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初冬的杭州,涌金門修繕工程正緊鑼密鼓地進行。幾名施工工人在揮動鐵鍬挖土時,突然觸碰到一層異常堅硬的泥土。工人定睛一看,發現腳下的泥土呈現出青灰色,頓時面面相覷。
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工人聞訊趕來,只看了一眼,便得出了結論:“這是青膏泥!”青膏泥是一種特殊的建筑材料,自秦漢以來常用于墓葬封土,因此這位老工人斷定:“下面一定有古墓”。
隨著挖掘的深入,一口刻有“武松之柩”的棺槨赫然顯現在眾人面前。現場瞬間鴉雀無聲,誰也沒想到,在《水滸傳》中創造了“景陽岡打虎”“血濺鴛鴦樓”等傳奇故事的武松竟然真的存在。
時任杭州知府聞訊后,親自到場查驗。這位推崇“死者為大”的官員,在下令記錄墓志內容后,又令眾人將棺槨重新安葬。
據墓志記載,武松生于北宋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卒于北宋致和二年(1155年)。值得一提的是,墓志中并未提及武松的梁山好漢身份。
需要說明的是,與小說中“行者武松”的形象截然不同,真實的武松是一位兼具俠義與家國情懷的義士。
武松出身貧苦,自幼習武,練就了一身過硬的武藝,年輕時曾在杭州街頭賣藝,他經常路見不平,熱心幫助貧民百姓,在當時的杭州可謂是深得人心。
時任杭州知府高權愛惜武松的才能,將他收至麾下,提拔他做了都頭。然而,好景不長的是,沒過幾年,高權因奸臣的彈劾而丟官罷職,武松也再度流落街頭。
繼任者蔡鋆(蔡京之子)倒行逆施,魚肉百姓,搞得杭州民眾怨聲載道。武松激于義憤,挺身而出,準備除掉此人,為民除害。
但遺憾的是,武松的刺殺行動雖然成功,但他卻因為寡不敵眾,被官兵擒拿,在受盡酷刑后英勇就義。
武松的這一英勇事跡在《臨安縣志》《西湖大觀》等史料中有明確記載,但卻與小說中“醉打蔣門神”“血濺鴛鴦樓”的江湖恩怨毫無關聯。
無獨有偶,1964年,出于城市規劃建設的需要,杭州決定對武松墓進行搬遷。在搬遷之前,考古部門特意對武松墓進行了發掘。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武松雖是蓋世英雄,但棺槨里除了他的遺骨外,無任何陪葬品。而且武松的遺骨上布滿了傷痕,很顯然,他在生前遭受了非人的折磨。
專家對武松的遺骨進行了測量,得出了一個驚人的結果:武松的身高還不到1.6米,這與《水滸傳》中武松身高九尺(約合兩米左右)的偉岸形象大相徑庭。
此外,專家還發現,盡管武松的遺骨傷痕累累,但卻是健全的。因此可以證明“武松單臂擒方臘”的故事是完全虛構的。
雖然武松的真實形象并沒有《水滸傳》中那樣偉岸挺拔,但這并不影響他在廣大人民群眾的光輝形象。因為,真實的武松,同樣是俠義的化身,同樣有著錚錚鐵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