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設計 王玨瑋
中國元宵看福建,福建元宵看莆田。
3月1日,農歷二月初二,“全國最長元宵”在莆田正式收官。自正月初三到二月初二,30天40項80場傳統民俗活動輪番登場,上演“一村一習俗、十里不同風”的文化盛景,將莆田一次又一次推向全國乃至全球的聚光燈下。
如果從臘月十六“尾牙”算起,直到二月初二“頭牙”結束,整整40多天,莆田一直沉浸于“過大年”的氛圍之中。在央視《新聞聯播》等媒體的廣泛關注之下,“全到莆田過大年”、“中國最有年味的地方“、“一座‘鬧春’的城市”等口號不脛而走,莆田也順勢成為2025年第一個“出圈”的城市。
莆田市楓亭鎮的元宵游燈聲勢宏大。蔡昊 圖
數據顯示,截至3月5日,莆田元宵抖音總話題量超過15.3億,相比去年10.3億的抖音話題量,今年“全到莆田過大年·莆田元宵”在抖音平臺收獲增加5億話題量。
無論時間跨度之長、參與者之眾、形式之豐富,還是文化氛圍之濃、傳播度之廣、文旅融合效應之強,莆田元宵都可謂“全國獨有”。
一次破圈是偶然,N次出圈是必然。一路長紅,莆田做對了什么?
1. 元宵出圈
“全國最長最火最熱元宵”,為何是莆田?
近年來,現代化、工業化、城鎮化突飛猛進,許多城市的地方傳統被沖擊得七零八落,要么落入“千城一面”的雷同局面,要么只能藏之于博物館而敝帚自珍。
最近幾年,網紅城市雖然層出不窮,但多數陷入“你方唱罷我登場,各自紅火三兩周”的尷尬,能將“潑天的流量”轉化為“潑天的富貴”的寥寥無幾,而能夠持續出圈、形成長紅效應的更是鳳毛麟角。
莆田元宵,經受住時間的洗禮,幾乎年年“席卷”全網,帶來顯著的文化效應和經濟效應,日益成為莆田最具識別性的地方文化符號。
這背后,顯然不是簡單的流量經濟所能解釋,更非自上而下的城市營銷所能達成,而是地方文化、民間特色、網紅經濟、政策賦能共同激蕩而出的產物。
事實上,元宵文化在莆田地區傳承已有上千年之久,浸潤著中原農耕文明、閩越海洋文化與先民抗倭精神,經受住時間的洗禮,在文化引領、非遺復興、國潮崛起的當下,本身就愈發具有生命力。
莆田市下江頭村每年元宵節期間都要表演民俗打鐵球,向先輩的抗倭精神致敬。佘琦輝 圖
莆田元宵,不是“老一輩人”的自娛自樂,也不是個別商家刻意營銷的花哨節目,而是包括年輕人在內的所有人的集體認同。“村村鬧元宵、天天有節目、家家齊上陣”,讓人看到宗族凝聚、傳統賡續、代際傳承的強大力量。
民間自發形成的打鐵花、游燈、爬刀梯、赤腳踩火、抬轎沖海等民俗,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中歷久彌新,并與最新的科技形成更強的聲光效果。鐵樹銀花的璀璨釋放,楓亭游燈的千燈競舞,擺棕轎踏火的火舌翻卷,抬轎沖海的踏浪逐波……無不是頗具沖擊性的視覺盛宴,在短視頻時代有著天然的“出圈”優勢。
不過,場景的宏大刺激只有吸引一時的關注度,有沒有深層次文化內涵,能不能引發更大的共鳴,才是傳統民俗形成經久不息生命力的關鍵。
被外國網友稱為“東方的極限運動”的爬刀梯源于抗倭時代,致敬的是英勇無畏;抬轎沖海則是海洋文明獨特的表達,寄托的是乘風破浪、風調雨順;而三代同行游燈,則是家族團聚的期盼;萬人板凳龍燈陣,猶如群體合作的象征……這些蘊藏著團圓、勇氣、協作等人類共通情感的表達,一經社交媒體引爆,自然而然引發全球共鳴。
一個地方的民俗活動,既能激起傳統文化與現代精神的雙重共振,又能契合現代人的審美表達和精神追求,還能引發全球華人乃至國際上的情感共鳴,出圈并不令人意外。
莆田相關政府部門近年來積極宣傳莆田鬧元宵、木雕等民俗和非遺技藝,并籌資留下差點去了浙江的大型木雕《京杭大運河》。澎湃新聞記者 王玨瑋 圖
然而,酒香也怕巷子深。在互聯網時代,再好的資源如果不大力推廣,存在感始終難以建立起來。意大利威尼斯狂歡節巡游、巴西里約嘉年華桑巴之所以能成為蜚聲全球的城市名片,不無歷史傳承、文化創意的助力,但也離不開當地的系統性推動和全球性推廣。
早在2019年,莆田市就開始著力打造元宵文化品牌,每年都將元宵作為春節宣傳的重頭戲,今年更以“全到莆田過大年·莆田元宵”為口號,線下推出30天40項80場精彩民俗活動,線上宣傳組積極對接中央、省、市等媒體,對其中33場次進行線上直播,累計觀看量超4300萬人次。
有“辦活動”的實力,更要有“講故事”的能力。在國際舞臺,講好中國故事已成為打造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一環。在城市之間,講好故事,對于重塑城市形象、促進文旅融合、引領經濟發展同樣有著積極意義。
正如莆田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陳惠黔在接受采訪時所說的,“莆田的春節元宵民俗文化有這樣的熱度,與當地這幾年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深入挖掘民俗背后的歷史文化和故事息息相關”。
近年來,莆田通過深度挖掘民俗活動背后的文化內涵,架起連通傳統與現代、復古與新潮之間的橋梁,尋找與威尼斯、里約熱內盧狂歡節相似的普遍內涵,賦予地方文化以全球性,將莆田元宵打造成為中國過年文化乃至非遺文化的重要代名詞之一。
以延續千年的文化傳統、獨具特色的民俗活動為基礎,加上政策因勢利導的積極推動,莆田元宵能在信息過剩而注意力稀缺的流量經濟時代一再出圈,對于所有城市都有著借鑒意義。
2. 莆田出彩
元宵從“破圈”到“長紅”,給莆田帶來了什么?
