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作為一個天然深水港,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地理位置上也是位于交通要沖,也正是因此英國殖民者才通過了不平等條約占領了香港。
而對于中國人而言這也是百年恥辱近代史的開端,在新中國成立之后毛主席等黨和國家的領導人也一直在考慮收回香港,只是短期內礙于時勢未能成行。
直到中國與美國為首的西方關系開始緩和,此事才算是放諸于桌面得以推進。
1974年5月,毛主席在中南海同英國前首相愛德華·希斯見面,周總理和鄧小平也參與了會面。因為中美關系的緩和,英國方面也表達了相當的善意,表示愿意提供技術來推動中國經濟的發展。但在中英之間關于香港的問題顯然是不可能跳過的,毛主席也適時的提出了收回香港的話題。
彼時九龍租期按照不平等條約只剩24年,怎么解決也就成為了必須要商量的問題。
到了十一屆三中全會,鄧小平也事實上成為了二代的領導核心。租期日漸臨近,解決香港問題也迫在眉睫。
作為既得利益者,英國人利用香港在東亞貿易、金融中賺的可謂是盆滿缽滿,自然是不愿意“拱手相讓”的。為了繼續掌握香港的管理權,英國方面也派遣了香港負責人麥理浩同鄧小平商量,提出了希望可以繼續租借的要求。
對此鄧小平則態度非常堅定,明確表示:“香港主權問題不容退讓,其當屬于中華人民共和國,過去的不平等條約,如今也該劃上句號。”
這不僅符合中方主權要求,也是中華兒女的共同愿望。而英方見事已至此,也意識到香港回歸已成定局,于是決定退而求其次為自己多爭取利益。
英方提出了他們的質疑,那就是我方怎么保證香港的繁榮穩定?鄧小平考慮到國際形勢的現狀,也順勢提出了一國兩制的構想。
這樣的構想無疑是巨大讓步,英國人難免不心動。而在1982年,英國前首相希斯的再次訪華中鄧小平再次表明了中國政府一定會收回香港的態度。
事已至此,同年9月有“鐵娘子”之稱的英國女首相撒切爾訪華,訪華的主要議題就是專門磋商相關問題。
當時英軍剛在馬島戰爭中擊敗阿根廷,可謂是一時風頭無兩,撒切爾夫人也是志得意滿,其執政風格也向來強硬,是以此行準備向中方表明她的強硬立場。
對此鄧小平早有預料,在歡迎禮儀上表現出友好,舉行了盛大的迎賓儀式的同時,會談中卻是態度鮮明。
9月24日,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同撒切爾舉行會談。鄧小平提到和平共處的原則,想要同英方友好交談。但撒切爾卻態度很強硬,直接聲稱:“中方必須接受過去的三個條約,只有這樣,英方才會考慮香港主權后續事宜。”
對于這一“囂張發言”,鄧公穩如泰山,態度堅定的表示:“主權問題不容討論,香港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我們現在所談判的是對香港問題的處理。”
撒切爾見鄧小平在沒有任何情緒變化的前提下講出十分強硬的話,意識到了中方的堅定立場。于是緩和話題,表示:“香港如今的繁榮是在英國的帶領下打造的,如果中方執意收回香港主權,那么香港發展很可能會造成巨大影響。”
對此,鄧小平再談一國兩制,對于英國方面的質疑,直言:“若香港內部發生動亂,中方決定將重新考慮接收香港計劃,在時間和方式上另作改變。”這句話信息量很大,撒切爾一聽就明白了。
之后雙方多次舉行談判,撒切爾讓步(這也更多的是受制于國際局勢、中英實力對比變化),允許中國在香港駐軍,香港接收計劃可逐步推進。
經過長期博弈,英方同意簽訂《中英香港問題聯合聲明》。
《聲明》簽署后,很多人都覺得“事情穩了”,但鄧小平卻不這么認為。
1992年軍委擬定出香港接收計劃后,鄧小平把時任軍委副主席劉華清叫來,表示要親自審閱計劃細則。看完后,鄧小平眉頭一皺,在文件上寫了兩個字“軟了”。劉華清立刻詢問具體情況,鄧小平表示:“接收香港計劃固然可行,卻忽視了武力準備這一點,一定要做好武力接受香港的準備。”
事實證明,鄧小平的考慮是有道理的。1997年,在香港回歸的關鍵時刻,英方試圖再找理由推諉,中方則堅持原則,談判為主,軍事準備為輔,英方見此情景只好讓步。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懷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