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姓氏探源》——張姓
張姓有史可稽的來源主要有以下幾支:出于姬姓,源自上古黃帝之孫揮,屬于以職官稱謂為氏;出自春秋時,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其子孫以字命氏,也稱張氏;出自聶姓;出自賜姓;出自改姓。
江都張姓多數(shù)源自于黃帝之子少昊青陽氏之孫的揮公,因發(fā)明弓箭司弓矢之長(正),而賜姓揮公姓張于濮陽,封地清河。
江都張姓人口有七萬多人,江都與張有關(guān)的地名有張倪村、張綱、張五尖、張家巷、張家河、張堰莊、張家橋、張斗、張窯、張營、張家樓、張?zhí)住埳岬取?/p>
江都張氏堂號有:居易堂、百忍堂、金鑒堂、思孝堂、孝友堂等。
目前已知始祖和來源的江都張姓有13支。
1、邵伯張氏:始遷祖晉人張華,字茂先,晉司空,晉時遷居江都。
2、高漢張氏:始遷祖張儀,字順廷,先世居姑蘇,因燕王兵亂避遷維揚東鄉(xiāng)前顏塔。
3、大橋白沙窪張氏:始祖為唐朝張弘愈,歷十一世張惟正遷青州,南宋時,張義由漢州綿竹遷於潤,為遷南始祖。六世后張百十由潤城遷居江都中基沙;歷四世至張信四,復(fù)遷白沙窐蕭府莊,是大橋白沙窐張氏始遷祖。自三十三世起原三公長房字派:寬裕和柔、發(fā)強剛毅、英雄豪杰、輔弼端方;次房字派:齊莊中正、文理密察、任義道德、祖述寧章;三房字派:賢良恭敬、孝友慈祥、高明敦厚、整肅倫常;原六公房字派:金石絲竹、匏土革木、韶武善美、音律宮商;原八公房字派:睦姄任恤、樂射書數(shù)、學(xué)宗孔孟、堯舜禹湯。從四十三世十修后字派統(tǒng)為:永紹政學(xué)、大有于良。
4、大橋鮑莊張氏:明洪武六年,始遷祖張旺二由蘇州遷至維揚東鄉(xiāng)鮑莊(現(xiàn)大橋鮑莊)。字派:六至十四世為:漢文大量、士世可以。自十五世起為:自典日永、茂宗德克、相承雨汝、宜為戒長、庚慶萬年。
5、浦頭張氏:始遷祖張永六,名張大有,字厚德,世居京口果子巷,元朝末年避兵亂攜眷遷至大橋鎮(zhèn)東浦頭。從張永六第七世張世皋和張潮兄弟二人別分為東分支和西分支,西分支后人在清朝曾出三代七進士。
6、浦頭張氏:始遷祖張大剛,字健庵,明代自蘇州遷江都東鄉(xiāng)浦頭。第十五世起字派:彭錫汝開際、逢宗順彥登、永世如朝瑞、良恩毓凰賡。
7、丁溝張氏:始遷祖張?zhí)?,明初遷徙到甘泉艾陵鄉(xiāng)(今江都丁溝鎮(zhèn)張家莊)筑室居住。傳到第八世,又分為四支,張明達(大房祖),張明章(二房祖),張明高(三房祖),張明良(四房祖)。
8、武堅張氏:始遷祖張五尖。遷入張五尖始祖字輩: 入住地南尖:富(分支入住南尖)、鼎(分支入住張堡垛);貴(分支入住南尖);班(分支入住中尖)、萬(分支入住張堡垛)。
9、宜陵唐村張氏:晉廣武侯張華之裔張君政,傳三世張弘愈,再傳至張纮知雷州徙四川綿竹縣,張纮五世孫張浚封魏國公,張浚孫張義(潤州始祖)知健康,因金亂卜居潤州,張義三世孫張椿(泗州始祖)以文學(xué)知名卻隱居泗州,至張衡(金陵始祖)奮志功名因水陷泗城遷居金陵,張衡五世孫張鑾早年在維揚唐村遂卜居,為維揚張氏始祖。字派為:從德思義、孝敬長懷、守維道本、錫爾熙怡。
10、嘶馬張巷張氏:大橋嘶馬常興張巷,祖上是從常熟虞山鎮(zhèn)遷來的。嘶馬張氏的第一代祖先是明朝永樂年間的張洪,張洪的長子張炳正式定居嘶馬張巷。
11、東匯百忍堂張氏:東匯境內(nèi)百忍堂張姓,散居于里鳳、雙豐以及匯豐等地。
