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土地政策,關系億萬農民切身利益,更關乎三農發展和社會穩定。也正因為此,農村土地政策也一直被更多關注,幾乎每到兩會期間等重要時間節點,都會成為熱議話題。
客觀地講,也有不少人對當前農村土地使用權或承包權產生一些質疑或爭議。比如說,隨著生老病死等家庭人口的改變,有的家庭人口多卻耕地少,而有的家庭人口少而耕地多。有人認為,這是一種不平衡,甚至也有人說這“太不公平”。
所以,對耕地打亂重分,也是一部分人的呼吁和訴求。但是,第一輪第二輪承包后,土地承包到期后還要延續30年,這讓很多對土地“打亂重分”的想法有些失落。
那么,國家為什么一直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一再延續,這無疑給更多農民提供了更大的保障和穩定性。但是對于新增人口不增地這樣的說法,我們該怎么認為?
在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官方賬號“中國三農發布”中,權威專家張紅宇為大家解讀了“為什么新出生人口分不到地”。
張紅宇,作為中國農業風險管理研究會會長,農業和農村部鄉村振興抓夾咨詢委員會委員,他的觀點,是有相當分量和意義,很有代表性的。
他在鏡頭中張會長說:大家注意,我們叫家庭承包,我們不是按人承包,當時分地的時候叫以家庭經營為單位為基礎,而不是按人為經營單位,不是按人來分地的基礎,所以,新增人口永不增地,減人不減地,增人不增地。
至于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張會長表示可以通過非農產業,通過集體經濟發展以后的收入分配,通過開發沒有承包到戶的荒山荒坡機動地,最核心的是通過非農產業來解決這個問題。張會長還表示“這是中央的原則,核心是我們的地是按戶承包,不是按人承包”。
不過,對此也有網友對張會長的解釋有一定的不同看法,話說,既然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土地當時是按戶承包,不是按人口多少承包,但是,為什么當時分地按照人口多少分給家庭戶呢?村上每口人多少地,也是當時普遍的說法,只不過是按照當時家庭人口多少來說而已。
如果當時分地的時候不論人口,只是按每戶平均五畝八畝分,當然也不會有這種質疑出現。
當然,這樣說,并不意味著對土地“打亂重分”或按照家庭人口多少隨時分土地這種觀點的支持。按照家庭人口多少打亂重分,這樣帶來的矛盾或許更多,不利于農戶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和持續性,或許會讓農戶更無利益保障。
再加上一些農戶在土地流轉或其它使用權改變過程中得到補償,然后如果再給他們分土地,可能更不公平。
所以,在宏觀上,農村土地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并繼續延長承包時間,這是最適合客觀現狀的土地政策。這樣對農民,也有更多的利益保障,有利于整體穩定。
而張會長所言,通過非農產業,通過集體經濟,通過其它未承包土地對新增人口權益的保障和維護,我們所有人都應該舉雙手贊成。農民利益不僅僅是土地,靠自己種地吃飯穿衣養活自己的農村人口又有多少?在未來,發展非農產業,發展集體經濟,或許才是更應該發揮作用的強農富農領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