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
第一性原理思維≠追本溯源
(限于篇幅,本文只陳述結論,不進行詳細論述)
追本溯源,通常是從問題出發,逐步向前分析問題背后的原因,直到找出最終原因(1個或者多個)。
第一性原理思維,是從最初的原理出發,逐步往后推演,直到找出適合該問題的解決方法(1個或者多個)。
1.同樣的結論,不一定來自同樣的思維方式。第一性原理思維和追本溯源法的思考經常會得到同樣的結論,并不能說明是同一種思維方式。
2.同樣的思維方式,不同的思考深度和角度可能會帶來不同的結論。即使同樣運用演繹推理,第一性原理思維和追本溯源法分析的角度可能是不同的,因此有可能得到不同的結論。需要注意,思考角度不同未必都會造成結論差異。
如何運用第一性原理
第一,以最根本、最基礎的,無法改變的條件作為出發點。
如果不是從事物最根本的條件出發,那么拆解、分析出來的要素很可能發揮不了作用。
第二,推理過程需要有嚴密的邏輯關系,盡量不引入更多的假設或猜測。
在整個分析和推理過程中,必須保證邏輯關系的合理有效,否則就可能失之毫厘,謬以千里。
第三,不隨意參照同類方案或現有經驗,尊重通過嚴密邏輯推理得到的結果。
如果邏輯推理的出發點和推理過程中的邏輯關系都沒有問題,就必須尊重邏輯推理的結論。
第一性原理與決策模型的關系
第一性原理在決策模型中具有以下重要作用:
剔除非根本性因素(假設):通過追問“是否必須如此”,剔除多余的因素(假設)。比如,SpaceX通過分析火箭發射成本(燃料成本、火箭制造成本等),實現了火箭可回收,顛覆了“火箭只能一次性使用”的行業傳統。
分解問題直至其最基本的要素:將復雜問題拆解為最小單元(如物理定律、經濟規律、用戶核心需求等),避免被表面現象干擾。
重構新的行動路徑:在最基本的要素基礎上,對解決問題的路徑進行重新組合,而不是依賴傳統或習慣的解決方案。
拆解、分析問題的過程,使用了批判性思維的實用技術。參見《》以及批判性思維的實用技術的其他文章。
決策模型中使用第一性原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事物之間關系的復雜性:部分系統(如社會系統)可能難以完全拆解至基本要素。需要結合系統思維,關注要素之間復雜的、動態的相關關系。參見《》
完全分析需要大量成本:基礎分析如果完全進行,需投入大量時間、精力、資源和數據。通常是找到其中的關鍵因素并優先使用,部分非關鍵因素或參考傳統經驗、數據。
每個人都存在認知偏差:同一決策團隊有可能集體忽略某些隱性因素(假設)。引入外部視角或跨領域合作有可能解決問題。
第一性原理與人的動機或心理的關系
第一性原理在理解人類動機、心理以及日常行為時具有啟發作用。通過把人的復雜行為拆解、分析至最基本的底層需求或認知層次,或許可以比較清晰地識別某種行為背后的核心驅動因素。
第一性原理在心理與動機領域的作用,在于剝離社會文化、道德傳統以及短期情緒疊加在人生中的“噪聲”,正視行為的生物學基礎(如生存、繁衍)與認知核心(如生命的意義、控制欲、占有欲等),從而幫助人們從被動適應轉向主動設計自己的人生。
從底層需求理解行為動機。人的行為有時是其表層欲望的一種表現,第一性原理有助于發現其最底層的心理或動機,從而識別“虛假動機”。
比如,有人追求高薪、奢侈品或社交媒體點贊,但這些可能只是“代理目標”而非真實需求。運用第一性原理進行分析,通過追問“這些目標滿足了我什么?”,最終有可能指向安全感(如高薪對應生存保障)、歸屬感(點贊對應社會認同)或自我實現(奢侈品可能象征有能力)。
結合馬斯洛需求層級理論。第一性原理與馬斯洛需求理論有相通之處,人的行為動機可逐級分解為生理需求→安全→歸屬→尊重→自我實現。
比如,現實生活中如果感到焦慮,可逐層排查:是否睡眠不足(生理)?職業穩定性(安全)?人際關系斷裂(歸屬感)?
有助于破解認知偏差與情緒陷阱,識別情緒背后的深層原因。
以拖延和沖動消費兩種情況為例,可以考慮如下分解步驟:
拖延 → 恐懼失敗 → 對“能力不足”的自我否定 → 核心前提“我必須完美才能被接受”。
沖動購物 → 短暫多巴胺刺激 → 填補孤獨感或緩解壓力 → 底層需求可能是情感滿足或自我獎勵。
有助于對抗社會的“默認假設(規則)”。
比如,社會中習慣性認為“公務員=穩定”、“30歲必須結婚”或“必須生孩子”等,很少有人分析這些慣性思維是否符合個人的真實需求。
依據第一性原理可以提出如下問題:
“穩定對我來說意味著什么?”(可能來自風險厭惡,但某種工作或某種技能從事的職業也可能滿足這個需求)。
“婚姻對我的核心價值是什么?”(陪伴、經濟互助還是社會認可?)。
“生孩子對我有什么意義?”(養老、個人情感滿足或其他?)
第一性原理在心理或動機方面也存在著局限性。
人性是復雜的。情感和潛意識難以完全理性分析,或許心理咨詢可能提供幫助(這也是邏輯思維的局限性之一)。
不同社會的文化差異。某些底層需求,如集體主義社會中的“歸屬感”可能導致集體比個人更重要(洗腦的結果)。
心理的動態變化。一個人的核心需求可能會隨著年齡而變化,如中年危機、學生時期與成人時期。
特別說明:以上分析并非全面的專業心理分析,僅供參考。
一點感悟:
人生真正的挑戰不是拆解、分析自己的底層的根本需求,而是有勇氣直面這些底層真相,并采取行動——比如,是否愿意打破或放棄社會腳本(習慣或規則,比如結婚、生孩子等要求),按自己的第一性原理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