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千萬粉絲的美國美食博主舉著筷子,站在成都街頭被一碗紅油肥腸粉 “點燃” 時,他的味蕾正在經歷一場文化地震。
從清晨酥脆的鍋盔到深夜嫩滑的腦花,這位 “歪果仁” 在麻與辣的交織中,不斷追問著同一個問題:“中國人究竟是如何把普通食材變成魔法的?”
他不走尋常路,偏愛街頭巷尾的地道風味,只恨自己只有一個肚子。
作為一名資深吃貨,博主早餐從馬家場胖哥肥腸粉開始。
博主點了一份麻辣牛肉鍋盔,面團用搟面杖攤成長條,用香料和花椒腌制過的牛肉泥攤一層然后卷起來,再沾上芝麻就放到煎鍋上煎炸到金黃,放到碳爐旁邊烤干,就可以做到做到面皮酥脆可口。
本來博主看到了鍋盔的時候,以為會很干,但是沒想到這么蓬松,吃起來口感很有層次,花椒的麻讓他感覺好像有顆小電池在自己舌頭放電。
肥腸粉是現做的紅薯粉,蔥花、香菜、花生、芝麻、豬油、味精和鹽被高湯一淋,滋味瞬間激發出來,再放上燙熟的粉和豆芽以及鹵肥腸,一碗地道的肥腸粉就上桌了。
肥腸經過長時間熬制,軟爛一口爆汁,嫩滑的口感讓博主感覺太神奇,原來下水還能這樣做,感覺吃不夠的他還問碗里有沒有豬肺,他想試試豬肺的口味。但是翻譯妹子告訴他,豬肺一般用來熬湯的。很少拿來吃,他這才恍然大悟。
成都這座城市既古老又充滿現代感的活力,在這里人們可以感受到古典和科技的巧妙結合。
四川的面食很出名,博主想一探究竟,為什么這里的面可以做得這么好,帶著這個疑問他來到一個專門做面的作坊。
年輕的老板跟他介紹,面粉和水用合適的比例加到攪面機里攪拌充分,然后就來到壓面機壓緊壓實,這樣切成粉絲之后的口感才勁道。
看完面條是如何制作后,博主又來到劉大勇餐廳,這家店的擔擔面很出名。
雞精味精打底,然后加入花椒粉、醬油、辣椒油,蠔油,輔以蘿卜丁和豌豆,在上面倒入燙熟的面條,澆上靈魂豬肉醬和竹筍花生一拌,連博主都被這種滋味折服,一口勁道爽滑的面條下去,嘴巴又開始噴火了。
博主想不明白,為啥四川人那么喜歡麻辣口?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每個地方的飲食,離不開氣候、地理特產還有民族的習慣。
這個博主不像其他的網紅一樣,喜歡打卡熱門酒樓。他更喜歡在街頭,尋找特色的美食,挖掘地道的風味。
這不他又來到一個街頭,專門等一個大叔,因為這個大叔賣豆腐腦已經20多年了,基本上都是開著電動車走街叫賣的。
豆腐腦一如既往川味特色,還是一層紅油覆蓋,各種調料復合在一起,加上豆腐的清香,入口即化,濃淡結合,反而讓味道得到了升華。
入夜之后的成都,更加充滿煙火氣,夜市絕對是胖子的敵人。琳瑯滿目的小吃,鍋巴蝦滑、錫紙腦花、肥腸包大蔥、臭豆腐、苕皮豆干、烤甲魚、炸鹵豬蹄、麻辣兔頭、芝士年糕、烤榴蓮等等。
總之在這里你想吃的應有盡有,博主選擇了一個紅燒豬腦作為自己今晚打卡的美食。
畢竟中國有句老話,吃啥補啥,所以博主認為自己吃了這個,一定會更聰明。
豬腦放在錫紙盒上,用金針菇打底,上面放兩勺蒜蓉,然后加上辣椒醬,烤上十幾分鐘之后,再澆上靈魂紅油醬汁,完美的一道菜出現。
博主說這個豬腦花有點像豆腐腦,但是獨特之處是加上金針菇,軟綿的口感加上金針菇的爽脆,別有一番風味。
愛吃的博主又跑到了缽缽雞探,缽缽雞更多的是冷泡,這樣花椒和辣椒的麻辣不會那么劇烈上頭,博主嘗了一塊毛肚,這種冷鹵的感覺很特別,接著又開始嘗試雞爪和雞胗以及素菜。
他說這是他吃過最美味的雞爪,在外國爪子類一般都很少人吃的,沒想到在中國這里,能做成如此好吃美味的零食。
但是他覺得這么一小口,根本不夠塞牙縫。他好奇人們是怎么發明這個一小串一小串的東西?
在成都的美食之旅中,博主的每一個腳步都踏在了煙火氣升騰的街頭巷尾,每一次品嘗都是對成都美食文化的一次深入解讀。這座古老與現代交織的城市,用它獨特的飲食文化訴說著一方水土的密碼。
成都用舌尖上的盛宴告訴世界:真正的城市活力,就藏在街頭巷尾的鍋氣里,藏在世代相傳的手藝中,更藏在每一個熱愛生活的人眼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