任何一場大型文化盛事,都不會單純停留于短期的流量關注層面,更能通過文旅融合激發起源源不斷的消費浪潮,并借助文化賦能帶動城市形象、營商環境乃至綜合競爭力的全面提升。
莆田興化府歷史文化街區引入傳統文化表演,成為游客喜歡的打卡點。澎湃新聞記者 王玨瑋 圖
沒有什么比游客的井噴,更能說明莆田元宵的吸引力。今年春節假期,莆田累計接待游客比上年同期增長18.3%,其中接待過夜游客比上年同期增長45.6%,游客旅游花費比上年同期增長22.6%,春節期間旅游訂單同比去年增幅達兩至四成,文旅發展綜合指數位居全省第一,莆田上榜非遺熱門目的地全國第二。
這是近年來莆田文旅迅速崛起的縮影。數據顯示,2022年到2024年,莆田接待游客量從2004萬人次增加到3332萬人次,而旅游總收入從145億元大幅增加到274.3億元。游客量增加66%,而旅游總收入增長接近翻倍,足以說明莆田成功將“潑天的流量”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消費和經濟增量。
當前,文化旅游業正在成長為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產業,國內多個城市均將文旅產業納入重點布局,莆田也不例外。
莆田不只擁有獨具特色的元宵文化,更是媽祖文化的發源地,千年文脈流淌、雕魂延續,更集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要素為一體,用當地的話來說,文旅“寶貝”俯仰皆是,文旅經濟本就處于蓄勢待發的狀態。
根據當地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莆田將以打造國際旅游城市、世界媽祖文化中心、公共文體服務品牌為抓手,抓文化促自信,突出傳承創新驅動,展示莆田新形象。
一句“展示莆田新形象”,道出了“以文塑旅,以旅促文”的深層次目標。
莆田湄洲島被稱為“媽祖故里”,吸引大量海內外游客前來探尋媽祖文化。視覺中國 圖
文化是厚積薄發的力量,既是硬實力,也是軟實力,它能通過文旅融合帶動相關產業和消費市場的蓬勃發展,也能以厚植文化根基重塑城市形象和國際影響力。
老牌網紅城市成都、重慶、長沙將煙火氣詮釋得淋漓盡致,也塑造了“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形象;新晉網紅城市淄博、哈爾濱先后以服務型政府、“討好”型市格而出名,為營商環境打響了關鍵一戰;而莆田同樣打破了過去許多人對于城市的刻板認知,呈現出經濟發達、文化深厚、商業繁榮的多元面貌。
隨著元宵文化、媽祖文化持續出圈,越來越多人看到莆田作為“海濱鄒魯,文獻名邦”的歷史悠久、文化璀璨的厚重一面,感受到莆田人剛健英武又熱情好客的文化基因,體會到民間社會、民間文化的勃勃生機和充沛活力。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許多人正是從“全國最長元宵”開始更細致打量乃至親身體驗這座城市,從““村村鬧元宵、天天有節目、家家齊上陣”的年味中體會到這座城市的文化魅力和社會凝聚力,就連國外許多人也是從莆田千燈競舞、火樹銀花中感受到中國非遺文化的博大精深。
莆田湄洲島的打鐵花表演是一處網紅打卡點。澎湃新聞記者 王玨瑋 圖
文化出圈,城市出彩。借助元宵,莆田不僅發出文旅融合的時代最強音,而且打響城市形象的翻身仗,可謂多贏之舉。
3. 莆田之路
“硬實力讓莆田強大,軟實力讓莆田偉大”。
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莆田既是媽祖文化的發祥地,也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中原農耕文明與閩越海上文明在此交融,賦予莆田人開放包容、敢為人先,愛拼會贏的性格。
這種性格的存在,讓曾為“八山一水一分田”所困的莆田,在海內外闖下了響當當的“莆商”名號,書寫了“無興不成鎮、無莆不成市”的傳奇;在本地從0到1打造出鞋服、工藝美術、食品、新材料、電子信息、新能源等眾多支柱產業,從偏居一隅的海濱小城躋身為全國先進制造百強市、中國綜合實力百強市。
如果說元宵文化、媽祖文化持續出圈讓莆田的軟實力與日俱增,那么傳統產業向新而行、新興產業向高而攀、“四大經濟”向強而進、現代服務業向實而為,正在不斷壯大莆田現代產業體系的硬實力。
