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昏君?什么是明君?什么是暴君?什么是仁君?什么是心之剛柔?
為什么說昏與明最終都是由人們內心的剛柔所決定?
昏與明、仁與暴,與人們的能力大小,甚至也與人們的內心善惡,都沒有必然的聯系,而只與人們的行事方法、行為手段等有必然的關聯。
明君、昏君、暴君、仁君,都只是一種結果,而只有行動才會產生相應的結果。
同一種行事方法,能力大的人可以用,能力小的人也可以用,內心善良的人可以用,內心不善良的人也可以用。
所以,有些人未必善良、未必聰明,他卻反而有可能成為明君、仁君;有些人內心善良、也很聰明,他卻也有可能成為昏君、暴君。
最終能夠成為什么樣的人,不是由他的能力大小所決定,也不是由他的內心善惡所決定,而是由他的行為方式、行為習慣所決定。
無論是能力,還是善惡,只要沒有付諸行動,它就不會產生結果;只有真實的行為與行動,才會直接產生結果。
人的行為方式、行為習慣有且只有兩種:一種是剛,一種是柔。
每一個人的能力不論大小,善惡不論多寡,他的內心與行為都可以是剛,也都可以是柔。
大象看起來高大剛猛,它實際上在內心之中也有可能是膽小如鼠的;
螳螂看起來弱不禁風,它實際上在內心之中也有可能是勇猛無畏的。
所以,成敗與能力、與善惡無關,而只與行為、與心之剛柔有關。然而,可悲的是:人們很容易就會因為能力與善惡的偏見,而忽略了行為。
古人云:一陰一陽之謂道。一剛一柔也是道。
一位過于剛硬、強勢的君主,假如不懂得尊重別人、照顧別人,那么他很容易就會成為一位暴君。當別人都不敢在他面前說真話的時候,他自然也就很容易變成一位昏君。
所以,昏君與暴君,自然就不可能是能力低下者與邪惡者的專有名詞。
商朝末年,紂王繼位,征戰東夷,表現出了很強的軍事天賦;他既懂得重視農桑,也懂得改革弊政,不可謂沒有能力。
然而,也正因為他有能力,在他的內心之中,在他的性格之中也自然會表現得剛強比柔弱多一些。
也正是因為強勢、聰明,他才敢于建鹿臺、施炮烙、殺比干。
也可以說:商紂王把一個剛字送給了天下人,把一個柔字送給了蘇妲己。這大概就是紂王的行為準則之一吧。
每一個人都有一顆心,每一顆心都有剛柔兩面。
你把剛字送給了誰,誰就會痛苦;
你把柔字送給了誰,誰就會幸福。
丈夫把柔字送給了妻子,妻子就會幸福;妻子把剛字送給了丈夫,丈夫就會痛苦;反之亦然。
紂王無道,以強勢剛硬的行為方式,對待天下人,自然就會敗亡,這又與蘇妲己何干呢?又不是蘇妲己治理天下!
當世后世之人不敢直言紂王之錯,就只能拿紂王溫柔以待的蘇妲己充數罷了。
小到個人,大到家國,一切的成敗皆根源于行為、根源于心之剛柔。商朝的滅亡也自然只能歸結于紂王的行為與性格。
什么是剛?什么是柔?
