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現在的技術水平來說,達到音速不難,現在的跨洋洲際寬體客機的巡航速度已經達到音速的七成。噪音大、成本高,兩大核心問題仍待破解
文|《財經》記者王靜儀 實習生 劉穎
編輯|施智梁
從紐約到倫敦,我們日常坐的噴氣式客機要用6小時55分鐘,而超音速飛機最快僅需2小時53分鐘,節約一半以上時間。如何將飛機的時速提升到2000公里以上,人類對速度的渴望從不停止。
一代傳奇超音速飛機協和飛機的停產,至今還令不少航空迷、軍事迷扼腕嘆息,它曾以2.04馬赫(2.04倍音速,一馬赫約為340m/s)的速度呼嘯而過平流層,速度比 地球自轉速度還要快,但也因音爆污染、油價飆升與市場需求錯配,淪為技術與商業現實夾縫中的犧牲品。
時隔20多年,超音速飛機又回來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近日證實,美國航空初創企業Boom Supersonic公司研制的XB-1技術驗證機,在超音速飛行過程中沒有產生音爆,意味著超音速客機商業化正式邁入可落地階段。
僅從技術上造出一架超音速飛機并不難,但要舒適、要有收益,難度呈幾何倍數增加。現今,超音速客機目前仍屬“非主流”,若能解決噪音與成本問題,或催生萬億級新市場。
音爆,繞不過去的問題
協和式客機超音速飛行時會產生巨大噪音,在20世紀(參數丨圖片)60年代的一次測試中,其飛行產生的音爆震碎了建筑的窗戶和地上的石膏。
基于此,1973年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禁止民用超音速飛機在陸地上飛行,很多機場也拒絕其升降,導致其可飛行的航線大大減少,協和客機也只能飛出美國陸地上空后,在海上才開始超音速飛行。這個禁令至今已有50多年。
超音速客機產生音爆,可以用生活中的現象來理解:當飛機飛得比聲音還快時,飛機前方的空氣來不及“躲開”,被擠成一個圓錐形的“空氣墻”(學名叫馬赫錐),這個過程就像你拿根棍子快速攪動水,后面會形成一圈一圈的漣漪,只不過這里換成了空氣的劇烈波動。
飛機的機翼、尾翼這些部件在超音速飛行時會瘋狂攪動空氣,形成一連串的“壓力波”和“膨脹波”,這些波在空中互相碰撞、疊加,最后變成兩道“音爆墻”砸向地面,當這兩道墻經過地面時,就像有人突然在你耳邊放了個大爆竹,震得耳朵嗡嗡響——這就是音爆。
而且,飛機越大、越重,產生的“音爆墻”就越結實,聲音也就越響。比如協和客機比普通客機大很多,音爆聲能震碎玻璃窗。這也是為什么現在很多超音速飛機都設計得又細又長,盡量減少空氣阻力,降低音爆的動靜。
解決音爆,繼而突破在陸地上飛行的禁令,成了當代超音速飛機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來源:IC photo
Boom公司制造的 XB-1驗證機做出探索。2025年2月10日,在加州莫哈韋沙漠的跑道上,XB-1開展了突破音速的飛行,一度加速至1.122馬赫,但沒有產生音爆,這一飛行得到NASA的驗證。
XB-1的流線型設計和高長細比,減少了阻力并優化了飛行效率。作為超聲速客機“序曲”(Overture)的1:3縮比原型驗證機,XB-1為后續商業化鋪平道路。
除了初創公司的探索,更值得關注的是NASA與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合作研發的 X-59 QueSST靜音驗證機。
X-59長約31米,設計巡航時速可達1500公里每小時,大約是音速的1.4倍。溫哥華到北京的距離約8500公里,目前的飛機大概要飛十個小時,如果使用X-59,從溫哥華到北京僅需五個小時。
X-59與協和客機最大的區別在于,它有超長的“機鼻”,長度幾乎占據了整個機身的三分之一,旨在消除音爆。同時X-59采用“無前窗”設計,飛行員通過4K攝像頭合成全景視野,結合 AI優化的波峰翼型 和半埋式發動機布局,將音爆能量分散為連續弱壓波,使地面噪音從傳統超音速飛機的105分貝降至75分貝。
NASA在2024年初表示,該機型已經投入2.4億美元研發費用,預計2026年正式進行商業試飛。
成本,真正的難關
比突破噪音障礙更難的,是突破成本屏障。
正如《航空知識》雜志主編王亞男所說,技術上的挑戰不是問題,關鍵在于實現這樣的技術指標需要花費多大成本和代價。因為說到底,超音速航空運輸的本質,并非飛機與音速的較量,而是需求與成本的角逐。
