲創意
你能想象嗎?
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一群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年輕人,用時9年,將中國最大道觀——山西芮城永樂宮,來了一次整體大搬遷,而且是連宮殿帶壁畫,打包搬走的。這次搬遷,可以說是在世界文物史上都是一個奇跡,在中國更是史無前例的。
山西芮城永樂宮,是我國現存最大的道觀,位于山西南段、黃河北岸,它于1247年(元定宗貴由二年)動工興建,1262年(元中統三年)主要建筑落成,到1358年(至正十八年)純陽宮壁畫竣工,整個工期長達110年,幾乎與元代同始終。
航拍永樂宮全景圖 圖源/圖蟲創意
讓我們一起走進山西芮城永樂宮,看一看中國乃至世界壁畫的巔峰之作永樂宮的宮殿和壁畫是如何完成無損“乾坤大挪移”的:
這群年輕人是誰?
有著怎樣不得已的原因,不得不搬移這座有著700多年歷史的輝煌建筑和近1000平方米的精美壁畫?
整體搬移,對永樂宮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永樂宮壁畫 圖源/《壁上丹青:山西古代壁畫》
漫談永樂宮珍寶搬遷全過程
作者:介子平
1952年,在全國文物勘察中,山西永樂宮這一元代全真教道宮建筑群和壁畫藝術寶庫在黃河北岸的永樂鎮被發現。永樂宮占地面積8萬余平方米,除宮門為清代所建外,其余龍虎殿、三清殿、重陽殿、純陽殿均為元構。
與十幾座元明清建筑群相比,永樂宮的魂魄在壁畫。永樂宮的四座殿宇內,繪有精湛優美的元代壁畫,面積達960平方米,占到山西省同期壁畫總面積的73%。這些壁繪畫技高超,題材豐富,是珍貴的藝術遺產。
永樂宮三清殿 圖源/圖蟲創意
其中,三清殿內四壁和龕內外滿布的壁畫,是永樂宮壁畫中的精華。這組壁畫,為元泰定二年(1325)由河南府洛京句山馬君詳及門人繪制,內容為“朝元圖”,繪的是各路神仙朝謁元始天尊的情形。壁畫計404.7平方米,共286位神仙,壁畫反映了道教神祇的完整體系。
永樂宮壁畫 圖源/《壁上丹青:山西古代壁畫》
01
搬遷被提上日程
然而,在四年后的1956年,因黃河下游興建三門峽水庫,上游的黃河水位將面臨提升,永樂宮正好位于淹沒區,于是不得不搬遷。
1957年,永樂宮選址遷建工作啟動。1958年8月,北京古代建筑修整所(今中國文物研究所前身)的祁英濤先生及其同仁赴永樂宮進行了實地考察。
考察的目的在于為遷建設計搜集完整的資料。舊永樂宮的建筑、壁畫、碑刻的殘損情況與加固方案就此完成。設計工作全部在現場進行。
在考察研究的基礎上,國家文物局委派祁英濤主持此項工程的設計兼施工指導。祁英濤最后提出的指導意見是:所選新址不能遠離原址,二者之間交通要便利,且面積比原來要大。經過慎重選擇,山西省政府報請中央批復,決定將永樂宮遷于芮城縣城北約3千米的龍泉村東。
永樂宮壁畫 圖源/《壁上丹青:山西古代壁畫》
02
壁畫搬遷開先河
因被水庫淹沒在即,永樂宮的搬遷和設計是同時進行的。
為便于以后對照復原,國務院、文化部及國家文物局組成了一支由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陸鴻年教授帶隊、國內能工巧匠及中央美術學院和中央美術學院原華東分院(現中國美術學院)70多名師生參加的隊伍,用了一年時間將壁畫全部臨摹了下來。
