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頓頓的第388篇原創
網紅奶茶祖師爺茶顏悅色,為什么網上的口碑越來越差,消費者罵聲越來越大?
長沙街頭,當年茶顏悅色門店前排長隊的盛景不再。
茶顏走出長沙后,也沒有掀起多大的浪花,在武漢和長沙的門店前,你很難想象這就是那個曾經讓無數外地游客專程打卡,甚至催生“跨省代購”產業鏈的網紅奶茶鼻祖。
這個曾經讓年輕人愿意排隊3小時,黃牛代購一杯要價200元的“網紅奶茶”,被吐槽永遠在排隊,永遠在挨罵,卻又永遠在掙錢,這到底是為什么?
答案藏在它的商業邏輯里:它根本不是一家奶茶公司,而是一家“流量工廠”。
讓天下沒有好割的韭菜,我是你的破產姐妹牛頓,破產姐妹是我們的新專題,主要聚焦商業世界的怨種們,想看連續劇的同學記得點一下關注,我們馬上破產。
如果奶茶界有“熱搜體質”,茶顏悅色絕對能拿終身成就獎。
2019年的長沙五一廣場,茶顏悅色門店前的隊伍能繞地球半圈,黃牛代購價炒到200元一杯,外地游客甚至發明了“高鐵人肉代購”的產業鏈——一杯奶茶跨省運輸,代購費比奶茶本身還貴。那時候的茶顏悅色,是奶茶界的“白月光”,是新消費賽道的“頂流神話”。
但到了2025年,茶顏悅色的畫風突變:
別的品牌靠產品出圈,它偏偏靠“挨罵”上熱搜——排隊太久被罵、核銷流程反人類被罵、擦邊營銷被罵,抄襲被罵,薪資糾紛被罵,……但神奇的是,罵得越狠,賺得越多。2023年,茶顏悅色僅憑732家門店,凈利潤就高達近5億,單店盈利能力吊打同行。
你以為它在賣奶茶?不,其實它在玩流量游戲。
2024年蘇州倉街茶顏悅色開業當天,互聯網見證了人類排隊史上的奇觀。
有網友實測:從蘇州倉街出發,坐地鐵再買票坐高鐵到無錫再轉地鐵去另一個城市買茶顏,全程耗時2小時——比在蘇州倉街現場排隊還快半小時。
這荒誕場景完美詮釋了“排隊仙人”茶顏悅色的商業密碼:排隊本身就是產品,饑餓才是最好的營銷。
茶顏悅色的核銷系統,堪稱當代商業行為藝術巔峰。
普通奶茶店:線上下單→到店取餐。
茶顏悅色:排隊預點單→核銷→再排隊罰站等叫號→觀看店員集體喊口號→領取時被教育"打包影響口感"。
"在茶顏悅色買奶茶,感覺自己在參加《加油,好男兒》的海選。
這套堪比《魷魚游戲》的流程,讓消費者在"罰站式排隊"中完成自我馴化,完美復刻了網紅經濟的三重收割:
用時間篩選出高凈值用戶
用儀式感制造社交貨幣
用爭議性收割免費熱搜
茶顏悅色的商業邏輯,早就不在奶茶賽道,而在“流量煉金術”:
“別的品牌還在研究怎么做奶茶,茶顏悅色已經在研究《社會心理學》《烏合之眾》和《論如何讓顧客心甘情愿當韭菜》。”
你用奶茶店的邏輯去理解茶顏悅色,那確實很難解釋;
但如果你用網紅的方式打開茶顏悅色,就會發現它哪里是知錯不改,它明明是活的太明白了。
當你用流量角度理解它到底在干什么就會發現,一切都通了。
網紅在干什么,茶顏就在干什么。
網紅需要流量,茶顏也需要,所以才會有那些排隊核銷和饑餓營銷。不管是夸還是罵,排隊本身就是目的,黑紅總歸也是紅,而紅了以后,門店客流就會滾滾而來。
在線上,茶顏主打的就是一個分幣不掏,用消費者大排長龍來生造熱搜,消費者成為play的一環,也讓茶顏的知名度潛移默化地擴散再擴散。
每到一個城市開店必出三件套——黃牛,排隊和因為做不過來提前閉店。
黃牛和排隊咱就當茶顏實紅吧,但做不過來就純屬故意的了。
一個成熟的奶茶品牌,預判客流量不是多大的事情吧?
畢竟,泡奶茶又不是泡我,沒那么復雜。
加人就能解決的事情。
你在國內任何一個城市隨便扔一塊石頭下去都能砸到三家奶茶店和五個在奶茶店搖過奶茶的人,再加上前期有培訓,不想讓大家罰站有的是辦法。
要是真嘴硬說招不到人,那就不得不懷疑是不是給的實在是太少了。
但人家茶顏悅色就不一樣了,它就直接說了,“開店初期是長沙調來的員工。”
主打的就是一個匠心之作,真仙人,必須原湯化原食。
外地人做不出真口感,主要是這樣更容易上熱搜。
網紅有了流量以后會做什么?當然是賣貨。
茶顏悅色也是這個邏輯,在瘋狂上熱搜成了長沙地標大眾打卡點之后,茶顏就開始不遺余力地賣自家的各種包裝零食、茶葉以及杯子。
奶茶的生意可能不好做,但是文創用品和零食的生意不要太掙錢。
我已經起碼收到過五六次朋友送的茶顏周邊,基本上湖南的朋友已經把它當省禮在用了,這也是一種成功。
像是茶顏官方店里面的茶葉小套裝,至今已經賣出100多萬件,其他面包丁或者是預制奶茶銷量也非常夸張,少走直播帶貨十年彎路但照樣掙的盆滿缽滿。
畢竟預制奶茶是標品,工廠就能晝夜不停的生產發貨,不用租房子,不用一杯一杯的做,房租水電人工就這么水靈靈地省了下來,而且,它對口感的彈性也會更大一些。
你覺得難喝那是因為料理包無法還原新鮮口感,有空請來長沙喝。
屬于是站在道德制高點上用長矛給消費者戳的半死。
要知道,茶顏悅色門店可是最擅長教育消費者的,你去門店買一杯,店員會反復說不許打包,打包奶油塌,打包口感差。怎么到料理包上就沒這個問題了?
但就還是那句話,口感不是第一優先級,對企業來說盈利才是第一優先級,而和盈利有直接關系的也不是口感,而是流量。
本質上茶顏一開始就不是奶茶賽道的,它是流量賽道的。
畢竟,賣奶茶一杯一杯掙的都是辛苦錢,但是如果當網紅,那是呼吸都在掙錢。
你說他做的差,你說他奶茶難喝,茶顏笑而不語。
賣奶茶,能掙幾個錢啊?
在這個注意力經濟的修羅場,或許所有網紅品牌都注定要一個輪回:被流量選中,被資本催熟,被消費者捧殺,最終在某個陽光明媚的午后,像奶沫一樣無聲坍塌。
當我們舉著手機排隊3小時只為打卡發朋友圈時,消費的早已不是一杯奶茶,而是參與某個互聯網敘事的幻覺。
當一杯奶茶需要靠販賣幻覺生存時,喝下去的都是泡沫,吐出來的才是現實。
“所有排隊的長龍的盡頭,都站著一把資本的鐮刀。”
我是韭菜保安牛頓,關注我,讓天下沒有好割的韭菜,散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