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虎嗅青年文化組
作者 | 黃瓜汽水
編輯、題圖 | 渣渣郡
本文首發于虎嗅年輕內容公眾號“那個NG”(ID:huxiu4youth)。在這里,我們呈現當下年輕人的面貌、故事和態度。
在北上廣深吃飯,“美味、便宜、不排隊”就是一個不可能三角。
網紅餐廳動輒排隊數小時的盛況,讓人忍不住心疼每一個在超一線城市打工的可憐人。
當我身在川渝的朋友聽說,北京朝陽合生匯的烤匠竟然要排隊9個小時才能吃上,他狠狠嘲笑了我十分鐘后,忍不住撫膺長嘆——
你們這幫北漂,真是沒吃過好飯。
北京朝陽合生匯,這座城市人氣最旺的商場,北漂最密集的大型食堂。
合生匯的營業時間是早上10點,但在開門之前,已經有一群人守在門口。
“敵軍還有五秒到達戰場”,當保安打開大門,他們猶如聽見發令槍爆發聲響,齊刷刷向前沖鋒,速度之迅猛,讓人宛如置身百米賽場。
這時候就有人會問了:是商場在發免費雞蛋嗎?
非也,事實是一家川渝地區的烤魚店“烤匠”進京鍍金了。
如果你在成都生活過,看到“烤匠”兩個字一定會笑出來。
“不吃火鍋,就吃烤匠,前方到站春熙路。”這句四川方言的廣告,現在是成都地鐵的一張名片。即便你沒去過成都,也會在社交平臺刷到當地市民用四川話吐槽這句廣告“胎神”(古怪)。
就是這么一家川渝地區遍地都是的連鎖餐廳,進京之后原地升咖,成為“大眾點評北京美食打卡人氣榜”斷層第一。
這么說吧,目前在北京,你說你吃過烤匠,不亞于說你親眼見過龍。
搜索“烤匠”,味道是其次,排隊攻略和吐槽帖占滿了頁面。
想要用最快的方式吃到這條烤魚,你必須這樣安排行程——
在合生匯開門之前就在商場門口等待沖鋒,以最快的速度沖向B1層取號,如果你腿腳夠快,幸運地搶到了第一波吃飯的資格,那么你將在10點50分開餐時,昂首挺胸進入餐廳。
這只是最理想的情況。現實是,許多網友哪怕趕在商場開門前就位,自信滿滿以為自己可以拔得頭籌,等走到烤匠門口時,前方排隊已經來到110號了。
由于線上取號有時間限制,周一至周四晚上7點、周五至周日晚上8點后線上取號通道才會開啟。因此,如果想要早點吃上這條烤魚,就必須在商場剛開門的時候就搶占先機。
更不幸的情況是,當你下午去取號,店員直接宣判:晚上12點再來吃吧。想看看凌晨3點的合生匯?那就去排烤匠吧。
甚至還有更加另辟蹊徑的排隊攻略:早上從商場具體的哪個貨梯電梯口進入更省時間,彎道超車。實在坐不住了,還能化身“路人牛”,把手上的號倒賣出去,一杯奶茶錢就賺出來了。
當一個人饑腸轆轆等待7個小時后,他的評價會呈現量子疊加態。
通常分為兩種情況——
憑著自己兩塊鐵腚硬生生排出來的這口飯,就算不好吃,也得笑著夸真有創意。
還有一部分人徹底破防了。搭進去幾個小時的時間成本,味道和其他烤魚店沒有太大差別。
一位北京網友吃完烤匠后,在抖音發了一條視頻,配樂是“好難吃,好難吃,真的好難吃”,甚至用辣椒在盤子上擺出了三個字:不好吃。
一位網友說,自己在朝陽合生匯店排隊幾個小時,吃到之后大失所望,最后門店同意以8折優惠安撫這位食客,好像在耳邊告訴你:其實這頓飯的20%是智商稅。
殺人誅心的是川渝網友的無情補刀。
北京市民排隊的烤匠,是四川人“不想排隊”的時候才會光顧的備胎。
有270分鐘排隊等位的時間,人已經落地成都吃上了。
況且真的有人這么做。排不上北京的烤匠,就專程飛到成都吃一頓——是成都市民看了都會撓頭的程度。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領雞蛋,烤匠也只不過是北京餐飲排隊市場的一員新秀罷了。
去飯點的朝陽大悅城走一圈,主打山系火鍋的“三出山”,來自日本的回轉壽司“壽司郎”,前幾天住在熱搜上的“麻六記”,因為服務員喊口號火出圈的“費大廚”,直到晚上9點,還有許多門店門口坐著等位的食客,排隊現場比股票交易大廳還要火熱。
更魔幻的是,北京的地攤都有可能成為新一代必吃榜。
永遠不要低估北京年輕人制造爆款、為爆款排隊、再拋棄爆款的能力。
金臺夕照地鐵站外,一輛賣糖葫蘆的三輪車,變成了國貿排隊王第一名。
也許你也好奇,這家糖葫蘆真的很特別嗎?
