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胖胖。
不知道有多少朋友跟胖胖一樣,覺得現在互聯網上的“飯圈化”特別嚴重。
你像我們平時關注的自媒體主播、網紅、明星、體育運動員,甚至連手機、汽車、電影種種都能形成飯圈,當然也有各種“烏粉”“川粉”“俄粉”。
本來,互聯網的作用是讓“井底之蛙”們開開眼界,看看井口外的世界,結果現在倒好,成千上萬的“青蛙”在這里互相認識、互相點贊,最后還真達成了共識,就覺得這世界就只有井口那么大。
那胖胖不是誰的粉絲,胖胖是喜歡就事論事的,任何事情都要回歸事情對錯本身,回歸客觀角度,回歸公平正義。
但現在的互聯網,卻越來越像個巨大的飯圈生態,把討論變成了站隊,把思考變成了表忠心,甚至把理性變成了一種罪過。
就是胖胖覺得現在的互聯網圈子,基本上被一種“非黑即白”的二極管思維陷阱了。
飯圈文化的核心邏輯是什么?
這是胖胖的個人發現,就是“不是朋友,就是敵人”。
如果你夸A,那你一定是A的粉絲;
如果你批評A,那你一定是A的黑粉。
再細一點,這種思維模式就讓胖胖覺得有點“站隊文化”,一旦認定了某個立場,就必須無條件支持,不能有任何質疑或反思。
你看某個電影,那就不能說它一點不好,否則就給你扣一頂帽子。
就是如果有人質疑某個觀點,不需要基于理性包容的角度討論具體內容,直接給他貼個標簽,比如“水軍”“誰誰誰的粉絲”,用身份歸類取代對具體內容的具體分析。
而這類網友呢,還有一點就是“情緒優先”。
不管事實如何,只要情緒對了,邏輯可以隨便扔掉。
只要立場站穩了,哪怕對方講的是事實,也可以用“你有什么資格說?”來駁回。
舉個例子,有人批評某個手機品牌的定價太貴,飯圈第一反應不是去分析這個定價是否合理,而是立刻推測這人是不是“隔壁品牌派來的黑粉”或者扣一個“你不喜歡這個品牌你就是××”。
就胖胖不理解,一部手機,一輛汽車,一部電影,發出不同的聲音就可以在網上上綱上線到一種病態的地步。
同樣的邏輯也出現在各類社會,各種事件中,比如某人批評一件事,不是討論事情本身的客觀性,某某事情做的好,做的不好的點,而是直接指責這個人“收錢了”。
這就導致一個問題,就像《蘇格拉底的申辯》里說的:“習慣了枷鎖的奴隸,會視解開枷鎖的人為仇敵。”
當一個群體形成了飯圈思維之后,他們不再關心真相,只關心自己是不是在“正確的陣營”里。
這種邏輯不但讓討論失去意義,更可怕的是,它會讓所有人變得越來越“井口化”。
飯圈化的核心問題在于,它讓人們“主動變蠢”。
原本,討論的意義是拓寬視野,讓我們能看到不同角度不同的觀點,可飯圈化之后,信息的流動反而變成了一種封閉循環。
為什么呢?
因為在算法助推下,“你喜歡啥,我就給你推啥”。
這種互聯網平臺的推薦算法,本質上是迎合用戶的喜好,而不是挑戰用戶的認知。
你喜歡某個明星,算法就給你推這個明星的好話,而不會讓你看到任何批評的聲音。
你支持某個觀點,算法就不斷強化這個觀點,直到你相信這就是唯一的真理。
久而久之,你的世界就變成了一個信息繭房,外面的聲音再也進不來。
在飯圈文化里,你的價值取決于你對“群體”的忠誠度。
如果你在一個飯圈群里說了一句“這個明星最近的作品一般般”,很快你就會發現自己被圍攻,被群嘲,被踢出群。
“大家都這么想,你也得這么想”
長此以往,可能有部分人就學會了自我審查,只說“安全”的話,只相信“主流”的觀點,而不敢真正思考。
飯圈思維的運作方式是高度情緒化的。
你只要讓一個群體覺得“我們受到了攻擊”,他們就會本能地團結在一起,哪怕事實根本站不住腳。
比如,某個品牌手機爆出質量問題,正常的討論應該是:“這個問題是什么?廠商怎么回應?”