嚴刑律法,是剛;不拿群眾一針一線,是柔。
紀律嚴明,是剛;官兵平等、同甘共苦,是柔;
心有剛柔,行為自然就會有剛柔。每一個人都是:起心動念付諸行、成敗丕泰不由人。
我們只有溫柔以待天下人,天下才能溫柔以待我們。正所謂剛柔相濟,一陰一陽之謂道。
當一個人重剛而輕柔,行為過于剛強,不能以柔待天下,那么他就會慢慢變得不昏而昏、不暴而暴。即使他并非沒有能力、并非不善良,他也很難扭轉自身昏暴的結局。
西楚霸王項羽失天下,劉邦得天下。項羽以剛強對待天下人,劉邦以柔待天下,所以劉邦笑到了最后。
項羽勇武,天下無雙,敢于硬剛暴秦,敢于坑殺20萬降卒,敢于冷落亞父范增,敢于無視韓信、蔑視劉邦,卻只把自己的溫柔給了虞姬。
項羽對待天下剛強多于柔弱,其結局自然會不昏而昏、不暴而暴。
鴻門宴上,項羽放走劉邦,就如同曹操試探劉備,這都是他們內心過于高傲、強勢、自信、剛強的結果,而不是所謂的昏庸無能、鼠目寸光。
世人大多都會為項羽失天下而感到惋惜,卻不明白他因何而失天下。有人把過錯歸于虞姬,也有人把過錯歸于其賞罰不明,更有人說他識人不明。
實際上,項羽的失敗只是因為他內心與行為之中的剛強多于柔弱。
一個人的行為是否剛強,與他的善惡無關,也與他的能力大小無關,只與他的心性有關。
善良的人可以很剛強,不善良的人也可以很剛強。
能力大的人可以很剛強,能力小的人也可以很剛強。
常言道:天下事盡皆人事。
人的一生不過就是做人和做事。做人要柔,做事要剛,剛柔才能相濟,陰陽方能相生。
項羽這個人做事剛猛,做人也強勢、剛強,只對虞姬足夠溫柔;而劉邦這個人做人柔和,做事也柔和,但是他卻有張良、韓信、蕭何等幫他做事。
商紂王帝辛、楚霸王項羽、隋煬帝楊廣,都是自身剛強多于自身柔弱的人,他們最終都是成于剛強,也敗于剛強。
曹操性格剛強、多疑,卻也勉強能夠溫柔以待其屬下的眾多將領。這也是他強于帝辛、項羽的地方。所以,曹操的結局比項羽要好得多。
明太祖朱元璋性格剛強,他的皇后卻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一缺陷。
崇禎帝朱由檢性格剛強、多疑,他做事剛強,做人也剛強,其最終也只能是眾叛親離、無人可用。他敢于自縊于煤山,其性格與行為中的剛強一面,可見一斑。
自從秦始皇開始,封建君主們大多自稱為朕,以朕自居,以示尊崇。但是這樣做也在無形中助長了其性格中剛強的一面。
然而做人不需要剛強,做事才需要剛強。
過度地強調君王的至高地位,反而會助長他們性格中的強勢基因。這就造成了很多人一旦成為君主,就很難再好好做人。于是他們也就漸漸失去了柔。
遠古時期,君王們大多自稱為孤、寡人、不辜。他們為什么要這樣自我稱謂?
這是因為那只是一個稱呼而已,并不意味著他們就會真的成為孤家寡人。
這種自謙的稱謂,只是為了提醒自己要溫柔待人而已,只是為了讓臣民百姓不會因為自己高不可攀,而變得開始畏懼自己、遠離自己而已。
自稱寡人的人,是為了不讓自己成為孤家寡人;
自稱朕的人,反而把自己變成了孤家寡人。
古今兩種心性、兩種行為、兩種稱謂,高下立判??膳卸ㄆ涓呦抡?,剛柔。一剛一柔之謂道。
明君因柔而明,不明也明;昏君因剛而昏,不昏也昏。
仁君因柔而仁,不仁也仁;暴君因剛而暴,不暴也暴。
人的昏與明、仁與暴,皆由他們的行為所決定,他們的行為又由其心性的剛柔所決定。
心之剛柔決定了行之剛柔;行之剛柔決定了人間的冷暖興亡。
行是行為、行動。身體有所行,心靈有所知;心知和身行,就是知和行,就是知行合一。
人類只有身心二物而已。物質文明是為了身安,精神文明是為了心悅。心忌滿,身忌危。滿溢則剛,危則難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