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春節檔已于2月初落下帷幕,然而香港與內地的表現卻截然不同。據國家電影局統計,截至2月5日9:00,2025內地春節檔票房為95.10億人民幣(約102億港幣),創下歷史紀錄。與此同時,香港春節檔卻創下新低。香港票房有限公司的數據顯示,除夕至初四期間,香港票房總收入為3060萬(港幣,下同),不僅較去年同期下降37.1%,而且比新冠疫情前的2019年還跌近6成,為近10年最差。
去年以來,香港多家影院宣布結業或停業,票房總收入亦下跌。迎來蛇年賀歲檔期,香港電影業仍未扭轉頹勢。面對持續的業界寒冬,香港影院該如何破局?
油麻地的百老匯電影中心是香港少數播放非主流電影的商業影院
(本刊記者馮吉宏攝)
01
漫長的寒冬期
“成績令人失望。”香港票房有限公司在宣布賀歲檔期中西電影總票房時,呼吁更多觀眾入場。
該公司的數據顯示,今年春節檔票房最好的《臨時決斗》,收入僅747萬元,是去年賀歲檔期排名首位的《飯戲攻心2》票房的三分之一左右。蔡卓妍(阿Sa)主演的《祥賭必贏》排第二,票房有579萬元。第三位則是內地電影《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收入為418萬元。
賀歲檔期的遇冷只是香港影院進入“冰河時期”的一個縮影。據香港票房有限公司的統計,2024年,即便在有《破·地獄》和《九龍城寨之圍城》兩部破億港產片的加持下,香港全年票房收入仍只有13.4億元,不僅按年下跌了 6.2%,而且票房收入倒退至2011年,成為近13年新低。
電影《九龍城寨之圍城》劇照
(圖源:豆瓣)
伴隨票房收入下跌的,是影院結業潮。僅在2024年,全港便有9間影院宣布結業或停業,其中既有在銅鑼灣經營超過半世紀的總統戲院,亦有MCL與英皇集團合力經營、開業僅兩年多的的荷里活分店。在這些影院中,只有朗豪坊Cinema City獲百老匯接手,其余目前都未有消息稱有老板承接。
香港電影工作者總會發言人田啟文形容去年票房收入屬“意料之內”,認為有關情況在短期內難以逆轉,又指今年或再有電影院結業。去年4月,總統戲院結業時,田啟文已稱這對業界來說是“嚴峻警號”。他向媒體表示,該影院是經營者自己的物業,但仍然選擇結業,“其他都可以說是租約問題,但這個是自己地方。”
位于銅鑼灣的總統戲院于去年4月30日正式結業
(圖源:大公文匯全媒體)
“現在很明顯告訴你,整個市場趨勢不理想。”他說。
02
不僅因北上消費
自香港與內地放寬防疫政策以來,“北上消費”成為熱潮。香港入境處的數據顯示,從除夕到大年初五,今年春節有超過兩百萬港人出境,其中有近51%經羅湖、落馬洲支線以及深圳灣口岸出境。
嶺南大學數碼藝術與創意產業系助理教授譚以諾認為,北上消費是香港影院遭受沖擊的原因之一。
“人們都開始探索去內地的電影院看電影,有些不是香港獨有的電影,在內地的票價可能便宜一半。”譚以諾在接受BBC中文訪問的時候表示,若以家庭為單位去計算,從香港票房流失的狀況而言,“那個數字是可觀的。”
羅湖口岸是港深之間最繁忙的口岸之一
(圖源:大公文匯全媒體)
田啟文認為票房下滑涉及不同因素,北上消費只是其中之一。他指疫情之后的習慣將整個電影的生態改變,“晚上食肆很早關門,之前不能外出的時候,人們就習慣了在家里看串流平臺,有些事情習慣了之后很難一時三刻改變。”
田啟文還提到,觀眾進場意欲的減少,某種程度上也跟電影創作與題材上的窄化有關。他指出,無論是香港電影還是外語片,都正在面對題材不夠多元化的瓶頸,而且要引起話題討論亦較以往困難,“《九龍城寨》就是因為有話題,所以才成功。歐美也是的,現在沒有一部聽到就會很想看的電影,漫威年代之后已經找不到了。”
香港影業協會理事長洪祖星強調,現時港產片難以支撐市場,大檔期票房要靠一到兩部美國大片出來支撐,但這兩年美國電影亦處于低潮。“今年最好的檔期在農歷新年,都沒有一部美國片支撐香港電影票房。(港產片)的題材又相似,變了人們沒有太大興趣出來看電影。”
漫威電影《美國隊長4》劇照
(圖源:豆瓣)
譚以諾也認為外語片的表現會影響香港票房收入。他指出,電影院的營運收入主要是票房以及票房以外的收入,而票房以外收入又以爆米花及小食部為主。譚以諾稱,過往票房有9成都以好萊塢影片為主,而疫情后好萊塢電影的疲弱亦直接導致票房的收入減少。
“不只香港,全球都很差,未能持續每個季度都有大賣的電影,很多票房都未必能到一億。”譚以諾說。
03
如何破局?
為吸引不同年齡層觀眾入場,嘉禾院線在2月12日宣布,15日起旗下7間影院將推出“至抵”票價。普通2D電影票價方面,成人票低至40元、小童及學生低至30元,長者則低至20元;IMAX電影票價方面,成人、小童及學生低至65元,長者低至50元。
田啟文認為,市民普遍覺得看電影貴,所以這次嘉禾減價或許是業界的新方向。惟減價背后要克服兩個問題:第一是是否真的能吸引到更多人,以維持影院營運;第二是提供片源的片主是否愿意長期合作,如果嘉禾定價遠低于其他影院,這些影院客源或會下降,變相少了影院向片主購買片源。他預期,其他影院不會立刻仿效嘉禾減價。
嘉禾院線旗下的海運戲院
(圖源:大公文匯全媒體)
這并非香港第一次用低價鼓勵觀眾重返電影院。在港府資助下,香港戲院商會于2023年及2024年舉辦了“全港戲院日”,當日全港電影院所有電影的票價低至30港幣,分別錄得22.2萬及20.3萬入場人次。
譚以諾表示,“全港戲院日”為一次性活動,屬于直接資助,且難以帶來長期效果。他指出,政府過往多在制作的層面提供資助,但在放映部分則較難進行,“救(電影院)是很長遠的工作,這牽涉到消費者選擇是否用這種形式去消費,不單要做好放映,也要做好觀眾的部分。”
許多影院會專門展示“全港戲院日”當天的電影場次
(圖源:大公文匯全媒體)
長遠而言,他認為應該做好電影文化的推廣,培養下一代的觀眾去消費。譚以諾指亦可參考一些外國的電影政策,例如法國會對電影院進行一些稅務減免的政策、舉辦教育活動或特別活動會獲得資助等。
田啟文認為,重振影院需要多方配合。政府層面可以多舉辦類似“全港戲院日”的活動。業界則不僅要抓住市場轉變,實行“精英制”,迎合本地觀眾對精英作品的要求,而且還可以利用“一簽多行”機遇,制作一些“內地看不到的電影”,吸引內地游客步入影院。
“其實香港觀眾會看電影,不過選擇性去看值得看的電影。”田啟文說。
來源:香港經濟導報
作者:馮吉宏 本刊記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