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起亞,在中國市場也曾有過全年65萬輛的巨大銷量,這也使其一度在中國市場上擁有能夠和大眾、豐田等汽車巨頭大聲說話的底氣。但好景不長,起亞僅看了一眼山巔,便如泄了氣的氣球一樣快速墜落。
2025年1月,悅達起亞在中國市場的銷量僅為15,701輛,同比下降3.8%。悅達起亞2025年1月銷量看似穩定,但其背后卻隱藏著嚴重的結構性失衡。數據顯示,其當月產量同比增長15.3%至15,340輛,但國內實際銷量占比不足三成,剩余七成依賴出口消化。自2018年加速出口戰略以來,悅達起亞的海外銷量占比從2020年的10%飆升至2024年的69%,這種“外熱內冷”的模式雖暫時緩解了產能壓力,卻掩蓋了其在中國市場的邊緣化危機。
證券之星報道,悅達起亞在國內的產品競爭力已嚴重落后于自主品牌,尤其是在10萬元級主流消費市場,其車型因“配置低、智能化不足、性價比薄弱”而逐漸被年輕消費者拋棄。例如,2024年推出的新能源車型EV5,盡管售價低至14.98萬元,但半年銷量僅3,131輛,市場反響慘淡。
產品競爭力的缺失,是起亞銷量持續下降的一個重要原因。在競爭對手不斷加大技術投入并頻頻推新時,起亞的產品更新卻變得頗為遲緩。起亞旗下多款車型近三年未更新換代,嘉華(參數丨圖片)和奕跑等車型則是止步在2021款,這顯然已跟不上當下車市快速更新迭代的節奏。
銷量低迷的背后,產品質量問題成為壓垮消費者信任的最后一根稻草。起亞旗下車型KX5因發動機抖動、漏油,變速器故障,車身異響等問題,曾在2016年和2019年兩度發起召回;經典A級轎車起亞K3曾被爆出曲軸螺旋斷裂的嚴重問題,這輕則致使發動機受損,產生高額的維修費,重則是不堪設想的嚴重交通事故。
悅達起亞的品控問題已經重挫了股東信心。自2017年以來,其母公司悅達投資因合資公司連年虧損,累計扣非凈利潤虧損超30億元,最終選擇減持股份至4.2%以“斷臂求生”。財務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6月,悅達起亞資產負債率高達137%,資不抵債的窘境直接制約了其研發投入與質量控制能力,形成惡性循環。
在新能源轉型的關鍵窗口期,悅達起亞的遲緩與猶疑使其錯失市場先機。盡管2023年發布了“每年推一款純電車型”的戰略,但實際落地效果堪憂。EV5和EV6兩款車型因續航能力平庸、智能化水平落后于同級國產車,未能撼動比亞迪、吉利等品牌的統治地位。以進口車型EV6為例,其售價高達28萬-42萬元,在性價比至上的中國市場更顯格格不入。
這種轉型乏力與悅達起亞的全球戰略失衡密切相關。盡管其宣稱“在中國,為中國”,但核心技術仍依賴起亞總部,本土研發投入不足。例如,EV5雖號稱“專為中國市場打造”,卻未針對中國消費者偏好的大空間、長續航、智能座艙等需求進行深度適配。相比之下,自主品牌已通過自研電池、全域800V高壓平臺、城市NOA等功能建立起技術壁壘,進一步擠壓合資車企的生存空間。
主編點評
對于悅達起亞而言,與其在“出口依賴”與“內銷萎縮”間搖擺,不如正視市場規律,要么徹底擁抱中國產業鏈,要么坦然退守細分市場。畢竟,在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猶豫比錯誤的選擇更致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