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自2025年上任后,以“國家安全”為名,多次宣稱巴拿馬運河是“美國建造的資產”,并揚言要“收回控制權”。其政府通過威脅對運河收入征收懲罰性關稅、凍結巴拿馬官員在美資產等手段施壓。巴拿馬作為小國,經濟高度依賴運河(運河收入占其GDP的15%),且金融體系與美元深度綁定,最終被迫妥協,啟動對長和港口特許權的“違憲審查”。
美國以“減少中國影響力”為由,逼迫巴拿馬退出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并渲染“中國控制運河”的虛假敘事。盡管巴拿馬總統穆利諾多次否認,但美方通過外交施壓,迫使巴拿馬政府重新評估長和港口的合同合法性,最終導致李嘉誠退出。
此次交易總價值228億美元,相當于以港口11年凈利潤買斷永久運營權。表面看是“賤賣”,實則是李嘉誠對地緣風險的精準預判:巴拿馬政府可能提前終止2047年到期的特許經營權,長和面臨資產強制征收風險。交易為長和帶來190億美元現金,凈負債率從23.6%降至18%以下,為其布局新能源、數字基建等低風險領域提供彈藥。
而巴拿馬在美方壓力下被迫“選邊站”,付出了慘重的經濟代價:首先,美國軍艦2024年穿越運河116次,卻拖欠通行費2700萬美元;而美資控制港口后,巴方稅收和就業紅利將大幅縮水。其次,退出“一帶一路”導致其失去中國基建投資與貿易便利化支持,長期發展前景受限。
巴拿馬運河被美國控制,中方并非是毫無辦法,中國加速推進尼加拉瓜運河、北極航道及希臘比雷埃夫斯港建設,目標到2030年將巴拿馬運河依賴度降低至15%以下。中國聯合拉美國家推動“運河治理多邊化”,主張以《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取代美國單邊干預,同時通過國際仲裁挑戰美方“長臂管轄”。
總而言之,李嘉誠的撤退,既是“不賺最后一個銅板”商業哲學的體現,也是全球化退潮下跨國資本的無奈選擇。而特朗普的“運河回歸”議程,則暴露了美國試圖通過“資本+武力”復合霸權重塑全球秩序的野心。這場博弈的終局,或將決定21世紀海權規則的走向——是重回“炮艦外交”的叢林法則,還是邁向多邊共治的公平貿易?答案或許藏在巴拿馬運河的潮汐聲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