曾經,協和飛機的四臺發動機每小時燒掉20噸燃油,相當于普通客機的4倍。飛行時,它的機身表面溫度飆升至足以煎熟牛排的溫度,每飛300小時就得停場大修6周,維護成本約等于豪車終身保養費。
此外,它的飛行距離短,中途需要補充油料,難以橫跨太平洋,只能往返大西洋兩岸,執行倫敦-紐約和巴黎-紐約等航線。100個座位的機艙,一張機票高達1萬美元,抵得上普通人半年工資。
協和飛機原本計劃制造1370架,最終只生產了20架,由英國和法國自己的航空公司接收,直到2000年法航空難和環保爭議為這場“速度豪賭”按下終止鍵。
如何突破成本局限,Boom公司首席執行官CEO(首席執行官)布萊克·肖爾(Blake Scholl)表示,通過簡化維護流程,“序曲”可使單架飛機全生命周期成本較協和客機下降40%。通過3D打印的碳纖維機翼,“序曲”零件數量比協和號減少80%,重量直降30%,維護周期從300小時延長到2000小時。
“序曲”能搭載64-80人,以1.7馬赫速度巡航,最大航程7867公里,最大飛行高度1.8萬米,計劃在2029年投入商用。
肖爾說,Boom公司已經籌集了7億多美元,但“序曲”的整體開發成本可能高達80億美元。目前已完成了位于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工廠的建設,最多每年生產66架“序曲”飛機。
日本航空、聯合航空和美國航空共訂購了130架“序曲”飛機。尤其美航已經支付20架飛機不可退款定金,還擁有40架飛機的優先訂購權,而該飛機售價為2億美元,20架就是40億美元。
至于X-59飛機,中國空氣動力學會科學傳播和普及工作委員會主任崔凱撰文指出,它的用途就是研究聲爆問題并驗證其相關的設計技術,而并非一架超音速民用飛機的原型機。根據NASA發布的規劃,最終目的是向美國和國際監管機構提供完整分析,為制定監管新規則制定參考。
不過超音速民用飛機的運營不僅僅涉及技術層面和經濟層面,更是一個社會問題。
崔凱認為,超音速飛行阻力劇增,因此燃料消耗也相應增加,這會帶來廢氣排放量的增加。加之此類飛機的飛行高度一般在海拔18公里左右,已接近臭氧層密度較高的區域,是否會帶來新的環境污染問題也將是后續的研究重點。在全球范圍內對環境保護日益重視的大環境下,這一問題對超音速飛機的發展也將產生極大的影響。
中國卡位核心技術
在中國,同樣有一家初創公司——凌空天行科技,宣布正在進行超音速飛機的研發。
在2025年1月舉辦的發布會上,凌空天行公布了一款“竄天石猴CUANTIANHOU”超音速飛機。飛機長度7米,重量1.5噸,配備雙發動機,巡航速度可達4馬赫(4900公里每小時),飛行高度20公里,宣稱全球出行3小時可達,載客量僅4人。
根據其規劃,2026年,超音速飛機“竄天石猴”將完成首飛,從技術驗證進入工程化落地的關鍵環節。
凌空天行成立于2018年,總部位于北京。根據其介紹,自成立以來,公司已累計執行90次亞軌道發射任務,是國內商業航天領域發射頻次最高、現金流最穩健的企業之一。
“國家隊”中國商飛對于超音速飛機的探索,同樣值得關注。
在未來的規劃中,2049年商飛將推出超音速客機C949,其特點為“雙層雙通道(或三通道)、超音速、新布局”。更多具體信息尚未披露。
總體來看,當前中國的超音速客機研發,主要在核心技術領域悄然蓄力。
作為研制新一代飛行器的搖籃,JF-22超高速風洞可復現40倍音速的極端環境,相當于在地面‘再造’高空飛行條件。該技術在2023年6月通過驗收,并投入中國天地往返運輸系統和超高速飛行器研發。
中國科學院院士俞鴻儒說,這一全球最強的超高速風洞,為設計驗證提供了“地面實驗室”,大幅縮短研發周期,是超音速技術從實驗室邁向工程化的關鍵一步。
崔凱指出,在2019年中國科協正式發布的20個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中,其中一項就是“綠色超音速民機設計技術”。據中國航空研究院相關專家透露,中國已突破了音爆高精準度預測、低阻力低音爆設計等綠色超音速民機的核心關鍵技術。
由于噪音大和成本高兩大核心問題還有待解決,目前還沒有人能給出超音速飛機回歸的具體時間表,但確定的是,超音速飛機未來定將重回藍天。
責編:孫悅桐???
the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