但飯圈的反應是:“這是競爭對手的陰謀!或者是誰誰誰的陰謀,大家趕緊去舉報!”
這就是為什么,在飯圈文化里,世界會越來越小,認知會越來越封閉。
在情緒操控下,憤怒和崇拜,比理性更有市場。
每個人都只相信自己“井口”里那一片天空,而一旦有人告訴他們外面還有別的世界,他們的第一反應不是好奇,而是憤怒。
那,為什么飯圈文化會如此流行?
除了算法和社交壓力,胖胖覺得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原因:人類對群體歸屬感的需求。
就是飯圈它提供了“身份認同”。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缺乏歸屬感,找不到能認可自己價值的地方,而飯圈恰好填補了這個空缺。
只要你加入某個飯圈,你就自動擁有了“集體認同”,你不再是一個普通人,而是“某某粉絲”“某某思想捍衛者”。
這種身份感,會讓人產生極強的情感依賴,甚至不惜為之瘋狂。
當然,飯圈也能制造“優越感”。
飯圈的邏輯之一,就是讓粉絲相信自己站在“正確”的一邊,而所有不同意見者都是“愚蠢的”。
這是一種精神上的自我麻醉——只要你站在飯圈里,你就比外面那些“不明真相的群眾”更聰明、更清醒。
對既得利益者而言,飯圈其實是一門“生意”。
說白了,飯圈思維不僅是一種文化現象,它更是一種“智商稅”產業。
無論是明星、網紅、電影、品牌,還是各種群體陣營,都在利用飯圈思維收割流量、制造對立,然后從中獲利。
你以為你在為“信仰”戰斗,其實你只是幫人家免費宣傳罷了。
所以胖胖一直認為,飯圈思維的泛濫,讓互聯網變得越來越像一個“數字部落”。
按正常人的思路來講,人不就應該保持獨立思考,不隨波逐流嗎?對吧?
看到一個觀點時,先問問自己:“這是真的嗎?”“有沒有反例?”
就胖胖認為,世界它不是非黑即白的,它是多元化的,多聽聽不同立場的聲音,才能更加的理性客觀。
胖胖有個邏輯就是,當你發現自己因為“憤怒”或“崇拜”而支持某個觀點時,冷靜想想:
“這背后有沒有人刻意操縱?”
問問自己:“我是真的因為邏輯認同這個觀點,還是因為情緒被帶動?”如果答案是后者,那你就該警惕了。
飯圈文化的特點就是:
簡單、情緒化、非黑即白。
這種思維模式會讓整體認知水平倒退,因為大家都不再愿意深度思考,只求“立場正確”。
這就像讓所有人都回到了小孩子吵架的水平:
“你跟我不一樣,那你就是壞人!”——這顯然不是一個成熟社會該有的討論方式。
可怕的是,這種思維模式在互聯網的傳播下,正在不斷強化,各種事物就是都變成飯圈的二極管邏輯,會把所有問題都簡化成“我們 vs 他們”,而不是基于事實和邏輯去討論。
長此以往,人們不再關心“真相是什么”,而只關心“我們所在群體是不是贏麻了”。
這會讓整個社會變得越來越盲目,缺乏理性討論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導致價值觀的割裂加劇,形成一個個封閉的小圈子,互相攻擊,互相厭惡,甚至現實中的沖突也會因此升級。
算法編織的信息繭房可能不是最可怕的牢籠,真正可怖的是我們自愿戴上思維枷鎖,把"站隊"當作智慧,把"復讀"當作思考,把"攻擊"當作交流。
“未經省察的人生不值得度過。”
那在這個被飯圈思維割裂的互聯網,或許更需要警惕的是"未經省察的認同不值得堅守"。
你捍衛的究竟是真理,還是某些群體的利益?
你攻擊的究竟是謬誤,還是不愿打破的信息繭房?
胖胖還是那句話,思想自由,不在于消滅所有異見者,而是能容納不同聲音在理性的討論下碰撞。
當二極管們能學會把"我反對你的觀點,但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能學會以開放包容,以事實邏輯變成行為準則時,或許互聯網的生態才會建立起理性對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