1959年3月,根據國務院的決定和分管文物工作的陳毅副總理的批示,組織了由國家、省、專署、縣、公社五級人員構成的永樂宮搬遷委員會,由北京文管所負責人王書莊、山西省文化局副局長景炎掛帥,帶領古建專家和民工400余人展開了搬遷工作。
永樂宮壁畫 圖源/《壁上丹青:山西古代壁畫》
施工第一項就是揭取、遷運壁畫,同時拆卸搬遷建筑構件。永樂宮各殿壁畫,都由土坯砌筑,表層為麥秸泥和棉花砂泥兩層結構。麥秸泥酥軟,厚7厘米;砂泥較結實,厚1厘米。每面墻壁有數十平方米。
由于壁畫歷經幾個世紀,加之地震、潮濕等原因,畫表已凹凸不平,面質已體脆身弱。搬遷時原想整塊揭取,但由于面積較大,局部酥松,極易破碎,若分塊揭取,在人物密集的地方會傷及其頭、手、冠戴等精致部分。
03
被切割的巨型壁畫
為確保萬無一失,全國各地文物保護專家經縝密研究,反復論證,最后決定采用畫面封護的方法進行操作。同時,還邀請了捷克壁畫專家現場勘察。
捷克專家根據經驗擬用注射化學藥劑軟化墻壁的方法揭取,但西方壁畫是畫在石灰壁質上的,而永樂宮壁畫是畫在土坯上的,所以其揭取方法并不適合用在中國寺廟墻體壁質構造上,且要價昂貴,條件苛刻,故未能達成協議。
于是中國土專家派上了用場,土專家經過自行設計、自制工具,攻克了大面積壁畫揭取和修復的技術難關。
永樂宮壁畫 圖源/《壁上丹青:山西古代壁畫》
其方法為先拆去幾座宮殿的屋頂,在畫面上刷上2∶3∶100的膠礬水,以免畫面顏色在揭取和加固過程中脫落。同時將殘洞或裂縫部分,用過濾后的團粉漿糊粘貼靠背紙和硫軟棉布各一層加以保護,防止揭取搬運時損傷。
然后將白色粉線彈在畫面上,在盡量不傷及畫面的前提下,將畫面分成6平方米或3平方米的若干畫塊,盡量在人與人、畫與畫的空隙處打線,以保持頭部、手部完整。
最后以人力拉鋸法,用鋸片極小心地將附有壁畫的墻壁逐塊鋸下,依次編號,割縫只有3毫米。整個壁畫被分鋸成了550塊,每一塊都有標記編號。
永樂宮搬遷 圖源/《壁上丹青:山西古代壁畫》
揭取時用的也全是專家和民工發明的“土辦法”:第一種是偏心輪機鋸剔取法,第二種是拆墻剔取法,第三種是雙人拉大鋸剔取法,第四種是鐵鏟撬取法。
種種辦法都是在泥皮背面割斷泥皮與墻壁的聯系,為的是使畫塊依附于壁板而被托取下來。
在割取畫塊時,同步預制好與畫塊大小相等的木制壁板,在壁板一端安裝90°的角鐵。把壁板靠近畫壁的外側,根據墻上凹凸不平的狀況,用舊棉花和細紙加以鋪墊,再將壁板依附在畫面上加以固定,讓揭取下來的畫塊被壁板托住后再放下。
由于當時三門峽水庫即將建成蓄水,時間緊迫,在揭取壁畫過程中,工程人員以“與黃河水賽跑”為口號,加班加點,以保證在蓄水前全部完成揭取。
04
無損運輸壁畫
為將壁畫毫發無損地搬到新址,當地政府發動沿途村民義務修路,在各路段用清水潑街,黃土墊道,時刻保持路面平整。
專家們還進行了途中防震試驗,保證行車平穩。另外,在壁畫裝車前,首先要將揭塊用板夾固定,小心包裝,再放入墊滿厚棉胎的木箱之中,最后還要用木屑、紙碎填滿空隙,按照編號和復修的次序妥善存放。
永樂宮搬遷 圖源/《壁上丹青:山西古代壁畫》
遷運時,先把捆緊的畫框裝到車上,再在畫塊下面墊上五六枚彈簧卡,在車的馬槽上用鋼卡和橫桿加以固定,最后用長形螺栓上下貫固。盡管如此,行駛時,還要將輪胎的氣放成半飽狀。