不特別,就是一家普通的現做糖葫蘆,通過小紅書網友的發酵,這輛三輪車已經被民間認證為“北京最好吃的糖葫蘆”。另一家地安門糖葫蘆,也被游客朋友們排成了“一根難求”。
看完如此熱鬧的景象,在寫字樓里的小王小李們都哭了:上班不如賣紅薯,運氣好的話也能混出個“北京烤紅薯第一名”。
要說北京排隊最嚴重的地區,那必然離不開這些年被小紅書捧出的著名景點。
先去雍和宮上香,排隊一個小時激情購買一條開過光的手鏈。向南走去北新橋,著名景點“茶餅齋”動輒一個小時的隊伍蔚為壯觀。老板把顧客都調教成孫子了,有人寧愿站在隊伍里刷兩集電視劇,也要吃到一口“開心果奶糕”。
甚至連一家最普通的“便民奶站”都要排隊——就是家屬院樓下最常見的普通奶站——也變成了小紅書必吃榜。聰明的網友已經發現了,里面買的乳制品,和大潤發超市沒區別。
以上都算新英雄,提起那些北上廣深排隊之王的都市傳說,才是舊神登場。
來自韓國的B&C黃油與面包,是北京排隊界從未隕落的史詩級神話,業界尊稱其為“黃牛與面包”,因為在排隊的人群里面,總能看到黃牛忙碌的身影。
這么多人排隊,一定品質很好吧?由于開放式貨架加上巨大的人流量,衛生問題變成了這家店的痛點,實際上已經有網友目睹過“小孩哥拿起面包舔了一口又放回貨架”的騷操作。
甜品面包界永遠不缺排隊的新王。這股排隊的風潮,最近被甜品店“裕蓮茶樓”和“石頭先生的烤爐”取代地位。一面包,一蛋撻,讓北漂年輕人比食堂打飯的大學生還老實聽話。
還有老牌排隊傳說“火燒云”,是每個北漂招待外地朋友的真正的駐京辦。為了一口銅鍋土豆泥燜雞,有的游客人在高鐵上已經取好號了。
那些曾經登頂過的排隊王,現在也淪落到門可羅雀的地步。
2017年,喜茶在北京三里屯太古里首店開業,創下了線下排隊4小時只為了一口飲料的神跡。2019年,開在三里屯的shake shack,排隊盛況空前,現在就算店內空無一人,大家也興致闌珊。2021年,哥老官在北京朝陽大悅城首店開業,黃牛號高達300元,甚至有顧客跨越半個北京調休排隊。曾經排長隊的楠火鍋,現在也因為“舌頭發黑”的食品安全丑聞走向落寞。
但也有店鋪,目前仍然憑借強勢單品維持著強勁的“排張力”。
在“那個NG”辦公地點朝陽路上,有一家傳奇的“勇勝牛肉面”,這家做重慶小面的面館,上到明星網紅,下到普通路人,眾生平等,來了都得老實坐在破板凳上等著。
在重慶8元一碗的豌雜面,到了北京要賣20元。即便如此,這家店凌晨都要排隊半個小時。直到上周從這家店門口路過,板凳上仍然坐滿了嘴饞的食客。
這時候地道的老北京人就坐不住了,他們恨不得立刻和這些網紅店撇清關系:
外地人賣,外地人排,外地人買,到頭來就是一場笑話。
事實不然。北京老字號餐廳,才是旅游旺季排隊的T0級別版本。真正的老北京迪士尼樂園,都藏在老字號飯館里,這里甚至連“優速通”的權利都沒有,天王老子來了也得排隊。
買稻香村得排隊。如果你去過東四的稻香村一號店就明白了,路過的老鼠都得停下來排會兒隊。
去牛街更得排隊。如果誰家門口沒排隊,那基本上就在這條街上宣告社會性死亡了。
吃方磚廠要排隊。這是一家令所有老北京人破防的米其林餐廳,一碗炸醬面能讓外地人乖乖在寒風中罰站。
喝豆汁得排隊。尹三豆汁門口常年人聲鼎沸,大部分游客其實喝一口就吐了,就像一場游客自找苦吃的服從性測試。
吃烤鴨得排隊。如果你想不開,一定要去四季民福故宮店拍一張逼格拉滿的打卡照片。“四季民福景觀位攻略”已經成為北京生活方式的一門顯學,801和802號景觀位變成了外地游客的兵家必爭之地。要么老老實實排隊,要么出門左轉黃牛見。
吃涮肉得排隊。自從牛街滿恒記被稱為北京涮肉第一名之后,這家店成了京城第一排隊神話。如果你在隆冬時節路過滿恒記的大廳,一定會被浩浩蕩蕩的隊伍震撼,每個人的眼神都無比堅毅,鐵了心也要吃上這頓飯。
最離譜的是金谷園餃子館,海淀區本賽季最強金色傳說。
這家開了16年的餃子館,餡料其實就是最日常不過的海鮮和豬牛羊肉,但一到節假日,排隊人數直接就破萬了,據說連北郵和北師大的大學生都排不上了。
當你在北京生活三年后,會自然覺醒被動技能——
看到任何排隊人群都會下意識問一句:這是在排什么啊?
