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李嘉誠賣掉海外43個港口,套現228億美元,引起了巨大的轟動。不過實際上,最近幾年李嘉誠一直在海外賣資產。
2021年,李嘉誠以100億歐元出售歐洲電信塔資產,但因英國反壟斷調查一度受阻,最終虧損超1300億港元。2025年3月,長和宣布將全球港口業務核心資產出售給貝萊德財團,涵蓋巴拿馬運河兩端戰略港口,交易金額達1657億元人民幣,預計凈負債率降至18%以下。盡管巴拿馬政府質疑其特許經營權合法性,但李嘉誠通過引入美資財團“去中資化”,成功規避政治風險。
光是這三筆交易,李嘉誠已經套現2447億。目前李嘉誠家族在海外至少還有萬億資產,主要是通過長實跟長和持有。這兩家公司大部分股份都在李家手中,換句話說這兩家公司基本上跟李家的私人公司沒區別。
那李嘉誠到底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現在這個位置,成為中國真正首富的呢?
一、戰火中崛起的少年
1928年,李嘉誠生于廣東潮州書香世家,父親李云經是當地知名教師。1938年,日軍鐵蹄踐踏潮州,10歲的他隨家人逃難至香港投靠舅舅莊靜庵。1943年,父親病逝,15歲的李嘉誠輟學打工,在茶樓當跑堂,每天工作16小時,卻悄悄將鬧鐘調快10分鐘,養成“永遠快人一步”的商業思維。在鐘表行當學徒期間,他練就了察言觀色的本領,從五金推銷員轉型塑料制品銷售,敏銳捕捉到歐美市場對塑膠花的需求,為日后的創業埋下伏筆。
二、塑膠花掀起財富風暴
1950年,22歲的李嘉誠以7000港元積蓄加5萬港元借款創辦長江塑膠廠,憑借從意大利引進的塑膠花技術,迅速打開香港市場,產品暢銷東南亞甚至南非,成為名震一時的“塑料花大王”。然而,過度擴張導致質量危機,他親自登門道歉并銷毀次品,以誠信挽回信譽,這段經歷成為他“未買先思賣”風險意識的啟蒙。
三、地產抄底奠定商業帝國
1958年,李嘉誠進軍地產業,以獨到的眼光在港島北角興建工業大廈。1967年香港暴動期間,地價暴跌,他逆勢收購大量土地,十年后香港地產繁榮期到來,這些低價購入的地皮成為其商業帝國的基
本。1972年長江實業上市,1978年更以6.2億港元收購英資和記黃埔22.4%股權,成為首位掌控英資財團的華人,被《財富》雜志譽為“長江實業擴張主義”。
四、全球化布局的“如水智慧”
進入1980年代,李嘉誠加速全球擴張:1986年收購加拿大赫斯基石油,1990年代構建“港口-零售-能源-電訊”四大支柱產業,旗下港口覆蓋全球26個國家,屈臣氏零售網絡橫跨亞歐。2015年斥資103億英鎊拿下英國O2電信,被戲稱“買下半個英國”。其商業哲學如水般靈活,2025年以228億美元拋售43個港口資產,保留中國香港及內地核心資產,被解讀為規避地緣風險的“世紀大甩賣”。
如今,這位97歲的商業巨擘正以千億級現金流布局AI醫療、新能源領域,其資本騰挪不僅是商業智慧的體現,更折射出全球化退潮下資本避險的生存法則。正如他早年從塑料花轉型玩具的果斷,李嘉誠的傳奇仍在繼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