五六十輛騾馬大車也派上了用場,用以運遷拆下來的小件。在運遷中,汽車和騾馬車速度差不多,跑一趟得三四個小時。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永樂宮的全部文物安全抵達新址,經反復檢查,確認安然無恙。
05
壁畫落戶新址
永樂宮文物遷往新址后的存放,也是一件細致的工作。
除存放建筑構件的臨時性庫房外,存放壁畫的庫房和工作用房需200多間。這些房間既要干濕適度,通風防潮,又要便于檢查加固,還需按施工程序提取方便。
在永樂宮拆遷工程的后期(1960年中期),新址工地復建工程已破土動工,而修復壁畫是1961年才開始的。
經研究,專家組做出兩步復修加固的方案。
第一步是將拆箱后的壁畫稍加清洗,再次用膠礬水封護畫面,以保持色澤不變。
第二步是加固時用泥填平殘洞和裂縫,用膠水加固砂泥背面,使其穩固而不滲透。接著抹上一層用酒精溶解漆片后拌和起來的砂泥,使壁體加厚至2厘米。
為了讓新舊兩層泥壁之間連接牢固,除刷濃厚的酒精漆片溶液,還要貼上一道白色包裝布,使兩者連成一體。
由于加固后的壁畫不易和土泥墻粘連,就將原來的土坯墻改為空心墻,在墻內壁上增設木柱和木板作為安裝壁畫的骨架,再逐片地將壁畫貼上,最后再由美術師給畫縫補色,修復作舊。
壁畫修復人員先對龍虎殿壁畫進行加固和安裝實驗,獲得成功后,隨即總結經驗,對其他三大殿的壁畫依次進行加固和安裝。
永樂宮搬遷 圖源/《壁上丹青:山西古代壁畫》
06
永樂宮之殤
永樂宮遷建工程期間,正值我國三年經濟困難時期。1961年,遷建中的永樂宮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6年8月,“文化大革命”開始時工程幸告竣,之后被“軍事管制”。
整個遷建工程,參與人員達600余人,骨干力量數十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他們憑借研究探索、規劃設計和操作實施,摸索出了一套完整的壁畫遷移方案,破解了近1000平方米壁畫揭取等史無前例的技術難題,永樂宮壁畫沒有任何丟失和損壞。
永樂宮搬遷 圖源/《壁上丹青:山西古代壁畫》
這次搬遷,為歷史文物搬遷提供了范例,在世界上堪稱一大奇跡。永樂宮的遷建,也造就了一代大師,他們所體現的創新精神、敬業精神、工匠精神,值得人們永遠銘記。
不過,由于三門峽水庫工程的擱淺與報廢,大水根本沒有抵達永樂宮舊址。永樂宮白遷了!又由于離開了原址,永樂宮雖有曠世神韻,卻難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從這個角度來說,這次搬遷對永樂宮文物而言,也是一場浩劫,不禁令人唏噓不已。
山西被稱為“中國古代壁畫藝術的博物館”,古代壁畫現存數量居全國之首,從南到北,從寺廟到道觀,從漢魏到民國,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壁畫皆有遺存。
《壁上丹青·山西古代壁畫》全面收集整理了山西境內的古代壁畫,集趣味性、觀賞性、研究性于一體,配以大量圖釋,圖精文詳,風格寫實,古樸典雅,既表現了壁畫所蘊載的佛道風貌,更展示了古代社會世俗之風情。
立于畫壁之前觀歲月流光,領略千年文化之深遠,能給人帶來強烈的心靈震撼。閑暇之余,無事擾心,閱此自樂,開卷有得,欣然忘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