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智一直以來都為自己能在毛主席身邊工作為榮,多年以后,他還在為離開毛主席而后悔。
高智和毛主席的第一次見面是在1945 年,彼時,毛澤東的領袖風范與獨特氣質深深吸引了高智。不久之后,高智便被調入中央機要科工作。
1947 年,高智毅然跟隨毛澤東抵達西柏坡。
兩年后,高智隨同中央機關以及毛澤東一同進入北平城。彼時,百廢待興,需要處理的事務非常的繁雜,但是,高智在機要崗位上,仍舊認真細致地處理著每一份文件。
基于高智的超高能力,1952 年,上級做出了調派高智到毛澤東身邊擔任機要秘書的決定。起初,高智猶豫不決。他的心里深知毛主席工作的重要性與復雜性,且自己身為陜北人,與毛主席的湖南口音存在差異,擔心因語言溝通障礙而影響工作的順利開展。
見狀,其他工作人員對他進行耐心勸說和鼓勵,最終,高智鼓起勇氣,踏入了中南海豐澤園,正式開啟了他長達十年的機要秘書生涯。
受到毛主席的影響,高智還養成了一個好習慣。
毛主席睡覺的床是一張普通的木板床,面積大約有一張半單人床大小。床的左邊堆滿了書籍、雜志和報紙。毛主席平時除了開會、寫東西,會抓緊一切零碎時間閱讀。哪怕是在理發的短暫時間里,他也會讓工作人員準備好書籍。
高智記得,有一天毛主席突然提出要看《增廣賢文》,他便立刻積極去尋找。找到書籍后,正逢毛主席休息,高智好奇地翻了一下,發現書中內容十分有趣,于是他連忙找來白紙,認真地抄錄了一遍,才將書呈遞給毛主席。
此后,高智在工作之余也養成了熱愛學習的習慣。
1962 年 4 月 19 日,毛主席與機要秘書高智展開了一次深入的交談。彼時,國家發展正處于關鍵時期,毛主席號召干部奔赴艱苦地區鍛煉。毛主席關切地詢問高智對未來工作的規劃,高智就此面臨著一個艱難抉擇。
高智的故鄉在陜西,在高智看來,回到家鄉,能更深入地洞察基層實情,為家鄉發展貢獻力量。毛主席對高智的決定表示理解與支持。
這次談話持續了 70 分鐘,其間毛主席說道:“不管你到了什么地方,做什么工作,都要繼續為我做點事情”。
不久后,高智告別中南海,告別朝夕相伴的毛主席,踏上了返回陜西的征程。回到陜西,他服從省委領導的安排,進入省委政研室,成為一名普通研究人員。
從毛主席身邊的機要秘書轉變為地方研究人員,工作環境與職責發生了巨大轉變,但高智毫無怨言,迅速投身新工作。
高智深知調研工作對于了解基層實際情況、為省委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的重要性。于是,他一頭扎進調研工作中,深入陜西各地的農村、工廠、社區,與群眾和基層干部交流,掌握第一手資料。
在農村調研時,高智關注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他穿梭于田間地頭,仔細觀察農作物的生長狀況,與農民探討種植技術、水利灌溉、肥料使用等問題。
當時,陜西部分地區面臨著干旱缺水的困境,嚴重影響了農作物的產量。高智通過實地走訪和與專家交流,提出了興修小型水利設施、推廣節水灌溉技術的建議。他撰寫的關于農村水利建設的調研報告,詳細分析了各地的實際情況和可行的解決方案,為省委制定農業發展政策提供了有力參考。
這些建議得到了省委的重視,并逐步在一些地區實施,有效改善了當地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了農作物的抗旱能力,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農民的收成。
在工業領域,高智深入工廠車間,了解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面臨的困難以及工人的工作生活情況。
他發現一些工廠存在設備老化、技術落后、管理不善等問題,導致生產效率低下,產品質量不高。高智積極收集相關數據,與企業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共同探討改進措施。
他建議引進先進的生產設備和技術,加強對工人的技能培訓,優化企業管理模式。他將這些調研成果整理成報告,為省委推動工業現代化提供了詳實的資料和合理的建議。省委根據這些建議,制定了一系列扶持工業企業發展的政策,促進了陜西工業的升級轉型。
在工作之余,高智對毛主席的思念愈發強烈,他心中一直期盼著能有機會再度見到毛主席。
終于,1965 年 1 月,高智迎來了一個出國訪問的契機。按照安排,代表團需先在北京集結。
得知這一消息后,高智內心激動不已。為踐行毛主席曾經的囑托,他特意選擇乘火車前往北京。在火車上,他徹夜未眠,一心想著為毛主席做些實事。他詳細記錄下從西安到鄭州的鐵路狀況,每個隧道的數量、長度,都認真記錄在本子上。
1 月 13 日下午,高智抵達北京。火車一到站,他便迫不及待地直奔府右街中南海西門。
來到豐澤園后,高智得知毛主席正在休息,便在值班室靜靜等候。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高智的心情既緊張又期待。不久,值班室的電話驟然響起,接替高智擔任機要秘書的徐業夫接起電話后,興奮地說了聲 “主席醒了”,隨即急忙奔向毛主席的臥室。
過了一會兒,徐業夫返回衛士值班室,告知高智:“主席讓你馬上去。” 高智立刻起身,跟在徐業夫身后。徐業夫手中端著為毛主席準備的茶水,走在前面,高智則快步緊跟其后。
走進毛主席的臥室,高智看到毛主席正躺在床上看報紙。聽到有人進來,毛主席放下報紙,目光投向門口,臉上浮現出和藹的笑容,并伸出手來。高智見狀,三步并作兩步走上前,緊緊握住毛主席的手,激動地說道:“主席,您好!”
