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丨韓璐 編輯丨譚璐
在上海閔行的新虹橋國際醫學園區內,有一家“特殊”的百匯醫院。
明亮的大堂、酒店式的前臺、舒適的休息區與休閑的咖啡吧,更像是一家酒店。
這家中外合資的綜合醫院,正加速本土化,2月末剛被納入醫保定點,隨后上線了預約就診、復診配藥等網上服務。
上海百匯醫院在2023年2月投入運營,隸屬于IHH醫療集團,由IHH、上海虹信醫療投資以及泰康保險共同出資。
目前運營的一期項目,總投資超過16億元,建筑面積超過8.4萬平方米,有地上12層及地下2層,不同級別的醫生,掛號費用從幾百到上千元不等。
百匯醫院內部人士向《21CBR》記者介紹,醫院還設有體檢中心、預防接種和醫美中心。
百匯醫院所屬的IHH醫療集團,在新加坡上市,市值約合1000億元人民幣,為全球最大的醫療機構之一,在全球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83家醫院和超過7萬名員工。
IHH在中國香港還有一家港怡醫院,是香港最新的私立醫院之一,運營了8年。中國醫療領域對外開放不斷深化,IHH醫療集團趁勢加碼。
IHH醫療(北亞洲)區域CEO曾慶亷對《21CBR》記者表示,IHH將繼續深化在華醫療版圖布局,升級位于浦東新區金橋的百匯醫療上海瑞浦門診部,2025年位于上海廣場的大型旗艦醫療中心也將開業。
“相比合資,獨資的決策度更高,在理念的統一性,選址的靈活度,布局的調整上,會更有話語權。”曾慶亷相信,內地逐步開放設立外商獨資醫院,IHH將有更多的機會與空間。
以下為曾慶亷自述:
差異為王
上海百匯醫院才運營一年,還有很長的時間去探索差異化。
國內很多公立三甲醫院在加強特需、國際部的建設,未來會和我們形成競爭。
作為商保患者,自己成為支付方的時候,選擇很重要。有的患者希望看到大專家的同時,服務體驗更好,可能就會選擇同樣有專家坐診的百匯。
關鍵在于,我們能夠提供差異化的服務。沒有一家醫院可以運營兩三年就盈利,香港港怡也摸索了五六年時間。
曾慶亷
上海百匯醫院,目標人群是老齡化人口,在癌癥治療之外,骨科、醫美是我們的重點科室,也有體檢以及預防接種業務。
國內醫保通過集采,降低了藥品和耗材的價格。我們的采購談判能力也不弱,在與藥企、器械公司合作時,我們不是一家醫院,而是全球80多家醫院的體量。
醫生的目標是讓患者健康,如何平衡患者的花費與醫院的營收,是醫院行政人員要負責的內容。
我的任務就是維護醫院的健康運作,醫院行政管理人員的職責,更多在于平衡投入產出比,醫院里能夠產生營收的要素是固定的,藥、器械、手術費、影像使用費等。
比如買一臺高端機器,肯定需要有足夠多的患者,才能平衡成本。
IHH不會通過提高藥價或者影像價格來獲得收益,最終還是靠服務體驗。
我們的合作方是泰康,通過保險公司,可以了解到商保用戶畫像,他們的需求在哪里,我們可以有的放矢。
至于學科特長,我和國內不同醫學院的教授、醫院接觸,了解他們的長處與不足,不足的部分如果IHH又有能力做好,那就是我們未來發展的方向。
此前,香港港怡和一家由英國著名大學衍生的手術機器人公司合作,其設備可以無創做一些婦科手術,對患者來說既減少了術中痛苦,對術后康復也有益處。我們正嘗試把合作落地到上海。
觀察歐美等發達國家,隨著麻醉、藥物、手術技術的發展,以前復雜的手術,現在在日間手術中心就能完成,快速恢復正常生活。
2025年,我們在上海的旗艦醫療中心將投入運營,會開展復雜的日間手術。
因地制宜