然后身體不受控制地加入隊伍。
在社交平臺統治的電子美食界,排隊就是當代人的賽博贖罪券。
如果你是一個北漂/滬漂/深漂老油條,那你一定掌握了一條生活經驗小撇步:當一種食物出現在鋪天蓋地的美食營銷號頁面上,那它大概率會踩雷。
要是看到了這樣的文案,那更是要連夜打車逃跑——
xx你不宣傳真的糊涂啊
在小紅書跟風最成功的一次
xxx已經卷到了新高度
建議嚴查xxx的xxx
誰懂啊,在xx吃到了我的人生蛋糕
xx牛逼好吃的18碗飯
這幾年,越來越多普通人訓練出了一雙辨別小紅書詐騙的慧眼。
飽和度拉滿的濾鏡,高度雷同的美食文案模版,餐廳暖色的打光,恨不得溢出屏幕的飯張力。
這就是2025版本《皇帝的新衣》,當你跨越半座城,奔赴收藏夾中的應許之地,才發現什么叫“一天上一當,當當不一樣”。
就像小紅書上熱門的“去地壇看海”,實際上它就是一堵墻。等你真的去打卡了,只會惱羞成怒地留下一句“小紅書博主快去坐牢吧”。
黑色幽默的是,在每家餐廳門前都排隊的情況下,遇到不排隊的餐廳,你真的敢進嗎?
在沙漠里看到綠洲,人的第一反應是海市蜃樓。在超一線城市的餐飲界,“門可羅雀”就是高危預警。
都說“北京人民排隊網紅餐廳的樣子熟練得讓人心疼”,因為猜一家餐廳的品質,是北京市民最日常的輪盤賭。
當你站在北上廣深打開小紅書,最經常看到的低質內容,就是熱門地標打卡“xxx新晉網紅店”“xxx三大金剛”“xxx排隊王”。
一位網友在帖子下面幽怨地說:北上廣深就算開個新廁所,都要排隊三天,就算是屎都要倒兩趟地鐵去嘗口咸淡。
大城市的吃飯之苦都是相似的路徑。
人們握緊手機,上面顯示的是同一份攻略模版,沖進了同一家被譽為“天花板”“排隊王”“必吃榜”的飯店,舉目四望,已經是100號等位。
罵罵咧咧地坐在等位區,不想浪費時間,卻又被巨大的沉沒成本綁架,不得不接著等,最后,手里捏著的等位小票已經皺了,連枯坐半日的自己,也不知不覺化作一家網紅餐廳門口的風景,落入了一場由商家和社交平臺共同打造的饑餓營銷陷阱。
當等待時間超過30分鐘,這頓飯本身的目的已經改變了,它不是簡單的吃進嘴里的食物,而是一張進入社交平臺發言的門票。
手里舉著戰利品,再附上一份排隊攻略,流量之神便會輕輕眷顧。
人們心甘情愿地奔赴一場接一場的排隊營銷,用幾個小時的時間,反復驗證“網紅店果然不好吃”的道理。
期待值被時間拔高之后,每一次排隊的結果都是失望。
北京排隊,上海也排,深圳也排。只要沾上小紅書熱門,哪怕去東北搓澡也得排隊200人。
上海有久負盛名的排隊王“國際飯店蝴蝶酥”和o.p.s“罰站咖啡”,深圳有年輕人排隊6小時的創意韓國料理NEED。城市變了,不變的只有在門口浪費青春的年輕人。
經濟下行時期,“吃”變成了最容易滿足的選項,也變成了成本最低、性價比最高的娛樂方式。
和SKP排隊搶購老鋪黃金、動輒在金店消費20萬的人群相比,198元的網紅套餐,已經是他們能在這座巨大城市里找到的為數不多的消遣。
在排隊的人群中,經常能看到抱著電腦的年輕人,一邊捏著等位的紙質票,一邊用電腦趕著手頭的工作——這是超一線城市最常見的都市奇景,也是一個年輕人高度融入這臺城市機器的證明。
打工之苦初現端倪的時刻,就是拖著一具過勞的亞健康身體,踏上最擁擠的地鐵,前往一家在小紅書刷屏半年的網紅店,結果發現它并不好吃,再倒兩趟地鐵回到五環外的出租房。
這確實是由消費主義為大城市年輕人量身打造的生活樣本,似乎只有循著這些高度相似的模版,才能勉強獲得生活的價值感。
批判年輕人的選擇本身就是一種殘忍。在這些本就不是用來享受人生的城市生存,一頓值得期待的飯,可能就是支撐他們繼續為了這座城市付出勞動的動力,哪怕這頓飯是消費主義設計的廉價陷阱。
就算沒有烤魚店,也會有新的壽司店、面包店、火鍋店接棒。消費者的口味和新鮮感是有周期的,商家自然最明白這個道理。
當AI全面接管世界后,人類唯一能戰勝機器的,可能就是排隊時修煉出的禪定功力了。
網紅店割完一茬茬韭菜后瀟灑退場,填滿腰包后,他們又去制造下一個爆款。心甘情愿買單掏錢的普通人,仍然在評論區里四處打聽——
這是在排什么啊?
本文來自虎嗅,原文鏈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062550.html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