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7日,一則“大衣哥朱之文15年納稅1.18億”的消息在社交平臺炸開了鍋。網友們紛紛為這位“農民歌手”豎起大拇指,有人算賬稱其“月薪超70萬,比996打工人強百倍”,更有人將其封為“娛樂圈最后的清流”。但當羊城晚報記者向山東菏澤稅務部門求證時,對方甩出經典回復:“從未公布過此類數據,涉及隱私不會主動發布”。這場荒誕的“納稅神話”背后,究竟藏著怎樣的流量密碼與人性博弈?
首先,當“軍大衣”遇上“數字迷局”,尷尬的可不僅是朱之文。網傳數據稱,朱之文工作室每月固定預繳83萬元稅款,15年累計破億。按此推算,其年收入需達4000萬以上,單場商演費用至少10萬元。這種“數學鬼才”般的計算方式,堪比“月薪3000卻敢曬香奈兒賬單”的凡爾賽文學。更諷刺的是,部分網友竟以“他啃煎餅趕高鐵”的草根形象為“納稅破億”背書,仿佛“吃糠咽菜”能直接推導出“日進斗金”。
再者,稅務部門的這番回復,頗有老會計的“隱私保護主義”。面對輿論風暴,菏澤稅務部門擺出一副“事不關己”的姿態:“數據未公開,隱私受保護,以官方信息為準”。這種“踢皮球”式回應堪稱現代推太極典范——公眾急著看“草根逆襲”,他們急著護“納稅人隱私”。不過細究起來,稅務部門并非第一次玩轉文字游戲:2020年回應偷稅舉報時高喊“未發現偷稅行為”,轉頭卻對范冰冰重罰8億。這種“看人下菜碟”的操作,完美詮釋了什么叫就是“看你不夠順眼,要罰你還找不出破綻嗎”?
還有,自媒體流量狂歡下的“道德鞭尸”顯得很丑陋。這場鬧劇的始作俑者,無疑是各路自媒體。他們將朱之文的稅后合同曲解為“納稅擔當”,把128萬稅款夸大成“億級貢獻”,甚至偽造“稅務局稽查報告”作為佐證。更魔幻的是,某營銷號竟用“朱之文VS范冰冰”做對比圖,標題赫然寫著“一個用軍大衣捂住錢包,一個用愛馬仕包養小三”。這種“拉踩式營銷”不僅消費公眾善意,更將嚴肅的稅收問題娛樂化為“爽文劇本”。
朱之文的“納稅破億”傳聞,本質是公眾對“草根逆襲”的集體意淫。從《星光大道》走紅到被網爆,他始終被媒體塑造成“被命運選中的人”。可現實是:他住著500平豪宅,兒子結婚花掉百萬,商業演出報價從5萬漲到30萬。這種“白天種地,晚上數錢”的敘事,終究抵不過“月入百萬”的流量誘惑。當網友高喊“大衣哥納稅,我打錢”時,他們或許忘了:真正的公平,不是造神,而是讓每個公民在陽光下納稅。
從“朱之文納稅”到“范冰冰偷稅”,公眾對明星稅務問題的關注,本質是對行業亂象的焦慮。但這種焦慮,不該被自媒體異化為“數字狂歡”。稅務部門更應明白,納稅人有權知道稅款去向,而公眾人物的隱私權,不等于“造假免死金牌”。畢竟,當“軍大衣”淪為流量韭菜的鐮刀,受傷的不僅是朱之文,更是整個社會的價值底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