作為產業大市,莆田正在形成13條重點產業鏈,既有以鞋服、工藝美術、食品為主的傳統產業,也有以新型功能材料、電子信息、新能源、高端裝備、生命健康為代表的新興產業,更有數字經濟、海洋經濟、綠色經濟、文旅經濟、現代服務業等新型經濟業態。
位于莆田的百威雪津是亞太地區最大的精釀啤酒工廠。 蔡昊 圖
說起莆田的優勢產業,鞋服是繞不開的一環。作為最大支柱產業,鞋服造就了莆田“中國鞋都”的赫赫聲名,一年產量突破16億雙,產值達1500億元,從業者超過50萬人,足見其重要性。
然而,鞋服往往被視為傳統的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內有各大品牌日益白熱化的競爭,外有全球產業大轉移帶來的壓力,莆田靠什么突圍?
“傳統產業向新而行”就是莆田給出的答案。
這里的“新”,一方面是技術之新,當前鞋業正從傳統生產流程向數字化協作流程過渡,而莆田正是全國鞋業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智能制造有望帶動產業持續升級;另一方面是場景之新,跨境電商的橫空出世,讓本就地處前沿、最具開放意識的莆田鞋業,搶抓到新一輪“賣全球”的歷史機遇,市場空間得以不斷擴容。
不只是鞋服,莆田的工藝美術、食品等成熟產業,借助其全產業鏈布局和多產業融合創新,規模不斷提升,市場空間持續壯大,產業競爭力早已不局限于一城一地,而有了全國性乃至國際級的影響力。
作為全國三大銀飾交易市場之一、三大油畫產業基地之一和全球最大的沉香檀香木雕交易集散地,莆田先后拿下“世界中式古典家具之都”“中國木雕之城”“中國銀飾之都”“中國黃金珠寶首飾之鄉”“中國油畫產業之都”等13個區域品牌稱號,詮釋了工藝美術產業全方位的雄厚實力。
無獨有偶,莆田的食品產業在福建省同樣舉足輕重。作為“中國食品名城“,莆田從“一條鰻”“一朵菇”出發,打造集酒類制造、飲料、糧油罐頭、制茶、制鹽、休閑食品、預制菜等產業為一體的全門類食品產業體系,有著亞洲最大的精釀啤酒工廠等產業,締造了從小作坊到大工廠、從提籃小賣到連鎖經營、從走出家門到走向世界的發展傳奇。
莆田市區俯瞰。蔡昊 圖
與鞋服、工藝美術、食品等傳統優勢產業相比,莆田正在打造的新型功能材料、電子信息、新能源、高端裝備和生命健康產業等五大新興產業,承載起引領經濟增長、發展新質生產力、帶動高質量發展的重任。
在剛過去的2024年,莆田GDP總量達3442.74億元,同比增長5.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6%,成為經濟增長重要的助推力。在工業中,新型功能材料產業、電子信息產業、高端裝備產業等均實現兩位數增長,其中新型功能材料產業增加值增長19.1%,拉動工業增長3.2個百分點。
新型功能材料,為何一馬當先?
事實上,莆田本身就是新材料重鎮,早在2019年,莆田新型功能材料產業就入選國家首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成為福建省首批入圍的4大“國家級集群之一,如今產值已邁過千億大關,成為莆田繼鞋服之后的第二大千億級產業。
近年來,隨著先進制造業突飛猛進,作為信息、生物、能源、環保、空間等高技術領域關鍵材料的新型功能材料產業,地位愈發凸顯。莆田在高品質纖維材料、高性能塑料及樹脂材料、高性能橡膠及輪胎、新型功能涂層材料、增材制造材料的技術領先優勢,正在逐步轉化為市場競爭優勢。
當前,莆田聚集了以永榮科技、三棵樹、賽得利、賽纖新材料等為代表的眾多龍頭企業,形成以石門澳產業園為核心的“一核三園”空間布局,未來產值有望進一步躍升,助力莆田經濟邁上新的臺階。
一手抓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一手抓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數字經濟、綠色經濟、文旅經濟、海洋經濟齊頭并進,產業硬實力與文化軟實力交相輝映,莆田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崛起之路。
來源:澎湃新聞
責編:陳恒山
編審:崔玉輝
審核:嚴紹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