毛主席拉著高智,讓他坐在床邊的椅子上。高智平復了一下情緒,開始簡要匯報自己回到陜西后的工作情況,包括陜西的外事工作動態,以及自己在工作和學習方面的收獲。
交談中,毛主席顯得格外興奮。他感慨地說:“我在江西只住了 7 年,在延安住了 13 年啊!”
說著,他掰著指頭計算時間,接著回憶道:“在陜北的時候,打了兩個重要的仗,一個是抗日戰爭,一個是解放戰爭打蔣介石!陜北的人民太好了,我一直想著要回去看看,再嘗嘗那里的小米,還要沿著黃河走一趟。”
高智看了看表,發現已和毛主席談了 40 多分鐘。他想到毛主席醒來后還未用餐,晚上還有重要會議要參加,便起身準備告辭。毛主席握著高智的手,親切叮囑他出國訪問歸來后再來相見。高智
未曾料到,這竟是他與毛主席的最后一次見面。
1976 年 9 月 9 日下午 3 點,對高智而言是最痛苦的時刻,彼時,他正在戶縣全身心投入領導班子整頓工作。收音機里很快宣告了一個噩耗:偉大領袖毛澤東同志因病與世長辭的噩耗。
高智始終無法相信這一噩耗,下班回到家,他把自己關進房間,獨自坐在桌前,桌上擺著一瓶酒。他一杯接一杯地往嘴里灌。
他對著空蕩蕩的房間,一遍又一遍地喃喃低語:“毛主席呀毛主席,您不是說要回陜西看看,讓我給您打前站嗎?怎么還沒等到這一天,您就走了呢?”
沉浸在巨大悲痛中的高智,第一時間向組織提出前往北京參加悼念活動的請求。他想要向毛主席的遺體作最后的告別。
當時全國上下沉浸在悲慟之中,各項事務需有條不紊地安排,進京受到嚴格限制。高智所在的省上,出于多方面考量,并未批準他的請求。但高智并未就此放棄,他再次向組織提出,哪怕自費,他也要前往北京,只為能再見毛主席一面。
可他的這一請求依舊遭到拒絕。9 月 13 日,一通來自北京的電話,重新點燃了他的希望。電話那頭,北京有關人員的語氣帶著一絲責備:“主席身邊的人都來了,你為什么不來?李敏也催問了好幾次。你和你愛人最好明天就來。”
第二天傍晚,高智和愛人懷著復雜的心情,登上了前往北京的飛機。抵達北京后,他們徑直入住民族飯店。
在飯店里,高智見到了葉子龍、羅光祿、李銀橋等曾在毛主席身邊工作過的同志。大家的眼神中都透著深深的悲痛。
9 月 16 日下午 5 點,按照治喪委員會的安排,高智來到了人民大會堂。當他踏入那莊嚴肅穆的大廳,他緩緩走到毛主席的遺體前,雙腿不由自主地彎曲,深深地跪了下去,然后緩緩地磕了三個頭:“主席,我來看您了,我來送您最后一程了……” 周圍的人也被高智的悲痛所感染,不少人也跟著落淚,整個大廳沉浸在一片哀傷之中。
離開北京前,高智將一副毛主席生前用過的麻將交給了李敏。這副麻將,是高智離開中南海時,作為珍貴的紀念物留存下來的。
高智回去后大病一場,用自己的余生懷念毛主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