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對月球的探索歷程中,每一次嘗試都充滿了未知與挑戰。即便是老牌航天大國美國也是步履蹣跚,今年3月6日,“雅典娜”在月球著陸時出現意外,再次凸顯了探月之路的艱難與不易。
美國東部時間3月6日,美私營企業“直覺機器”公司研發的月球著陸器“雅典娜”月球著陸器在萬眾矚目中嘗試在月球南極附近的隕石坑著陸。然而,這次著陸并未如預期般順利,降落后未能呈直立狀態,之后一度無法探知這臺探測器的具體情況。
而據“直覺機器”公司3月7日透露,“雅典娜”在著陸數小時后傳回了一張照片,顯示其已在月球表面側翻。從圖像上看,這臺探測器已經在月球表面躺平,幾只腳伸向前方,仿佛是睡覺的姿態。
這一突如其來的變故,讓任務指揮團隊迅速意識到,著陸器側翻的姿態導致其太陽能電池板無法有效接收陽光,進而無法充電,任務因此不得不提前結束,其在月球表面工作的時間僅10小時左右。
“雅典娜”著陸器的這次任務,原本承載著多項重要的科學探測使命。它攜帶了包括鉆探設備和質譜儀、激光反向反射器陣列等在內的多種先進科技設備儀器,計劃在月球表面測試通信系統,并部署可在月面跳躍的無人機。
此外,著陸器上還搭載了一輛由日本Dymon公司制造的技術演示機器人“Yaoki”。這些設備和技術的運用,原本有望為人類對月球的深入了解提供寶貴的數據和經驗。
然而,由于著陸時的側翻,這些計劃都化為了泡影。任務指揮團隊結合太陽光角度、著陸器太陽能電池板的方向以及環境溫度等因素,判斷“雅典娜”在側翻狀態下無法充電,因此其任務只能提前結束。盡管在電池耗盡之前,“雅典娜”仍加速完成了幾項科學任務,并傳回了部分數據,但這些數據相較于原計劃而言,無疑是大打折扣的。
那么,“雅典娜”月球著陸器究竟是如何在著陸時發生側翻的呢?根據其降落時的表現來看,它在預定著陸地點未能按原計劃著陸,發動機未能及時關閉,在本該接觸月球表面的時刻,發動機仍然在工作,很可能是這個原因導致著陸器在發動機動力驅使下遠離了著陸地點,飛行至少400米后才著陸。
這一過程中,可能是由于橫向移動的速度較快,導致了著陸器的側翻。
“雅典娜”著陸器在月球上的著陸地點是迄今最靠近月球南極點的著陸點。美國航天局其實已經看淡了它的失敗,負責太空技術的副局長克萊頓·特納表示,盡管此次任務沒有實現預定目標,但它為美國繼續發展“月球商業運載服務計劃”提供了寶貴的參考和經驗。
“雅典娜”的任務已提前結束,但它所攜帶的科學設備和技術演示機器人所收集到的數據,仍然具有寶貴的科研價值。相關團隊正在對這些數據進行評估和分析,以期能夠為人類對月球的認知提供新的視角和見解。同時,“直覺機器”公司也將從這次失敗中汲取教訓,不斷優化和改進其月球著陸器的設計和性能,為人類未來的探月行動貢獻更多的力量。
其實這一年多來美國已經多次探月登月,但是成功次數少失敗次數多,去年美國就有一臺名為“奧德修斯”號的月球著陸器著陸失敗同樣是側翻在月球表面,而雅典娜月球著陸器幾乎是復制了前者的失敗過程。另外還有與雅典娜一起潛前往月球的“奧丁”號月球探測器,在到達月球軌道后處于失聯狀態,至今無法操控。
不過美國也在今年2月26日實現了藍幽靈1號月球著陸器的成功著陸,是其近年來探月行動中一次罕見的成功。
探月的不易,不僅體現在技術層面的挑戰上,更體現在人類對未知世界的敬畏和探索精神的堅持上。每一次失敗,都是對人類智慧和勇氣的考驗;每一次成功,都是對人類探索精神的最好詮釋。
正如“直覺機器”公司所言,“雅典娜”著陸區域有地形崎嶇等不利條件,此次任務為未來探索相關區域提供了經驗。這無疑將為人類未來的探月行動提供重要的參考和借鑒。
在未來的日子里,人類對月球的探索仍將繼續,也將能夠克服更多的挑戰和困難,實現對月球乃至更遙遠星體的深入探索。讓我們期待人類在未來的探月行動中取得更多的成果和突破吧!
消息來源:央視新聞3月8日報道《美月球著陸器“雅典娜”著陸時側翻 任務提前結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