IHH醫療集團在全球10多個國家或地區,開設超過83家醫院,其中在印度有34家,其他依次是土耳其、馬來西亞、新加坡,分別擁有18、18、4家醫院。
全球布局背后,有一個簡單的邏輯——病人在哪里,醫院就開在哪里。
對IHH這樣的私立醫療集團來說,關鍵是尋找公共醫療不足、民營醫療空間夠大的市場。
來源:圖蟲
每個國家的國情不同,醫療政策各異。例如,加拿大基本都是公共醫療,確保民眾醫療資源獲取的公平性,也限制了更多元醫療服務的空間。
不論在哪個國家,醫療的區別在于,誰是支付方,是政府還是患者。
在中國,人們在健康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醫保保障的基礎醫療不能滿足所有人的需求,民營醫療正在釋放空間。
我在香港醫院管理局工作超過25年,做過醫生,也做過行政管理,最大的感觸是,民營醫療在哪個國家都不容易,最重要的是探索這個地區的患者需要什么,公立醫療提供了什么,還有哪些需求未被滿足。
IHH進入中國市場,更多是從人們的需求出發,比如老年人的健康保障,從預防、早診早治、維持健康的角度出發。
我們不需要一家有著幾千張床位的大醫院,上海百匯醫院的床位只有500張,算上周轉率,即便住滿,每天的患者也就100-200人。
我們的商業模式,不是讓更多患者來住院,是讓每個人保持健康。
IHH醫療的可持續發展愿景是“關懷,至善至遠”(Care,For Good.),主打的不是最高端的醫療服務或最尖端的科研成果,而是關懷。
病人需要什么,就給他們什么,成為患者最值得信賴的伙伴。如果目標是把患者推進手術間,就得不到這份信任了。
從醫院角度,不同國家的需求側重點不一樣。比如在印度,老齡化問題不嚴重,發生意外的概率更高。我們在印度的醫院,最出名的服務是器官移植、骨折、植皮治療等。
在新加坡,醫院側重在兒童癌癥治療方面,每年會接待不少海外患者。香港的港怡醫院,則擅長肝臟方面的手術以及癌癥研究。
逐步探索
20年前,IHH進入中國,最初主要為外籍人士提供醫療服務。
2006年,我們在上海設立首家百匯醫療中心,2007年收購上海瑞新醫療集團(Worldlink Group),逐步拓展服務范圍和診所網絡,先后開設內科、外科、骨科、婦科、兒科等多個科室。
現在百匯醫院主要接待上海的患者,之后希望吸引日本、韓國等周邊國家的患者前來就診。
醫療方面,內地有一些領域比國外發展得更快,例如AI、醫療儀器、干細胞療法等,百匯也可以把內地的高端醫療帶去國外,把國外的患者帶來上海。
香港港怡則是另一種風格,申請開設醫院時,香港特區政府的要求之一,是讓香港居民“安心”就診。
安心體現在價格上。香港的私立醫院,手術和藥品定價各異,很多人就診前會掂量是否有足夠財力支付費用。港怡采用全包套餐式收費,讓患者更安心。
港怡醫院是與香港大學合作的私立教學醫院,盈利要求外,還有兩個重要目標。
一是尖端前沿,不論醫療技術還是科研方向,都要做到高端。例如,新冠期間,港怡醫院參與科興生物疫苗的研究。
二是專業培訓,我們作為香港大學的教學醫院,分科室建立培訓機制,為大學提供醫生、護士、藥劑師等職業培訓。
中國的這兩家醫院,定位不同,最終目標是一樣的。
我們以醫院為中心,通過診所(健康預防)+ 醫院(診療手術)的模式,以上海輻射長三角,以香港輻射大灣區,為更多患者提供醫療服務。
國內一些私立醫院走大專科模式,我們選擇做綜合醫院,一家醫院應該是多功能的,手術室是靈活的,為患者和更大的儀器留足空間。
國內醫院模式的發展會趨向多樣化,IHH希望把海外的創新模式帶到中國。
圖片來源:百匯,除標注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