12、丁伙張氏:遷始祖張習(xí),字企翔,明朝成化三年二甲第三名進士,官拜蘇州撫臺,廣東按察使。其后人分居之地有丁溝鎮(zhèn)的黃鐵村陰廈一支,丁伙鎮(zhèn)的談套、新杭村各有星點支脈。張莊這支張姓總共有四支張氏祠堂,江都大橋為二支祠堂,丁伙鎮(zhèn)這支為三支祠堂,五堅鎮(zhèn)為四支祠堂,還有一支在江南蘇州。字輩為:世澤綿裕善,家生大怡書,英華崇美玉,賜教貴明珠。
13、吳橋張氏:張攀七十歲時去世,追贈通議大夫,集英殿修撰。張攀第三子張轅,少時被舉為孝廉,理宗年間,他宦游至揚州,看到揚州東鄉(xiāng)的土地肥沃,民風(fēng)淳樸,于是從常熟搬家到揚州東鄉(xiāng)(白塔河流域),并把居住的地方命名為張家巷(今屬吳橋鎮(zhèn))。
江都張氏名人代出,不一一列舉,僅述浦頭張氏一門七進士。
浦頭張氏,清朝正二品武官。自康熙甲子乙丑年到雍正、乾隆三朝,從張氏家族十八世張譽起,到乾隆辛卯科武舉人張攀桂八十年中,張家四世中武舉人10人,武進士7人,參將2人,總兵2人。張譽、張發(fā)生、張發(fā)青、張大受、張?zhí)埂垥?、張和三代七人均高中武進士,并陸續(xù)進入武官隊伍,并擔(dān)任提督,總兵等職。
張譽(1662-1742),康熙乙丑武進士,歷任陜西潼關(guān)營中軍守備直隸擊華營都司,授懷遠將軍,享年80歲。
張發(fā)生(1704-1780),字柱石,號筑江。清雍正元年(1723)癸卯科解元,丁未科武進士,欽點傳臚,御前侍衛(wèi)賞戴花翎,欽命辦理永定河務(wù),歷任直隸杜勝營都司,定州營參將,署理大名協(xié)副將,誥授武功將軍,告終歸籍,享年77歲。善工詩行述,著有《歸田集》、《湛露書堂集》行世。妻室共四房,生珍、瑚、鶴慶、琮、埏、琳、履慶、璐八子。
張發(fā)青(1704-1766),雍正元年(1723)癸卯科武舉人,五年(1727)丁未科武進士,御前侍衛(wèi)賞戴花翎,欽命辦理永定河務(wù),歷任巡捕京城北營游擊,貴州朗洞營參將,署理鎮(zhèn)遠鎮(zhèn)總兵,誥授懷遠將軍,覃恩誥贈武顯大夫直隸正訂鎮(zhèn)總兵,享年63歲。
張?zhí)梗?707-1766),雍正五年(1727)丙午科舉人,葵丑年武進士,候補守備,例授武德騎尉。
張大受(1707-?),雍正八年(1730)庚戌科武進士,湖北荊州右衛(wèi)守備,誥授武德將軍。
張書(1712-1734),雍正十一年(1733)壬子科武舉人,雍正十二年(1734)癸丑科武進士,候補守備,例授武德騎尉。
張和(?-1777),字履中,號致齋,張發(fā)青之子。乾隆九年(1744)武舉人,十年(1745)武進士。授藍翎侍衛(wèi),十五年授山西吉州都司,二十一年升太原鎮(zhèn)標(biāo)中營游擊,二十六年擢河南參將,湖南副將,歷總兵八鎮(zhèn)狼山,尤近鄉(xiāng)邦,士以為榮。國史館立傳,晉贈榮祿大夫。
如今坐落在鎮(zhèn)上進士街的古文物建筑侍衛(wèi)府,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注:江都125個姓氏起源的具體內(nèi)容在《江都姓氏探源》一書中有詳細介紹。有需要的讀者可以聯(lián)系關(guān)先生,微信號:627091048
作者簡介:關(guān)明生,江都大橋人,在各大媒體上發(fā)表有關(guān)江都歷史、姓氏文化、譜牒文化等文章300多篇,著有《江都姓氏探源》、《江都姓氏尋跡(一)》兩本書籍。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